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27 03:13:38

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山东省体育局系统的三级训练模式、教育系统的体教结合模式、社会培养模式、个体家庭的“丁俊晖模式”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数量、项目结构进行了调查和系统分析,并比较了4种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从创建多元化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对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现状;比较

1 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源统计与分析

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及其来源见表1。表中, ①是体育局系统(省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体校、体工队、各专业俱乐部等)中的后备人才数量,资料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统计年鉴;②是教育系统中后备人才数量,包含高校的大学生运动员(不含国家队省队退役运动员)、中等学校的中学生运动员、体育运动传统项目学校;③社会系统包含社会力量举办的专项学校和专业俱乐部;④家庭以“丁俊晖模式”送孩子参加乒乓球、网球、桌球、跆拳道等项目。

表1 2007~2011年山东省体育后备人才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

(1)山东省原有的“三级训练体系”仍然占主导地位,二线数量占总数的90%以上,三线占到了80%以上。但2007~2011年二线和三线总体呈下降趋势。通过对运动项目的调查得知,从事田径、游泳的运动员最多;举重、射击、柔道等山东省优势项目的后备人才充足;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项目的数量骤减;花样游泳、散打、手球、赛艇、皮划艇、网球等部分项目的三线人员数量甚至少于二线,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梯队建设不理想。对于项目建设,我省尚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

(2)山东省原有的“三级训练体系”被打破。除了三级体系之外,教育系统、社会系统、家庭也陆续培养出后备人才,虽然数量上尚不能与三级体系抗衡,但也已成为后备人才的有益补充。

2 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有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2.1 三级训练模式

2.1.1 优势。举国体制保证了山东省对体育事业的统一领导,优化整合了全省的体育资源,合理布局了运动项目;理顺了训练体系各层次之间的关系,集中了全省最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参加全运会、亚运会乃至奥运会等大型比赛;确保了我省竞技体育目标的实现。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仍然是由各级体校组成的专业培养系统。

2.1.2 缺点。权力的高度集中,阻碍了体育产业的科学发展使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系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学训矛盾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省及各地市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在预算有限的约束下,地市考虑经费的使用效率,很多高消耗的集体项目被削减,而培养水平较高的优势项目被保留和发展。

2.2 社会培养模式

社会培养模式也有了新的诉求:希望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开设其他项目。社会会场地条件现在更好了。

2.2.1 优势。社会培养模式是我国引进西方的培养模式。除了公益性的企事业体育俱乐部以外,职业体育俱乐部和竞技体育培训学校基本上都是是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做到“谁投资、谁受益”。符合了当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比如,作为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足球项目,职业俱乐部所属的二线、三线梯队无疑是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因为梯队是俱乐部一线球队的“子弟兵”,中国的高水平职业球员大部分从这里产生。

2.2.2 缺点。目前,社会培养模式仍然不能摆脱“学训矛盾突出”的瓶颈问题,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体系不健全导致成才风险进一步加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投资回收期较长且风险较大,职业球队的过度功利性无法得到制约,造成投资者短期行为泛滥,球队被频繁转让,很多俱乐部的后备队伍是用来应付行业协会注册的(中国足球协会规定,俱乐部要建立其享有所有权的U-21、U-19、U-17年龄组的梯队至少各一支,并保证参加中国足协每年主办的各类比赛)。体育市场的限制较多,使得投资项目受限。专门化组织结构、科研、管理和经纪人才缺乏,管理体制不完善、政策法律不健全制约了俱乐部的健康发展。运动员的选拔制度和市场交流制度不能有效激励后备人才培养的热情,影响了后备队伍建设,导致了后备人才的培养水平不高。

3 结论

(1)目前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按培养主体划分主要有体校、学校、社会和家庭等4种模式,尚未存在新的优化组合及深化发展。我国部分地区培养主体之间交叉、联合形成的“教体结合”模式,在全民健身运动基础上发展的“半职业俱乐部”模式,发挥地方特色形成的“地域”模式,目前山东省还没有。

(2)在少数项目上,山东省大中小学已经承担了部分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有效解决了学训矛盾,弥补了专业培养体系的不足;职业、半职业俱乐部二、三线队伍的培养,尤其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领域,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有益补充。家庭模式中虽有个别的在训后备人才,但其局限性和制约性较大,家庭选择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常的判断力,因而不具备普遍的推广意义。目前,社会与学校模式虽然有了增量发展,但与传统的“三级体制”相比,总量较小、成才率不高。因此,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仍然以“三级体制”为主导。

参考文献

1 刘兴.山东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基本状况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 虞重干等.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上一篇:用耐心来诠释教育 下一篇:让生成资源成为构建有效课堂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