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神县坛罐窑瓷器鉴赏

时间:2022-10-27 12:32:07

四川青神县坛罐窑瓷器鉴赏

四川青神县坛罐窑,位于青神县罐窑村内,岷江东岸二级台地上,距岷江约二三百米,分布于乡村公路两侧,面积约400亩。据说,原有窑包约48座,分布于十多条山梁、沟冲之间。近年因修公路或农民建房,窑包被挖,陶瓷碎裂片遍布山脚到山顶。现保存完好及半完好窑包约20多座。窑包底径约30~50米,高约8~12米不等,由各类窑具、陶瓷废品、碎片堆积而成。

调查所见器物,大多为烧坏的残次品,以畸形或残破见多,主要器型有碗、盏、碟、钵、壶及窑具等,以碗、盏、碟的数量最多。瓷器釉色丰富,有黑、白、酱、乳白、青釉等类别。黑釉瓷器有碗、盏、碟、小钵、壶等(图1~6)。酱色釉、白釉和乳白釉瓷器主要为碗、碟等。青釉类瓷器有碗、盏、钵、碟、壶、罐等。

1 胎质、釉色与装饰

坛罐窑的胎骨属于砂胎,胎质比较坚硬,但不够细密。从断面看以灰黑色、红色、红褐色为主,少见其他胎色。比较而言,灰黑色胎要坚硬细密一些。其中,黑釉瓷器以灰黑色胎为主。白釉瓷器以红色、红褐胎为主,灰黑胎次之。乳白釉瓷器则全为灰黑色胎。酱色釉以红色、灰黑胎为主。青釉瓷器以红色、紫褐胎为主。

坛罐窑瓷器的釉色品种丰富,可分为黑釉、乳白釉、酱釉、白釉、青釉等几大类,以黑釉、青釉为主,酱色、白色、乳白色釉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烧制这么几大类釉色瓷器的窑址,从现有的四川地区的窑址调查资料看,较为少见。坛罐窑瓷器一般施半釉,稍精细的器物施釉至外壁上半部,粗糙的则仅施釉至外口沿处。器物露胎处一般呈浅褐色、褐色、白色或浅黑色,系施有瓷衣或化妆土所致,白釉和乳白釉瓷器,多施白色化妆土。

黑釉分为正黑、淡黑色、酱黑色、棕黑色、黄褐色等几种。一般口沿及釉薄处呈酱色。正黑色,黑如漆,釉面光亮。浅黑色,色泽稍淡,釉面较光亮。酱黑色,釉色偏酱色。黄褐色,整体偏黄带黑褐色。黑色釉瓷器部分带窑变,有的为黄褐色窑变,有的为蓝绿色窑变,呈放射状发散,有的为油滴状窑变(图7、8)。

酱色釉分酱色、酱黄色、酱褐色等,其中酱色、酱黄色釉面光亮,器物较精细。白色釉分正白和浅白色两种(图9、10)。正白色釉面光亮,釉层较厚,一般有开片,器物较精细。浅白色,釉色偏黄,釉面不光亮,釉层较薄。乳白色釉,类似邛窑乳白色釉,局部带淡蓝色窑变,釉层肥厚光亮,器物较精细(图11、12)。

青釉类瓷器呈色较丰富,分为青、青黄、青灰、褐、青白等多种。青、青黄色釉一般较光亮,青灰、褐、青白色釉一般较薄,不光亮。

坛罐窑器物一般无装饰,多为素面,有少量带窑变器物。另发现一件堆釉四条竖线条上对应四点图案的残罐口沿和一件印花草叶纹碗口沿。

2 装烧方法

坛罐窑的窑具有支座、匣钵、支钉、垫圈、罐形支钉等几种。装烧方法大概分三种:一为装匣正烧,一匣一器,一般是在支座上放匣钵,匣钵底部放支圈或泥皮,其上承器物(器底圈足与支圈大小一致),匣钵之上再放匣钵,多个匣钵相重叠。凡器物内底心有釉,无石英砂或支钉痕,较精致者多为装匣烧制。黑釉、白釉、乳白釉器多为装匣烧制。二为石英砂间隔叠烧。石英砂在器底心,其放置方式有二,一为放一圈,另一种则放成四小堆,放四小堆石英砂的器物较精细。各釉色均有用此法烧制的。第三种为支钉叠烧,器底心一般留有五个支钉痕,各釉色均有用此种方法烧制的,以青釉瓷器最为常用。

