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型地理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27 12:41:02

构建创新型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不仅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体环境,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创新型课堂教学环境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中学地理学科以高综合性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学科优势。

关键词:创新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53-02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更应积极参与教育的创新,以实现创新教育为目标,而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那如何使课堂教学具有互动性,具有吸引力,给人一个挑战的机会,这就要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向互动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方向发展,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形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1 以创新为目的的课堂教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威。其终极目标是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特长,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创造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们应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问题。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组织,均渗透了这一基本思想。整个教材的着眼点,不是拘泥于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在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开创了新的道路。如新版高中地理教材第一章“行星地球”和旧版一样,虽然也是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但它是从环境的角度出发,讲述人类所处的宇宙环境突出人地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比较精简,全章课本集中阐述“人类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环境和宇宙中的地球”两项内容,让学生对宇宙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教材中设计了问题探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就能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敢于“异想天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促使学生不断积累新知识,不断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

2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的地位改变了,其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传统上“你问我答”式的单向交往已显得呆板,取而代之是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的双向交往。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目的是以旧代新,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此时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从而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怎能让学生启发创新思维?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了?

我们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针对教材某一内容提出疑问,在课上提出,在课上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课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老师也可以将“是”、“否”、“或者”等表示选择意愿的词语删去,取而代之以的是更多“为什么?”“怎么样?”等词语。这样老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主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样一来,自然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活动进行。如:在教授“地壳运动”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地壳为什么运动?②地壳怎样运动?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上应多采用学导式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读图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样主动权在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3 以问题为中介的课堂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有关气温的日变化、大气运动及降水的形成等内容是教学上的重点难点,许多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普遍存在着老师讲时明白,课后一塌糊涂的现象。笔者尝试通过小实验,逐步设计多层次问题,去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上课时用一个电热锅烧开水,首先用较小的火力加热,然后逐渐调大火力,水温上升越来越快,当接近烧开时,再将火力略为调低,但水温仍然继续升高并达到沸腾。这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调低火力之后,仍会有沸腾现象发生?而在最大火力的时候却没有沸腾?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指出虽然火力小了,但水得到的热量比散失的多,因而继续升温,并将结论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再分析“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而不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烧开了的水”还可用来说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当打开电热锅盖时,学生能清楚看到热气上升(相反,如果夏天时打开冷库的门,能

观察到流出来的冷气下沉)。这些日常生活事例学生时常观察到,用来说明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此外,在打开电热锅盖的同时,如果将一块玻璃水平放置在电热锅上方,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汽凝结在玻璃下面。这样就为以后讲解水汽的凝结作好了铺垫。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许多生活事例可应用于教学所遇到问题,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我们可以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各种事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目前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创新。如果还是单靠老师使用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课堂上打天下,满堂灌,就会使学生像现代化饲养场里的牲畜,失去寻觅食物的能力一样,失去了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而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逐渐地进入课堂,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能使课本中的二维静态平面图形变成三维的实体动感形态,并通过模拟,局部放大或缩小,时间拉长或缩短,过程演示等手段、把学生不易掌握的宏观地理事物和微观地理现象,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想象、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能动、适时的启迪。如在有关“地球公转”的内容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演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画演示后,提出:①假如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的各地是否还有四季更替现象?②假如黄赤交角增大,地球上的五带范围将如何发生变化?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深入思考,找出解决这些新问题的答案。如此设疑引思,扩大学生的思路,开拓了思维,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育呼唤创新,作为培养人的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创新的本领和能力,以新思想、新观念武装自己,积极主动地吸取新信息,特别是要加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努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创新。

上一篇:让古诗词在地理课堂中流淌 下一篇:浅谈创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