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文化探骊

时间:2022-10-27 05:48:18

红拳文化探骊

(一)崇礼尚右思想主导着红拳技击和套势的结构与演练

尊人自尊,高尚的和谐的文化理念,规范自我人本思想升华,是传统崇礼尚右思想的延续与弘扬。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方式中,人们很重视具有实在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交际礼仪的习俗。礼仪是人们社交行为的准则,包括了待人接物,处世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体现了人们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也影响着民俗、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礼,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含义古人解释为:“礼,体也”,说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是国家立法之本,又是人们的治身之本,“礼,序也”又可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礼一旦形成,便凝结成具有特殊的社会调控功能的典章制度。这都是周礼“行同伦”、“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遗风。属于红拳文化中的武礼,亦是如此。独具特色的武礼,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尊称,一切行动,一切过程皆依礼而动,以礼而始终。上场必礼,是红拳人传统美德,亦是必行的程式。武礼可分为:站礼、拱手揖礼、口礼三种。站礼是平日自己练习套势,由场右边上场起势,前辈早已形成定规――右上右下;另一种形式是出外访教,俗话说的好,“经师不如访友”,“艺从头师百师学艺”。

在红拳极为讲究的徒手或器械对抗性竞赛中,打手跑拳,提枪抱棍时,按照原则点到为止的比赛,以求胜负,又能有较为明确的制度,那就是一让二过三分胜负。让远让近不让寸。双方较量开始前,必须道一个礼貌的口语:“请!”才能正式比赛。双方较量中,必须按照不能严重伤害对方和点到为止的原则,亦可以说,这是属于“礼”的延续范畴之类的事。红拳中的礼,涉及的范围极广,表示在师徒关系上是那种带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如父子式的“礼”相当普遍,十分严肃,尊师重道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红拳或武艺与其它体育项目最为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现有体育运动数十个项目比赛中,唯有武术是上、下场必礼,最能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礼的存在,给红拳的套路演练与竞赛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行礼都应有心里默记传统的要求:一礼、二气、三才、四象、五站、六合、七熬、八卦。一礼即红拳、行拳、打套、对抗、竞赛都属于武礼的范畴;二气者,指阴阳及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三才者指人体上中下三盘姿势和击法也;四象者,指人体前后左右四个方位也;五站者,指四象加中定也;六合者,指人体内三合、外三合也;七熬者,指学拳练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忍受熬煎;八卦者,指红拳拳械八种基本势法也。

据初略统计,延续数百年的红拳套路有二百余套之多,其演示和练习的起势和收势,绝大多数都是由右边上势、右边起势,只有个别棍法套路(八仙棍)是反上势、反起势,即左边上势、起势而收势仍然在右边,究其根本,无非是秦汉尚右习俗所致。

(二)古代阴阳思想的运用对中国红拳的影响

阴阳(战国齐人邹衍创立),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代思想家以此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阴阳思想是在南方楚文化酝酿出来的,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思想传到中原后,在儒家经典中多所传述与发挥。首先,在《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诸善也,成之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和……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说:“日月之义配日月。”所谓“阴阳”《说文》解释其意,“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二字相连,表示对立相反的两个概念。(《周易》的卦爻作“一”和“一一”的排列,正反映出阴阳之义,而是有朴素唯物观的人的进步思想)

红拳的阴阳思想观念,具体体现于方向、起势、收势、势法、套路、拳掌位置。动为阳,静为阴。以套路起势而论,起势为阳,收势为阴。以拳掌而论,以出手掌拳心向上为阳,向下为阴等。

