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 第1期

时间:2022-10-27 03:24:02

【教学内容】

第68—70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难点:沟通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课前汇报。

汇报内容:例1。相差关系,倍数关系,比的关系,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

2.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这是一个(长方形),根据图中的数据怎样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倍数关系怎么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是宽的 8/3,(算式?)8÷3

宽是长的 3/8,(算式?)3÷8

在这里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的?(分数),那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除法)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我们就用(谁除以谁)。

通过刚才的回报,我们知道,在这里,除了用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我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比)

可以怎么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3

3:8

这两个比都表示谁和谁的关系?(长和宽),那为什么这里是8比3,而这里是3比8呢?

这里的8是长方形的(长),这里的3是长方形的(宽)。

我们把这个8和这个3都叫做比的(前项),这个3和这个8都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意颠倒吗?谁和谁的比就用(谁比谁)

【设计意图】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课前自学、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学、交流、质疑、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汇报之后,老师通过一组相似练习,对学生的汇报内容再次进行检验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3. 试一试

试一试,谁来读题。

出示问题: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洗洁液和水的比是几比几?

在小组里快速交流。

指名说。

除了用比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例2

1.出示高铁图片。

师: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高铁,是我们国家的骄傲。然而就在去年的7月23日,在浙江省温州境内发生了一起重大高铁事故,事故导致至少40人遇难,几百人受伤,据相关数据显示,当时出事的这列高铁列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050米,根据这个数据,你能求出什么?(速度),怎么求速度?

根据学生的屏幕显示:路程÷时间=速度

1050÷ 3 =350

师:速度是表示谁和谁的关系?

根据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除了用除法表示路程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这两者的关系?(比)怎么写?

1050:3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由此可见,两个数的比实际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这就是比的意义。那我们就能知道,这个比的结果就是多少啊?(350),我们把这个结果就叫做比值。

怎么求比值?

那这里的3:8比值是多少?8:3呢?完善板书。

通过这个比值,我们不禁感叹:我们高铁的速度太快了。

铁道部出于安全考虑,决定,从去年9月份起,我国的高铁全面降速,降速后,3小时可行驶路程900千米。打开作业本,写出降速后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设计意图】紧跟时事,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并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好了,同学们,学到这里,关于比,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

同学补充。

汇报小组补充: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和除法及分数之间的联系,比的后项不能为0。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汇报,通过学生的补充、质疑、提醒让课堂想纵深发展。自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2. 试一试

3:5=( )÷( )=( )/( )

这个3/5实际上就是3:5的比值,当然这个比值也可以写成等于0.6.

空白比填空。

读一读:一堆煤用去2/5吨, 用去的煤与剩下煤的比是 2/5。

他读作(五分之二,他表示的是一个数),他读作(二比五,他表示的是一个比)。

三、 巩固练习

辩一辩1:阿姆斯特朗在地球上迈一步的距离大约是0.6米,他在月球上迈一步的距离大约是3.6米。那么他在地球上和在月球上迈一步的距离的比是3.6:0.6。

学生判断并修改。

知道阿姆斯特朗是谁吗?对,他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我们国家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

好看这段话。

四、课堂作业

上一篇:用爱与奉献托起不凡之梦 下一篇: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