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社会与武术发展

时间:2022-10-27 06:17:20

试论和谐社会与武术发展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推理方法,阐述了武术追求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外、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背景相契合,论述了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武术将在科学发展、竞赛制度、民间传统以及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间的和谐发展方略。

关键词:武术;和谐社会;发展;方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460-03

古往今来,社会和谐一直是人们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模式。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政治思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画,主张“公正即和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武术作为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国优秀奇葩,富含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现代和谐社会的理念

和谐(har-monious)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均匀。中共中央党校屠春友先生在《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理论学习》 2004年 12 月) 一文中对和谐社会进行了概括:“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 无根本利害冲突, 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和谐, 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 区域、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 各民族之间的和谐, 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 又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和谐, 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 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 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 使之共同发展。”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又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延续,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

2武术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相契合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融哲学、美学、医学、军事学、宗教学、伦理学等为一体,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文明。中华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形成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技术体系和教练原则,具有“和谐”的特征。武术练习时,不仅注重个体“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形神统一”、“内外合一”,还注重“人为一小宇宙,天为一大宇宙”的“天人合一”观。武术演练中的刚柔、快慢、进退、虚实以及劲力、协调、精神、节奏的协调统一,都是整体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1]。显然,与和谐社会所体现民主、文明、诚信、友善、协调的内涵相契合。

3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这几方面的关系”[2]。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蕴涵深刻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练习理念、训练原则和道德规范等方面都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内外”的“和谐”,武术的发展对于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光大民族精神、强化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意识等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1武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魅力和人们追求更为完美生活质量的理想,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符合生态和人体生命节律的运动中。中华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效仿自然规律,还仿效自然之物,把其形象、动作融入武术的一招一式中,如八段锦、五禽戏、少林五拳、形意十二形等。只有顺应自然变化才能提高锻炼效果,达到“练之以筑其基,清虚其体”的目的。这种对自然规律以及自然之物从形式到内容等全方位的仿效,是返璞归真的和谐现象,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武术运动中的体现,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之体现[3]。

3.2武术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武术视人体为一和谐统一的大系统,强调身心协调、形神统一。所谓“形”是指通过感性认识直接看得到的外在形态;所谓“神”是指武术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包括口头性的歌诀、礼节、理念等,所以,拳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就是这种理念使然。如太极拳运动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是一种优秀的健身项目,它强调精神与形体双重修炼,练习原则要求“意念引导动作”、“意念、呼吸与动作相协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长期练习可以导引气血运转、达到强内壮外的功效。

3.3武术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原则。《太学》则提出:“明明德”、“内外兼修”[4]。

中华武术把“武德”当作是每个练武之人必须具备的品德。“武德”一词最早可追朔到先秦,《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少林戒约》指出,“习武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苌家拳之《初学条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平心气和,善气迎人。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武术中的“尊师重道”、“重义轻利”、“尚武崇德”等都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重仁义、重宽容的和谐精神。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际和谐。“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等,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信义、谦让、宽厚”,以求人际和谐。练武与修身,习武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宽厚容忍,从而实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和谐[3]。

武术群体练习可以扩大情感交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国际间的武术交往,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把习武同弘扬民族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服务于和谐社会。

4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方略

4.1促进武术的科学化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和谐传统武术素来以儒、道、佛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思想,重精神、重武德、重修养,但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对自身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吸收竞技武术的现代化、科学化的训练理论。竞技武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训练、竞赛和普及推广机制,而传统武术由于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有些训练和教学方法尚需要进一步改革。因此,传统武术可以参照吸收竞技武术的有益成分,对自身的训练体系进行研究和创新,达到两者有机的融合。同时传统武术要有科学的发展观,传统武术整个体系的发展都要科学化包括传统武术的竞赛发展模式、理论技术科研发展模式、教学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的科学化等等,不要总是停留在武术单一体育层面上的研究,而应该是整个传统武术文化有机体系统的科学发展和复苏。