(三)象形取意、寓形于法术语的命名和承传是红拳艺化的标志

所谓武艺中的象形取意、寓形于法,系指以象形取意拟人拟物的比喻命名和承传的方式。我国武艺以象形取意的命名与传教最早始于春秋时期的“越女论剑“,《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拟人拟物的比喻为:“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杳之若日,偏若腾兔,追形还影,光若仿佛。”尔后,伴随武艺的不断发展,套势、打法、内容的不断充实,尤其是民间武艺中兴的唐、宋时期套子武艺的急骤发展和迫切需要,宋代又有以帝王君主命名、飞禽走兽命名和步法命名的赵太祖三十二势、“猴拳”、“拳”、“六步拳”,成书于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的棍中有“举火烧天”势和“拨草寻蛇”势,拳中有“玉环步鸳鸯腿”等。其种类涉及范围十分广阔,为了形象的描绘套势拳法,几乎所有拳谱都大量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词手法,并广泛借用了拟人动物仿生、宗教鬼神、历史人物与传说、日常生活、农事生产、自然天象、花卉等。形象比喻的作用有三:第一,增添武艺人练习艺术的情趣和文化内涵;第二,开创了诀不离口的意义识记之记忆方法,如:出场亮势、打手跑拳皆有名子和比喻,更有利于武术的承传;第三,增强了武艺套势和技击的艺术效果。总之,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充分地反映了武艺的进取精神。

据不完全统计,在动物的彷生比喻方面有,飞禽动物类如:燕子噙泥、燕子却泥、孤雁盘翅、燕子斜飞、燕子浮水、双飞燕等。走兽昆虫、爬虫和家禽类如:打虎势、蜜蜂乱采花、鸭子拌嘴等。农事生产类如:樵夫砍柴、林里括笋等。日常生活类,如:珍珠倒卷帘、美女照镜等。宗教鬼神类,如:夜叉探海、魁星提斗、判官脱靴。历史人物类,如:赵太祖三十二势、康熙大小红等。植物花卉类,如:叶底藏花、金丝缠腕等。自然天象类,如:海底捞月、正月背月(封、闭枪)。全部武艺、动作、口诀、拳法套势的比喻形象中最典型的是对燕子的多种比喻更是生动多样。据研究,秦人红拳中对燕有如此偏爱、情有独钟,是与隐藏在遥远的秦人始祖吞玄乌(燕)卵而生的古代图腾崇拜有关。

(四)明清演义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和技能的广泛假借,对红拳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

明清以来,中国古典演义小说进入全盛时期,如《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说唐》、《水浒传》、《岳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这些深为百姓所喜爱的演义小说家喻户晓,红拳家便信手拈来,利用已有知识命名为拳套名称,假借历史人物长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成就了红拳套路之作的画龙点睛。

套路的承传有了套名和套势口诀,得以成为文字形象而留传下去。在记忆方法上,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拳不离手”的教育学称之为机械识记的记忆方法,又有了“诀不离口”的意义识记方法,使红拳传统的记忆方式臻于完备。

(五)红拳拳谱――红拳文化的载体

红拳拳谱不但是红拳人代代相传的真实记录,而且是红拳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红拳文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人论及红拳拳谱就是红拳文化的历史,颇为有识之见。谱中书记文字客观的反映了红拳文化领域内,既有纳异为养不断进取思想,又有明清中国演义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字和记忆的假借,又有套路口诀不同句势选择和修饰夸张的形象比喻;既有有清一代民族志士被追杀西逃传“六合枪”的揭密,又有少林寺寺僧西传通背拳于关中的因由,还有三赴甘肃终得有西棍白眉之誉、十六母子单头棍技法的名称,这些都刻记着红拳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从拳谱的本身可以看出,作谱人的姓名、籍贯,谱的堂号,编写此谱的时间、年代、规格、行文体例、方言用语及历史背景,拳技、师承、拳法渊源、拳技交流及拳缘关系,以及拳法打手要言,拳械套路名称、动作名称。

从拳谱中还可看出,作者的文化底蕴、书法、书体造诣,彼时拳派发展状况贡献及该拳技的内容特点。所有这些也表明了拳谱的作用。

何谓之谱,《说文》解释为“谱,籍录也。”《释言》曰:“谱者,布列见其事也。”倘用之于武艺拳谱者,依次类推,该拳谱内容、体例是均布列于其中,只能就事论事以谱谈谱,述其大略而已。下边仅就红拳名谱――乾隆年间神枪赵武嫡传弟子屈逢江《生玉堂》(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名显的地域、物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此堂号的命名则是采用屈逢江本人的字号为形式的拳谱堂号)本全谱为例,进行探讨。全谱可分为三部,即封面、谱中、封底,《生玉堂》本拳谱共五本,毛笔竖写右行写就。第一,拳谱封面。右边书写此谱的年限时日大清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大吉,封面正中竖写“生玉堂”三字或写谱拳的屈记或写“得正人之拳谱”形式不一。第二,拳谱谱中。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红拳九拳套路口诀,又有拳械颇具纲领的八字八法;既有不知保养身体强用拙力缺乏科学练习方法遭致疾病的后果,养生告诫,又有习练手掌功力的铁沙掌洗手药方;既有徒手对练的十路端打的名目,又有六合枪方的对扎片子;既有“人投三师武艺高”的博记广学胸怀,又有“无义之人不可交”的武德教育;既有拳序而知艺从何来,又有外出访教江湖口歌。第三,拳谱封底。写有拳谱传抄人姓名和籍贯即“咸邑屈逢江”,其中“咸邑”即指陕西咸阳县,并无必要再记出屈逢江的详址。

