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困生望"理"生畏浅析

时间:2022-10-27 06:19:40

文科学困生望

【摘 要】消除和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教师、班级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就高中地理文科学困生望理生畏的原因从内外因综合分析,并就这现状从实际出发提出转化策略。

【关键词】望理生畏 转化策略 读图能力

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唯一一门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大学习领域的学科,兼跨文理两大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新教材在内容和难度上要求比以往教材有所降低,但文科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仍相当突出。那么,造成这些文科学生望“理”生畏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一、地理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一)内因

1.学科认识有误区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变成了两年制,中考考试长期不考地理,导致九年级不开地理课,地理在人们的意识中地位打折,不被重视,再者进入高中后,学生仍保持着初中时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他们普遍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地理学习的动力不足,课上精力不集中,课后几乎不学地理,久而久之地理问题越来越多,进一步导致学习难度加大,最终影响了学习成绩。

2.学习方法不正确

初中地理侧重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地理事物作一般了解;而高中地理更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地理原理的归纳和应用。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仍然重记忆、轻理解、重视感性认识忽视理性思考和推理,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外因

1.男女生个体差异:文科学生以女生为主,占统计人数的64,进入高中后受性别的差异的影响,理解力和判断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而地理虽属文科,但记忆知识并不多,更注重理解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地理在高中阶段属于文科,到大学却分属理科,可见它对理科方面的思维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文科女生大多缺乏这些思维,导致望理生畏。

2.生活环境的影响: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是生活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但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脱离实实在在的生活,很多生活中的常识,生活中的种种没有亲身经历,例如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对城市化,工业化不甚明了,而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农作物,河流地貌,山脉形成等等又没有主观的认识等等。

3.教材编写因素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多方面知识,涉及面广但是解说不透,以概念原理为主,虽然设计了一些“活动”“问题研究”等栏目,但是由于教材编写简单,背景材料少,学生不喜欢看,不愿意学。特别是教材把自然地理放在高一编排,而自然地理与学生生活联系少,学习时需要有其他科目知识做铺垫,例如学习“地球运动”时需要物理学科物体运动基本特征的知识背景,而高一学习“地球运动”时物理科还没学习物体运动相关知识。地理教材对这部分背景知识又无补充,导致学习难度大,更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这也是产生高中地理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教学手段因素

地理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单纯采用语言描述的教法学生往往很难理解,需采用多种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演示,突破难点。由于部分学校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在地理教学中连基本的地理挂图、地理模型、地球仪等教具都没有配备齐全,更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样就使地理教学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局面,致使大部分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认为地理抽象难学,自然就望“理”生畏。再者教师检查小测落实也不易,比如英语政治三五分钟就可以小测,但地理要读图做题再加答案的讲评,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时间里,要挤出时间来小测实则不易。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每个中学教师都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的课题,能否成功转化高中地理学困生是制约地理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二、地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爱心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

首先要掌握他们脆弱的心理,在政策上多倾斜,生活中多帮助,感情上多交流。细心观察留意他们的闪光点,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提问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同时在作业的布置上分层布置,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小,容易完成的,对作业布置上要有计划,有步骤,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按循序渐进规律,他们就会很快获得一种成就感,找回自信。

(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关键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地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

(2)抓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很多学困生上课时只是听听,很少主动参与课堂发言、讨论,学习很被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更无法在学困生中有效开展。因此,课堂上应该明确教学要求,即让学困生明确是要看书,或是思考具体问题,还是记笔记等等,并且要做好监督让学困生跟上课堂节奏,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督促学生课后复结。

总之,转化地理学困生是实现“为了一切学生”教育理想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只要教师们胸怀为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细心、耐心地为学困生的转化不懈努力,那么学困生的大面积转化将指日可待。

[1]陶兴模.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孙根年.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7.

[3]褚亚平等著.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下一篇:"阅读"教学法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