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农村会讲话

时间:2022-10-27 07:14:06

市委农村会讲话

同志们:

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君贵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对过去几年特别是*7年我市的“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了科学剖析,对今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进行了安排部署,刚才,市委、市政府还对荣获各项先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全市的农业农村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7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特色农业发展迅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三化”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我们依托资源优势,理出了牧、果、林、烟、菜、菌、药、蚕等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特色农业优势凸显,全市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畜牧业实现了防控和生产双发展,果品业实现了发展和效益双提高,林业实现了生态和规模双跨越,烟草、蔬菜、食用菌、桑蚕等产业实现了质量和数量双丰收。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3.04元,增长17.4%,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从发展现代农业获得收入1898.2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07%;从发展劳务经济中获得工资性收入1413.79元,比上年增长20.3%;从政策性补贴中人均获得收入80.5元,比上年增长1.3倍。

——农业“三化”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家,其中有13家进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全市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0%以上。创汇农业长足发展,浓缩果汁加工异军突起,成为全国浓缩果汁主产区。农业信息化保持全国领先,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之一,荣获“中国农业信息化领先地区”、“全国新农村建设信息化示范市”等荣誉称号。农业标准化快速发展,在全省率先建起了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规模都有了较大提高,果品、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卢氏连翘、木耳、卢氏鸡、灵宝苹果、大枣、杜仲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我市成为全国拥有地理标志产品最多的地级市。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六有、六通、六化、四好、四确保”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六有”就是村有支柱产业、文化大院、卫生室、学校、体育设施,户有致富项目;“六通”就是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宽带;“六化”就是道路硬化、水源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养殖小区化(或户建沼气池);“四好”就是班子好、制度好、风气好、规划好;“四确保”就是确保农村人人参加医保、适龄儿童人人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困难群体人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青壮年人人具备科技致富本领。目前,50个市县级示范村已逐步发展为工业企业富村、特色农业强村、生态家园建村、旅游产业兴村、专合组织带村和商贸流通活村的典型,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50个示范村中有3个部级文明村、5个省级文明村、25个市级文明村。全市有11个单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有19人被授予先进个人,有40人被授予省级致富能手光荣称号。

二、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各项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发展战略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按照中央、省、市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8年我市“三农”工作要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围绕果、牧、林、烟等优势主导产业,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加快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和“一村一品”产业群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今年年底,全市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果品生产,要抓住果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的大好机遇,以加工促发展,强力实施栽植科学化、发展规模化、管理标准化、加工龙头化、销售品牌化“五化”战略,力争到2010年,全市新栽苹果40万亩,实现农村人口人均1亩苹果园,实现苹果单产三年翻番,亩均达到1500公斤以上。畜牧生产,抓住国家扶持生猪、奶业生产的大好机遇,一手抓规模扩张,一手抓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新建养殖小区25个,使全市总量达到140个以上,入区农户人均牧业收入4000元,力争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新的提高。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落实,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林业生产,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用材林和经济林等特色基地,结合我市果品优势,扩大果树面积,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经济。突出“三区”(山区、丘陵区、黄土沟壑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综合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力争3年内使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县标准,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市,为创建部级森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烟叶生产,要强化烟叶质量管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新技术推广步伐,确保完成烟叶种植面积25.5万亩,收购烟叶60万担,烟农总收入超过3亿元,实现烟叶税收6000万元以上。蔬菜生产,积极发展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开展“万棚亿元”创建活动,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中药材面积发展到22万亩,年产各类药材5800万公斤。食用菌力争全年鲜品总产12万吨,逐步把我市建成河南省重点代料香菇、黑木耳生产基地。积极抓好桑蚕、水产等新兴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

认真落实中央扶持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稳定面积,改善品质,主攻单产,提高效益,重点抓好5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实施优质专用小麦补贴项目,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大力推广水、肥、农药高效利用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2400万元,解决6万人的饮水安全。窄口水库除险加固要完成投资2700万元,确保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城市引水工程要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向第三水厂正常供水;卫家磨水库复建工程要完成扫尾工作,确保顺利下闸蓄水;增加农村沼气投入,今年市财政将安排*万元沼气建设资金,用于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和建池补贴,各县(市、区)也要继续加大投入,投入资金不低于去年。要将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旧村改造、畜牧养殖等相结合,积极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全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万户,建池农户配套搞好“一池三改”。建立区域沼气服务点30个,沼气示范村20个,推广苹果、蔬菜、桑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5.2万亩。抓好河道治理、黄河防汛、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和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力争三门峡库区河道基本理顺、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抓好烟水配套工程,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提高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防灾减灾应急平台体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切实服务农业生产。

