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御寒术

时间:2022-10-27 04:52:04

古代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说明旧历八月塞外已经是满天飞雪了。古代冬天的雪特别“给力”,李白有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这样的地方也禁不住大雪的肆虐。

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古人是怎样御寒的呢?

官宦人家在冬天多是烧柴炭取暖。古代的皇宫里设有惜薪司,这个机构负责皇宫内的柴炭供应,主事的官员级别虽不高,但权力却不小,甚至可以直接御前奏事。柴炭这东西放在现在属于不清洁能源,但在古代可是精贵东西,来之不易。我们都知道《卖炭翁》中那位卖炭的老人“伐薪烧炭南山中”,终日劳作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这千余斤炭却被宫廷里的人用“半匹红绡一丈绫”强买回去,着实让人唏嘘不已。据说清朝乾隆年间,宫内的炭供应量是有标准的,不能滥用,即使皇帝的女儿每日也只能用三十斤炭取暖。

有钱人家可以用乌黑发亮、燃烧持久的炭取暖,穷苦老百姓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秆取暖。还有人用牛粪取暖,牛粪虽然能烧着,但取暖的人必须忍受一股难闻的气味。当然,古人中也有“环保主义者”,他们习惯同牲畜睡在一起,借助牲畜的热量取暖。

在冬天,御寒衣服是必不可少的。“裘”是有钱人的冬装,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动物的皮毛,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类似路易威登这样的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能享用的,穿得起的至少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因此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晏子春秋》中就记录了“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其资千金”。

古代老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来御寒。褐是一种衣服的料子,属于麻制品,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很好地保暖又不美观,恐怕连现在的麻袋片都赶不上。陶渊明在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shu he)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衣裤,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这样的衣服上还有洞和补丁,真难以想象此种衣服怎能御寒?

忽然想起从古代百姓口里流传下来的《九九歌》:“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原来古代老百姓的冬天不好过,只能从冬至那天开始,以九天作为一个单元,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地数过去。数完九九,春花也就灿烂了。

上一篇:社会服务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方式 下一篇:软件工程专业的数字电路CDIO实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