4.2推动武术竞赛的和谐发展竞赛是杠杆,也是一个向导。现在已基本形成的武术竞赛制度有全国武术套路、散打团体个人锦标赛、世界锦标赛等。这些形式的比赛主要是围绕现代武术 (竞技武术) 的走向世界,以向奥运进军为目的。传统武术的发展机遇较少,不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在制定21世纪的武术发展战略计划时,应注意将过去曾举办过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全国演武大会”等竞赛形式搞起来,形成传统武术的竞赛体系,以促进传统武术更广泛的普及与推行。把报名方法、评奖方法、等级设置进行深化改革,以利不同流派、不同拳种、不同风格特点的传统武术的发展。并应放宽政策,允许民间个人主办不同级别的、不同形式的传统武术竞赛活动,让竞赛方法、竞赛形式活起来,把武术爱好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此外,要完善竞赛体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要立足本国,注意面的普及和推广,这是逐渐走上国际化、全球化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要着眼全球,中国武术要用积极的态度融人世界文化的主流,注意点与面结合,使国内外竞赛内容一致,才能发展壮大,实现全球点与面和谐统一的竞赛体制。整个竞赛内容包括传统礼仪都应是一致的。其次,应建立专门的国际武术研究机构,成立国际武术研究会,定期进行研讨,利用国际讲坛来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一个先本国、后全球的竞赛机制。最后,武术规则制定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竞技体育规则,尽量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异,取得统一。先在本国实践可行,然后向世界推广。

4.3加大武术在民间的和谐发展冯骥才先生在考察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省民俗文化集中的省份后,忧心忡忡地说:“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和精神情感之根。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状况是,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很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都没有了。”同样让他忧心的还有,很多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种类民间老艺人相继故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同时带走了中国民间艺术传承的希望[6]。因此,要以农村为重点,尽快普查、摸底与认定民间武术传承人。抓紧时间制定和出台符合民间武术运动特点的竞赛规则,增加民间武术的竞赛活动,扩大各民族间武术文化的交流范围,强化理论研究,开拓新的内容体系,提升精品意识,全面推进民间武术繁荣的新局面。

4.4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中华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武术这一丰富而厚实的基础资源,传统武术是根本,竞技武术是龙头,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加强对武术的研究,就是要使武术与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发展相适应、相结合,克服其保守和糟粕、流弊,挖掘、传承、弘扬其合理思想和有价值的成分和精华。

目前,传统武术的发展滞后于竞技武术,所以,要达到二者的和谐发展,必须加大传统武术的保护和推广。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的浓缩,诸子百家的精华部分在传统武术文化中均有体现。尽管她身上也带有一些封建烙印,但纵观整个武术的发展脉络,概括武术文化的思想趋向,和谐是她的终极目标,她所蕴涵的品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她被世人视为国宝的根本所在。“保持传统”是中国武术的出路,“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

传统武术拳种丰富,形式多样,功理功法各有千秋,在当地均有较广的流行面和较大影响力。其竞赛活动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民间热情高涨。但其流派,由于长期是师徒传承和言传身教的授拳方式,少有理论和文献记载,随着武林先辈们的先后过世,显得更加需要找到继承的方法和途径。

保护与资助民间武术传人,要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的精神,开展全国民间武术普查工作,建立民间武术拳种流派名录体系,绘制民间武术拳种流派的资源分布图,确立民间武术拳种流派传承人谱系;根据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资助传承人,对濒危的武术拳种流派,建立紧急措施进行抢救保护。

5结语

综上,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和谐发展”是21世纪的武术正面临着一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和交流的平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及其走向世界[Z].武海泛舟,1999:9.

[2] www.省略.

[3] 王国志,王岗.论和谐的中华武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81-82.

[4] 唐韶军.浅析民俗文化对武术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1):88-89.

[5] 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40-44.

[6] 江胜信.新农村:文化保护首当其冲[N].文汇报,2007-07-24(4).

[7] 潘峰.孤本再现:几多坎坷几多愁[N].科学时报,2006-06-12(A3).

上一篇:女足世界杯LOC战略管理与实施方案 下一篇:对奥林匹克品牌营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