(三)强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用3年时间,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在继续开展“抓试点、争致富、办实事”三项活动的基础上,重点是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使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有显著改观,实现一类村庄上水平,二类村庄上台阶,三类村庄变新貌。具体来讲,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的一类村庄,重点是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实施统一的垃圾处理、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绿化和环境美化,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村庄区划科学合理、村内建筑美观有序,绿化美化水平较高,居住环境良好,村庄管理水平较高,成为农村新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人均收入3000-5000元的二类村庄,重点是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硬化村中道路,搞好村庄周围、庭院和通道绿化,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加快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村庄布局基本合理,建筑整齐有序,绿化水平较高,环境卫生状况较好、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建成饮水安全、能源清洁、村庄绿化、街道明亮、环境整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三类村庄,重点是理清发展思路,积极开辟致富门路,继续推进开发扶贫和搬迁扶贫,实现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配套,使基础设施状况整体明显改善,土地利用节约合理,绿化、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庄管理加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今年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温饱1.5万人,完成搬迁824户、3328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快推进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确保年底前1/3的村按规划标准完成建设和整治任务。市里还将重点抓好义马市整体推进、50个市县级示范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各县(市、区)在抓好原有示范村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分类指导,按要求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要大力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科学发展”战略,依托牧、果、林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尽快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落实中央、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强化果品加工优势,加快果品加工行业资源整合,提升果品深加工的规模和水平。重点培育1-2个产值超亿元的畜牧加工龙头企业,巩固、提升康裕10万只蛋鸡场和卢氏鸡扩繁场,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继续开展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竞赛活动,力争全市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5个以上。注重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力争浓缩果汁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以上,供港肉牛、生猪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大力宣传和全面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合作社依法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深入开展“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竞赛活动,到今年年底,全市每个乡镇至少有1家运行规范、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五)实施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广泛开展科技讲座、培训、示范等科技下乡活动,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果实套袋、畜禽品种改良、无公害生产等农业先进技术,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先进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测土施肥,全年测土施肥面积达到160万亩。围绕“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镇抓服务,村组抓延伸”的要求,着力建设和完善“三电合一”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农业专家视频教育系统、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系统、推行农业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数字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现代农业信息化五大系统,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网络体系上下畅通、反应敏捷、服务全面的现代农业信息化运作模式,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使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继续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90%的行政村建起信息服务室。进一步健全“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建成果品、蔬菜标准化示范区10个、面积达到10万亩,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的标准化水平。以市区蔬菜市场准入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力度,培育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应用,拓展农机作业和服务领域,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跨区域的机耕、机播、机收服务。大力实施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确保旱作农业增产增收。

(六)抓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提高民营经济的产品档次和总体规模,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方,集中找准突破口,挖掘资源优势,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激发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新建投资100万元以上非公有制企业180个,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个,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小城镇聚集,完善城镇功能,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重点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带动能力。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村流通网络。鼓励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建设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生产、组建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关政策,努力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积极发展多元化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物流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打造“农家店”,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七)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训一批实用技术骨干,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建立特色培训基地,实行“订单培训”,定向安置,要根据市场需求、打造我市劳务品牌,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项目,带动全市培训农民工1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5亿元。搞好劳动力转移信息中介服务,准确掌握国内外用工信息、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资源分布、就业状况和转移意向等第一手资料,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水平。进一步健全劳动保护机制,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八)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充实工程,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和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水平。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逐步将农村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完善扶持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年修建农村公路300公里。加快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消费水平。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确保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实施面达到100%。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土地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集体林权、流通体制、金融体制、供销合作社和水管体制等改革。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九)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和“三个大幅度”的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8年,财政支农投入增长15%以上,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推行“家电下乡补贴”,对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购置彩电、冰箱、手机的农民给予13%的补贴。农行、农发行、农信办等金融部门要继续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规模,积极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三、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一是提高认识。党的十七大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认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从事“三农”工作的干部要加强学习,适应农业农村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努力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办成几件大事。

二是强化责任。要明确职责分工,完善领导机制,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配合意识、服务意识,根据自身业务,制定出支持“三农”工作的具体措施,形成齐心协力、协调一致推进“三农”工作的整体合力。涉农部门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为农民提供各种切实可行的帮助。财政、金融部门要多方筹集资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设、环保部门要为新农村建设搞好规划,指导好农村村容村貌整治。宣传部门要围绕“三农”发展的中心任务,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标语等各种媒体,进一步把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精神宣传好,把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典型、新经验宣传好,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农业、支持农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转变作风。“三农”工作是涉及农民群众的头等大事,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乡村、深入群众,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要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上动脑筋、下功夫,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出一个好思路,既要研究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又要研究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

同志们,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组织和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为开创我市农村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市委农村发言 下一篇:市委农村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