对实施营养餐后学生饮食行为习惯改善的思考

时间:2022-10-27 08:41:13

对实施营养餐后学生饮食行为习惯改善的思考

摘 要:基于对学生的健康负责的教师道德本性,实施营养餐计划以来,我一直以身作则保证营养餐的质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文明的就餐行为,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好基础。教导孩子们既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粮食,做一个爱惜粮食,不要挑食,让我们的孩子身体棒棒的,真正达到营养餐让孩子爱吃饭,吃饱饭,强健我们孩子的体格,身体真正有营养,学习更加有动力。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学会做人培养健康人格,这就要求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阶段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一种行为习惯,足以影响学生终生。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要以多种方式扎实有效地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营养餐;饮食行为影响;好习惯养成

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小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印有“时代特点”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自制力差,随意性大,易受一些不良习气的感染,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就会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实在是受益终生。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因此由强调个性教育向养成和谐健康的行为习惯转移,完成由重知识技能向“行为习惯与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转换,可以使教育关注人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兼顾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养成教育的意义和饮食行为的影响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是培养习惯的P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二、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现在,学生营养有部分学生中午吃营养餐的时候,没有好好吃饭。甚至有挑食,浪费粮食现象。每次看到学生倒在大缸里的剩饭剩菜,我感到很心疼。现在学生家庭条件很好,许多学生家里建起3层新楼房,在家里吃大鱼大肉多了,早上又拿许多膨化食品来学校,加上有些学生看到饭菜不合口味,吃了两口饭菜就不吃了,直接倒掉。这样行为也跟家长溺爱孩子有关,家长很担心孩子饿着,每天在孩子的书包塞满零食。或者孩子自己去买一些零食。造成有些学生营养跟不上,因为孩子没有好好吃饭,其实营养餐是国家跟孩子的身体生长需要量身定做。保证煮熟,又有营养,又合口味。

对这种情况,经过老师教导下,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棵小树苗只有在我们的辛勤浇灌,不断扶持下,才能长成栋梁之材。

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是解决“培养什么习惯”、“如何培养”的问题。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创新之处在于如何根据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案例,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健康和谐自主发展的个性人格。

三、行为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制定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认识大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每个学校都要对自己的学校的学生做出科学的教育内容,并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督促学生时刻按照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去做,做到知行合一,避免脱离实际。

(二)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相结合的养成教育方略

1.从氛围熏染入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2.引导学生自我反省。每一个学生在良好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缺少恒心、耐心,而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的训练。当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同时,通过反馈,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激发其上进心及时改正。及时反省,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3.评价鼓励法。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事情值得注意呢?

(1)热心观察,留意表现。实施“养成教育”,首重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地方实际,针对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所以,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留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以期选择最好的教育手段,“对症下药”。

(2)家校联系,不可或缺。有些学生具有“两面性”,有的是“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顽皮生”,有的则相反。所以,我们不能单凭学生的在校表现就作出判断。

(3)以身作则,重中之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好多老师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于就能做得好。

(4)教育形式,切忌单调。

(三)构建主动发展与外部促进的多元化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平台

现在的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子女宠爱有加,大多数孩子都养成了娇气、放纵、没规矩、不懂礼貌的习惯。在学校接受集体教育时,怎么才能给小学生较好的展开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呢?

1.增强小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和说教去激励学生,而且还要用自身人格和自己的亲力亲为去影响学生,不仅仅是因为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而且要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鼓励封闭的过程,而是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促进下形成的,当然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但我们要多制造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

四、总结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基础教育,贵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良习惯,是育人之本。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学校要对小学生科学制定出序列化的养成教育内容,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最终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落到实处,做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徐汉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

[2]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3]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下一篇: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