此外,还发现有部分黑釉碗和黑釉碗用石英砂间隔叠烧的标本(图13)。这种不同釉色的器物套烧的情况,在成都都江堰金凤窑中也有发现。金凤窑的白釉盏与黑釉盏、白釉樽与黑釉樽等同类型、不同釉色的器物用匣钵套烧。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金凤窑用匣钵套烧,而坛罐窑则是用石英砂间隔叠烧。黑釉和白釉瓷器叠烧,说明这两种釉色的瓷器烧造时对窑炉内的温度和气氛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3 烧瓷年代

坛罐窑的烧造历史,地方历史文献中无记载,以前未进行调查,缺乏相应的对比材料。我们只能根据瓷器的造型特征、胎釉、装烧工艺,以及其他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器物中碗、盏均施半釉,圈足内壁向外斜,外底心下突,旋胎痕明显。盏的口沿微外撇或内敛。多小底浅圈足,此类器物所占比重较大。从造型特征上看,时代应为南宋。采集器物中,部分圈足稍大,外底较平,有部分饼足器和平底器,如碟、钵、壶等,饼足均较小且矮。另有高圈足碗底,这些均具有北宋器物的造型风格。而部分器物则为大宽圈足,较浅,带鸡心点,胎体厚重,具有元代风格。

从支烧工艺看,有装匣、支钉及用石英砂间隔叠烧三种。用支钉支烧属于六朝隋唐以来的传统工艺,而用石英砂间隔叠烧,则是四川宋代陶瓷独创的支烧方法。目前已知同时代的都江堰金凤窑、瓦岗坝窑、玉堂窑、彭县磁峰窑、成都琉璃厂窑、重庆巴县清溪窑等,都在普遍使用这种装烧工艺。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坛罐窑的年代上限可到北宋,下限可能到元初,而以南宋器物为主。

4 与邛窑的关系

坛罐窑烧制的乳白釉、青釉类瓷器在釉色、胎质和支钉痕等方面,均与邛崃窑相似。因而,民间古玩界传言“青神有邛窑”。邛崃窑对四川各地唐宋以来陶瓷工艺发展影响较大,邛崃与青神地理上相隔不远,坛罐窑乳白釉、青釉类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可能是受到邛窑的影响而产生的。

5 关于坛罐窑的传说

传说白坡儿(坛罐窑村所在地名)自古形同一条白龙下江喝水,为龙脉所在。古时的“钦天监”(又称“观天师”,掌管天文星象的职官)察觉后上奏:“若不根除,必生反叛”。上谕授命青神官府在当地建窑四十八座,漫山火荼,烧断龙脉,以除后患(青神县文化旅游局编《青神县文化志》,1998年)。有趣的是,广元窑所在地瓷窑铺也是因为古窑址而得名,当地人传说那里从前有四十八家窑(王家祜《四川广元黑釉窑初探》,载《四川古陶瓷研究・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彭县磁峰窑,传说古代也有四十座窑包。因当地瓷片和窑具堆积成山,设镇时取名磁峰(魏达议《四川彭县金城窑白瓷》,载《四川古陶瓷研究・一》)。三处窑址所在地地名均与烧窑有关,都传说古代有四十八座窑。“四十八座窑”的传说,显然不是一种巧合,这说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是反映了历史上的某种民俗信仰,而四十八座则不一定就是窑包的实际数量。

上一篇:谢稚柳先生的书法艺术 下一篇:“家藏珍宝”铜香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