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版权贸易的平衡分析

时间:2022-10-27 02:44:26

图书版权贸易的平衡分析

【论文摘要】文章从我国图书版权的现状分析入手,从知识产权贸易的角度论述了图书版权贸易的平衡关系。

【论文关键词】图书版权 版权输出 贸易平衡

中国的版权贸易历经十多年的风雨,作为一种知识产权贸易,其不平衡的现状令人担忧。书业界出于利益的驱动和生存发展的考虑,倾力单项引进,在见效快、符合国内读者口味(追求实用的快餐文化)的“短、平、快”选题上下功夫,不大考虑或根本没有可以输出的版权项目。这种重“拿来”轻“出去”的理念加剧了版权双向贸易的逆差。

1.版权引进的空前繁荣

目前,我国书业界版权引进由被动跟风转向主动出击,由盲目无序的幼稚阶段走向有序操作、快捷印装、营销紧跟、市场开花的成长期,出现了洽谈、、翻译、包装、流通、销售一条龙的文化景观。2002年1月9日至13日,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这是我国入世后举办的首次书业盛会。通过版权贸易引进的图书在场内场外扮演了最诱人的角色。且不说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版权贸易大户的抢眼表现,就连声名不显的一些出版社也亮出了引进版的品牌。吉林美术出版社在展览中心广场立起了六个引进版系列图书的广告牌,分别注明引进英国dk出版公司、美国华纳出版公司、日本小学馆、法国达高出版公司、英国戈迪斯出版公司的画册、卡通书。知识产权出版社大规模引进国外优秀建筑读物,新问世的“亚历山大环境结构中心系列丛书”,以及与水利出版社合作引进的《依山别墅》等建筑画册,轰轰烈烈,空前繁荣。

最近几年,引进版图书成为书市的亮点,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的“经济科学译丛”风靡国内,使高雅的经济读物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不久,人大出版社又引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俏销全国。2001年9月,人大出版社又推出第三大品牌“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2001年,三本引进版的图书炙手可热,他们改变了许多中国人的理财、经营、创业和人生理念,这就是世图公司的《富爸爸,穷爸爸》、中信出版社的《杰克•韦尔奇自传》、《谁动了我的奶酪》。

选题是出版单位的生命。抽样调查显示:引进的选题占年度选题的平均比例不超过15%,但对个别引进图书的选题,其经济效益可能维持整个出版社的生存所需。中国社科出版社是引进大户,据该社发行部主任纪宏介绍,该社近年引进的比例在50%以上,其中包括“西方现代思想丛书”、“国际学术前沿观察”、“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译丛”等著名品牌。商务印书馆引进图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为其经典代表。这些年,商务引进的比例也在50%左右。

2.图书版权输出的冷冷清清

与图书版权引进的红红火火相比,我国图书版权的输出则冷冷清清。其原因主要是:

(1)对知识产权贸易市场了解不深,规则不熟,经验不足。我国虽于1992年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但由于我们对知识产权贸易起步晚、基础弱,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出版社缺乏主动竞争意识和联合作战意识,各自为战,经济实力不强,在海外形不成知名度,基本上融不进欧美版权贸易的主流社会。

(2)到国外参展的图书选题缺乏时代感、现代感和表现当今中国人生活及情感的深度。扑面而来的仍是固有的传统文化的气息,少见清新活泼、大气磅礴之作。观者感受不到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之气魄。大部分图书局限于传统的饮食、茶艺、棋术、历史等,反映出中国现代出版业中存在的从名人逸事和故纸堆中等选题的倾向,选题缺乏创新意识。

(3)为既得利益,也为自身的发展,多数出版社舍近求远,大量引进版权。中国人口多,市场大,引进版权版税又不高,一般在7%左右,即使印数少,版税也不超出12%,国内出版单位普遍能接受。此外,引进出版物尤其是通俗出版物,文字少图多,翻译起来省事,投入不大,发行量大。而开发国内选题,时间长投入大,不一定有效益,且作者竞争激烈,不如到国外拿现成的东西,既快又独家授权。在这种思路引导下,引进版权空前活跃,品种突飞猛进,致使版权贸易逆差日益拉大。