拳谱是一种具有隐密、寓意的特殊性质的文化,故称其为特质文化,有如中医的秘方,秘而不宣,却能“单方气死名医。”拳谱就是以隐密之方式绵绵传承。隐密的方式可分为隐字、隐技、隐事。第一,隐字。就是采用把不同字意的同音字记之谱中,非经点破,不知其真意。如清代中期红拳拳谱中记有“撑斩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和“撑斩为母,勾挂为能,化身齐安”为例,破译破解之,从字面上看,“化身为奇”者,系指手法之奇,奇在经与实战交手身法变化多端超乎寻常家数的致胜之道;但还有一解,认为“化身为奇”系指化身为奇的“奇”字,当为“挤”字,即“化身为挤”。就是两人交手在化解对方进攻手法之后随即采用“挤”的手法,防守反击对方。此乃“隐字”之法。而“化身齐安”与文字文意似乎不通,如上同解,就其实质而言,是“化身挤按”,实战交手,接手采用化解对方之来手后,迅即使用“挤按”手法,致人于倏乎。所以,同音字有很大的迷惑作用,虽同为同音字,却另有寓意。第二,隐技。隐技亦是采用同音字隐寓形式,但其内容和含意却另有伸延和扩展。红拳拳师常说:“年拳月棍久练枪,单鞭只练一后晌。”从字面看,似乎明确无误地说,从事武艺的习练单鞭“达标”的时日要较之拳、枪、棍来得容易和暂短,就鞭法而言,红拳家另有一种延伸的解释是“单鞭只练'以后上'”。具体地讲,短鞭对长器械来说,有其所局限的自身“短处”,难以接近对方。只有调整灵活多变的步法,伺机“反击”,这就是“短对长,脚下忙,以后上”的扩展与延伸的解释。另外,隐技还用于传教弟子时“绝技分传”。第三,隐事。即隐密隐事之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行将毁灭绝处逢生被枪救出来的红拳拳谱《生玉堂》本之枪谱序中,明确无误地记有关中六合枪的渊源来自的隐事。当今流行于关中地区咸阳、兴平、周至、户县、西安的“六合大枪”,涉及其渊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率多民间传说,有人说来自明朝关中的沙家竿子。咸阳渭城李万福说,来自山东白眉王所传;兴平杨善山说,来自甘肃平凉崆峒山崆峒道人;周至杜绍堂说,来自兴平板桥候平西……是一桩数百年来“六合枪”渊源的疑案。清乾隆初年,“匡名逃罪”,把真名隐去自名“伍三”之人为报答救命恩人遂将“六合大枪”教于赵某人。此隐事,后经多方考证其枪谱的序、论、法才知就是咸阳马泉镇大泉村神枪赵武,终于破解了“六合枪”西传的迷团隐事。

中国红拳的形成和发展,是与陕西关中地区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因素,以及社会的习武风尚的作用密切相关。

从历史地理因素看,陕西关中地区是当时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文明起源早,从周秦到汉唐,十三朝在此建都,受君王意志和尚武精神,使军旅武艺和民间武艺快速发展,各地武士豪侠汇集长安使民间武艺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民间武艺的内容,以秦人纳异进取的思想,红拳人博采众长,使红拳发展更全面。

红拳文化具有主体性、兼容性、辐射性、创新性,构成其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崇礼尚右的思想和阴阳学是红拳的理论基础,拳谱作为红拳的文化载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出秦人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创新能力。

上一篇:山西鞭杆概述 下一篇:学练鞭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