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备才能高效

时间:2022-10-27 04:13:20

摘 要: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现实中存在诸多的低效甚至无效备课现象。本文从提高备课有效性的环节入手,从备课程、备学生、备情境、备教师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备课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通过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信息技术;备课;有效性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上好课,必须要备好课,有效备课自然而然成了提高课堂质量的前提。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备”可理解为“准备”“预备”和“完备”;“备课”就可以理解成“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应该说真正备好每一堂课都是一项艰苦而烦琐的工作,都需要花去数倍于一堂课的时间。

一、当前教师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实中,备课这样一件极其寻常的事情却未必做得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些还是极其严重的。一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三是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知识的生成性;四是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五是过分强调解题技巧与重复训练,忽视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等等。

二、提高备课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备课程

一般教师总认为备课程就是备教材。其实不然,备课程它括备新课程标准、备教学目标、备教材、备教具等。

(1)备新课程标准。“依标施教”充分说明了备课过程中研究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教师在学期备课前和平时每一节课备课之前,都应该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对每一节课、每一学期乃至整个初中阶段的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课标,教学有方向”。

(2)备教学目标。在充分熟悉了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使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开展有了方向性,才能在课后检测自己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才能衡量这节课的效益如何。

(3)备教材。诚然,在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已经在熟悉教材,了解教材了,否则不可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但是,这里的备教材特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对教材的重组。对教材的重组,可以是整个初中阶段某块知识点的重组,也可以是一学期内某些知识点的重组,还可以是某节课的教材重组。对教材的重组有时能够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4)备教具。有人会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具基本都在电脑上,其实不然,教具包括硬件的教具,也包括软件的教具。信息技术教师合理的使用好多媒体硬件和软件,可以使教学具有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丰富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媒体给信息技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备足了学生的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期兴趣,课堂效率高是肯定的。对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备学生这个环节,包括备学生的现有基础,备学生的情绪,备好每个班级的特殊学生,等等。

(1)备学生的现有基础。备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学生的综合基础和每一节课的基础信息。因此,在每一学年开学第一节课,要求学生填写一张《 年级 班信息技术学科基础信息表》,内容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现有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等等。通过这张信息的填写,使教师对每一个任教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本学年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教师还必须做好另一份学生现有基础的了解表,即:每一节新课学习基础信息了解表。教师可以安排在每一节课的最后3分钟,让学生填写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信息,形式可以是课堂完成情况记录表,也可以是关于本节课内容的几个选择题、操作题,等等。目的是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现状,为下节课恰当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因为不同的年级基础不同,同一年级不同的班级也不同,甚至同一班级,由于受到家庭条件、小学基础的影响,学生的基础也不同。

(2)备学生的情绪。由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正处于第二个叛逆期,考虑问题不够成熟、全面,往往容易出现意气用事、爱屋及乌现象。对教师有好印象,往往会迁移到学科的学习上,对这门学科也十分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及时备好学生的“情绪课”,让学生的情绪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并成为提高教学效益的催化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生理唤醒、认知评价、人格特征这三个主要方面的特点,灵活采取策略来诱发、调节学生的情绪。教师主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愉快的情景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进入学习,通过设疑定标使学生产生新奇,诱发学习的需要。通过指向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行积极、艰苦的认知活动,获得新知识通过适度的检测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并体会学习的艰苦和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诱发策略、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情绪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并行于课堂教学之中的。

(3)备特殊学生。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都会有特殊的学生。有性格特别内向,不善言辞,不敢举手的学生;也有比较自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还有虚荣心较强,打肿脸充胖子的学生。由于我校是跨区域的合并学校,不同乡镇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有很大的不同。来自经济条件较好乡镇的学生,绝大部分家中有电脑,并且可以上网;来自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乡镇的学生,很多家庭都没有电脑;前几年由于小学撤扩并工作没有完成,有小部分学生甚至是到初中才第一次摸到电脑。因此,不仅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差异十分大,而且学生很容易受到伤害,包括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有意、无意的伤害。

教师在备课中,要特别备好特殊学生。如在学期开学初,教师要提前开展“学习互助组”工作,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用武之地,主动去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营造团结、互助、共赢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教学新课时,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在布置作业时,区别对待,允许个别学生在自修课到教师电脑房完成作业,等等。

3.备情境

营造良好的情境,搭建合适的平台,为学生铺设好学习的“脚手架”,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备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拾级而上,如同剥笋般层层剥开,将学习难点层层破解。

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个新颖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引发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动机,启迪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2)备活动情境。设计恰当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将重点消化,将难点破解。当然,设计的活动,不是为了单纯的活动而活动,而是为教材服务,为重点和难点服务,否则就失去了有效性。

4.备教师

我们理解中的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好教师自己也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备策略。策略,就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在教学进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策略的知识,针对具体的教学做出决策。

(2)备风格。风格即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着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有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3)备语言。教师的语言要求简而精。如果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了,这是“糟”;如果把复杂的知识讲简单了,这是“高”。因此,教师在讲课中的语言,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关键时刻点拨一下,启发一下。教师应该设计好关键的“点拨句”“过渡句”,而不是“满堂灌”,从头讲到尾。

(4)备整理。如果一个教师年年备同样的课,没有长进,那纯粹是个“教书匠”。教师应该边学习,边整理,边反思。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两方面整理工作,其一是建立教师文件夹,将教学资料(教案、试题、学习资料等)分门别类归纳好;其二是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哪怕是几句话,有想法,就写下来。如果在有想法的时候不写下来,这种“头脑风暴”往往会一闪而过,以后再也想不起来。写下来的反思,平时翻翻,看看,想想,教师才能不断成长。

三、后记与思考

备课是一个环节,是一项工程,是一种艺术。但是,它毕竟只是一个环节,不能代替上课和课后辅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备课不等于上课

课备得再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落实,完善。只有在上课环节落实了,精良的备课才能体现价值。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益与精备课是不矛盾的。

2.注重课堂中的生成性

课堂教学在很多时候是没有预设的,学生的一个回答,一个错误,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新的情境。教师不能因为认真备课而“走教案”,做“搬运工”,将备课笔记上的内容一成不变地搬到课堂上,搬到学生脑子里。只有认真备课了,才能准确、及时地捕捉课堂中的信息,及时生成,而不是单纯地按照教案上课,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师需要不断积累和提高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才不会和学生之间出现“代沟”和“鸿沟”。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更加体现了时代性,更需要教师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以作为教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庆元.做智慧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喜梅.好课是怎样炼成的[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4]徐世贵,刘天成,秦辉主编.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不懂老人的痛 下一篇:探讨高中数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