(4)语言障碍的影响。版权贸易以欧美为主流社会,欧美国家引进中文图书版权,语言不通,翻译难度大、成本高,所以外方的引进态度积极性不高。据德图书商协会前主席思诺介绍,中译德的成本是英译德的10倍之多。

3.抓住入世良机,寻求贸易平衡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版权贸易的新曙光。刚从德国考察归来的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说,入世后出版界的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版权贸易的前景非常乐观,而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与国际的日益交融,书业界将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更加注重原创品版的树立,为版权的大规模输出创造有利条件。他对中国有望成为版权输出大国充满信心。要扩大版权输出,寻求版权贸易平衡,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国内出版界的协调和联合,组建出版联合体,在版权输出中增强经济实力,扩大海外知名度,打造有竞争力和影响力、权威性较高的版权输出业品牌。如辽宁出版集团依托集团优势,在去年10月举办的第53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与一批著名的大出版公司合作,成功实现了《文物三字经》等10余项图书版权的输出。2002年4月9日,中国出版集团正式成立,集团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等12家书店总店、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图书进出版(集团)总公司等12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组成。这意味着中国出版发行行业又一次大整合的开始。组建后的中国出版集团以出版物生产和销售为主业,是集各种介质出版物的出版和销售、连锁经营、进出口贸易、版权贸易、印刷复制、信息技术服务、科技开发、资本运作于一体的经营多元化大型集团。从集团组成来看,与以往相比,版权贸易的特点尤其突出,显示了中国出版业加入国际竞争的决心和信心。正如集团管委会主任、现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在集团成立大会上所讲:“成立中国出版集团,是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加快出版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出版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2)加强与世界各国出版商、中介商、批发商的交流合作。过去,我们不注重向世界介绍我们的优秀图书,和国外的出版商、中介商和批发商很少联系,人家不知道我们有哪些好书,当然谈不上引进。实际上,我国每年出版的数万种新书中,有输出潜能的不在少数。如1992年,我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当年第四届北京图书博览会召开,由于各参展单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出版权输出的洽谈,宣传工作到位,贸易活跃。1993年国内200家出版社输出图书版权总数为670种,形成国产图书版权输出的第一次高潮。

(3)书业界和出版机构要克服国外市场小,发行量不大,经济效益不高的认识偏见。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努力做好版权输出工作,是弘扬中华文明、增进世界对中国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品版效应来看,其经济效益也令人满意。如广州出版社1998年卖版权给日本的书《小平论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日本发行20万册;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年6月推出的《汉英双解新华字典》是一部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双语书,目前已有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商购买版权,英、美、法、德、加等西方国家也将洽谈该字典的版权贸易事宜。而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1000多所学校开设汉语课又为这本字典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正如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所说:“《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将会同牛津、朗文、兰登、拉鲁斯一样,成为中国名牌辞典,全世界学中文的人应该用这本字典作为学习中文的蓝本。”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10周年。为适应入世后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将提前至5月24日至28日举行。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版权贸易”和“发展版权贸易,促进文化交流”。一切活动将围绕版权贸易展开。这是中国入世后首次举办的国际图书博览会。博览会设立的959个展台目前已订购一空,约4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报名参加。我国出版界要抓着这次难得的机遇积极参与和拓展版权输出贸易,努力扭转版权贸易逆差,实现贸易平衡,把我国优秀的文化、科技图书推介给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文化的融合更加深化,市场将无所谓大和小,也无所谓海内和海外。对中国而言,只要你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或表现中国特色的东西,中国版权贸易的平衡就有希望。到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时,我国的双语书将更加普及、多样,由于减少了翻译环节和语言障碍,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将更自如、更轻松,版权贸易会更发达。

参考文献

1.王 冰.辽宁出版集团启动国际化发展战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ο12ο26

2.赵晨钰.书原来可以这么做[n].中国读书报,2002ο04ο03

3.陈娉舒.我国出版行业的第一次大整合[n].中国青年报,2002ο04ο09

上一篇: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 下一篇:地方政府改革: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