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目标,科学设置

时间:2022-10-27 03:18:09

细化目标,科学设置

摘 要: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表述模糊不清,教学目标多而不细,难以落实等情况。本文试对制订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细化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科学设置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设计编写出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有效地引导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具备科学性、合理性、明确性及可检测性。在课堂教学前教师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目标随意性大,随意而定,缺乏系统性与渐进性;有的目标表述过于笼统,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学生不明所以,无所适从;有的目标停留在认知目标的层面上,没能注意学生能力、思维、情感的培养,不够全面深入;有的照抄教参现有的教学目标,没有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有的把教学目标写成了教学要求,常常出现目标陈述含糊不清、主体不明确等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描述的是学生行为或情感变化,如学生“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后者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强调教师“做什么”。不少教师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忽视了它们的区别,把课堂教学目标写成了教学要求。一些教学参考书同样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陈述教学目标不仅在逻辑上讲不通,而且失去了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作用。首先,教师“做什么”的词句反映不了学生“会做什么”或“能做什么”;其次,教师完成“做什么”后,他的目标就达到了,至于学生的能力是否切实发生了变化,能否经得起测量的检验,教学要求是不加考虑的。其实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清正反映了教师对教材与学生的把握不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目标含糊不明确,表述混乱不集中、多而不细、难以落实等情况,造成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王荣生教授曾在一次会上说过:“曾对某一位语文教师备课本中的教学目标作了统计,发现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都是差不多的,对三年的教学目标三年的教学任务在一个学期就完成了。”其实王荣生教授指出的是教学目标未细化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制定准确的、细化的、有效的、易操作的教学目标。

二、科学设置课堂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两则案例

案例一:《陈情表》的教学目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①熟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了解“表”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寓理于情的构思。

③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①

分析:本案例中的三个目标主语不一致,第一条中的“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主语显然是教师,这是“教学要求”,且是一时难以实现的终结性目标,后两条目标的主语可以是师生双方。

案例二:《江南的冬景》的教学目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法。文章利用多处对比来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联想的思路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使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体味自然美的能力。

分析:在本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多,“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联想的思路以及这样写的好处”中的“体会”应属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不明确而且空洞,作为一堂课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情感目标中的“培养……”是口号式的终结性目标。

归结起来,以上两个案例的教学目标设置在“知识和能力目标”方面有一定的体现;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有的预设了教师将如何运作,有的预设了学生将如何行为,但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能力目标多数套用术语,普遍适用而无课文个性,终结而无阶段特色,所以实施时就有把握不准甚至顾此失彼的弊端。

(二)科学设置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

从上面两则教学目标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设置课堂教学目标,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文本解读,准确定位,制订符合课文特色、要求的教学目标。

案例一:《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但他因曾仕蜀汉,而今成了亡国贱俘,怕引起晋武帝的猜疑,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写下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表文。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深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令郡县按时供养他的祖母。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是李密对祖母的至孝真情,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困难处境,以及对晋武帝“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效忠保证。所以文中传递的“李密对祖母的至孝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基于这个考虑,我为本文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为:

①通过预习分析李密是如何写出祖孙之间的深情的。

②本文以四字句为主,又间以其他句式,说出这样安排的积极作用。

③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寓理于情的构思。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放在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注重对“文”的解读,以“文”带“言”,分析作者“融情于事的表达、寓理于情的构思”,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至真至诚的亲情。

2.结合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制订合乎专题要求的教学目标。

同一篇课文,往往在不同出版社的教科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要求教师对课文的处理也是不同的。从整套教材到某一个模块再到每一个专题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一个从全面到细节的连续体。苏教版教材在每一个专题前都有一段非常到位的总说,练习中有对应各课的问题设计。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板块中提示说:“心灵,是博大而又纷繁的世界。这里有亲情的歌哭,有爱情的悲欢,还有友情的冷暖……真挚、丰富、高尚的感情是健全人格的基石。没有真挚的感情,就不会有真正的情谊;没有丰富的感情,就不会有对理想的憧憬;没有高尚的感情,就不会有大写的人。”②《项脊轩志》练习中则有:“《项脊轩志》中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说说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喜,又因为什么而觉得可悲,他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③显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作品中的高尚情感,掌握表达情感的方法”。因此,我把教学主要目标定位在体味作者情感上,其余的次目标则是为实现、验证或强化这个主要目标而设置的。我描述该目标为:

能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想象并复述文中所描之景与所叙之事,体味作者表达感情的直接畅快与含蓄节制。

至于《项脊轩志》所延伸的“唐宋派”及归有光散文的总特点,“志”的文体特征在课堂上可以略提,也可于课前或课后作相关拓展阅读。

3.紧扣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制订细化的、易操作的教学目标。

终结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与这篇课文的课时教学目标都应当大体呈总分关系。如案例二中文质兼美的《江南的冬景》,列板块“谛听自然”于首,自当确立感受鉴赏的核心目标,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从而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而,我们可以修改课文目标为:

①知识与技能:学习对比的修辞技巧,琢磨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探究文本的写法,品味文本意境美。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

我把原案例中的几种“能力”细化到引导学生学习对比的修辞技巧、品味文本意境美上来,这样师生都能在某一点上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拟制教学目标时,我以“通过……”描述实现目标所用的“过程与方法”,它适用于教与学双方;以“掌握”“体会”“理解”等词描述了我所期望的学生在这节课后的获得;情感维度的目标重在无痕渗透,但首先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体味和理解文章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细化不等于琐碎化,它不可能也不必涵盖每一点教学内容,这不妨碍或抑制课堂“生成”,它作为一种教学预设,可以随实际情况作步骤与方法上的调整。如果我们认真钻研文本,教学思路清晰,真的“以学生为本”,那么预设得越具体细致,实施起来就越得心应手,生成的量与质也越多越高。

4.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一所重点中学与一所普通中学,一所城市学校与一所农村学校,甚至同一所中学内部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同一篇课文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因此,科学设置,细化目标,使之有很高的适合度是达到课堂教学科学、高效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五)[M].江苏教育出版社.

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44.

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49.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志勇.徐明祥.我国目标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1997,(10):57-64.

[4]袁麟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展示[J].教学与管理,1997,(10).

[5]罗玉英.从案例谈“教学目标”的细化[J].现代教学,2005,(12).

[6]崔允.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人民教育,2004:13-14.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06教育硕士)

上一篇:刍议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下一篇:英语动词名词化的应用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