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岂能是脱缰之野马

时间:2022-10-26 11:50:25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特”。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千人一面,无异于本应百花齐放的春天却只开了同种颜色、同种形态的花,无论这花多么别致,多么惊艳,久看难免会心生厌倦。一卷在手,你可以对一个流芳百世的大英雄嗤之以鼻,也可以对一个遗臭万年的大恶棍拍手叫好,那是你的领地,没人对此说三道四,你的思想之马完全可以脱缰,奔驰在任何一个你想停留想到达的地方,在那里或仰天长啸,或低声悲鸣。但作为一名教师,他在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就不可能那么随心随性随意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站在讲台上,我们就站在了一个特殊的舞台上。曹文轩在评价观摩课时说过:“讲台是教师发心魂之声、发智慧之声、发启蒙之声的地方。”面对台下闪烁着探寻、疑问、渴求的目光,作为执教者,对文本的解读可深可浅,可点可面,可纵可横,可另辟蹊径,可独树一帜,但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更不能哗众取宠,无中生有。而应抱着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深入理解文本的真正内涵,探求文本传递给读者真实的信息。

《老王》这篇课文无论是语言还是形式内容,都能体现杨绛先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格魅力。文章语言简洁、本色而富有巨大的表现力,如“伛、镶嵌、直、僵”,寥寥数语,极传神地刻画出老王行将朽木的状态,让我们如见其形;文中追忆了那个特定的年代,但是杨绛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个动荡年代的苦难,而是看到了苦难年代中人性的光辉,如老王的善良,忠厚,仁义。作者对老王发自内心地同情和愧怍,体现了对于弱小者卑微者的悲悯和大爱情怀。在越来越崇尚权势、崇尚地位的现在,这篇文章真如一缕清新的风,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变得温情。但是韩军老师站上讲台,在讲解几个生字之后,首先亮出的却是杨绛先生的这样一句话:

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不要说教室中的学生读不通、读不懂,就连看教学视频的笔者也惊诧、惊愕,且满心不解了――这句话和课文有什么联系呢?看着、听着,文章分析到了关键环节,韩老师又语出惊人:

1. 文章就是用老王的不幸和杨绛的幸运相比的,本文其实就是将“两种奇特”的不同寻常的命运进行全面对比。

2. 文章其实从头到尾都在谈“运”,不是在谈别的。

3. 文章主旨:

对于人各有运的觉悟 (觉察和感悟)

对于命运不平的叹婉 (感叹和哀婉)

幸运者对不幸的愧怍 (惭愧和惭怍)

笔者除了认同“幸运的人对不幸的愧怍”之外,对其他愈发迷糊了。文章从头到尾都是用“对比”讲“运”吗?文章要表达的是“对于人各有运的觉悟”吗?这是对文章正确、规范的解读吗?

接下来两个拓展练习又让笔者“大开眼界”了:

1. 遥寄天堂――一封愧怍的信

2. 遥问天堂――新市长一个愧怍的电话

笔者对此不知所云了:这节课韩军老师到底要表现什么?带着这种疑问,笔者重新读了李华平教授的《迷失在学科丛林的语文课》,顿觉豁然开朗。韩军老师沿袭了和《背影》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整堂课,都是他在向学生倾倒自以为是的解读结论”,这种结论,既是他个人的“主观臆断”,也可能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但大多都偏离了语文教学有关文本解读的正道。

文本解读,一定只能是由文本所包涵的意蕴生成,而不能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要持之有据,这个“据”,就是文本意蕴的本来、本源、本质。如果不得要领,不抓要害,看见文中有“运”一字,恰好自己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对“运”有深刻的体会和所谓深刻的理解,就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任由自己思想之马脱缰奔驰,天马行空,偏离正道,随心所欲,完全无视受教者懵懂未开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生拉硬引,抛开文章“对弱小者的同情和愧怍”不谈,大讲特讲玄妙虚无、不可捉摸的“运”,这样的解读害莫大焉!

一、歪解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新课标对于文本解读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该以教师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从这点来看,自以为是的歪解不仅没有指导、引领和点拨作用,反而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因为这样的解读带给学生的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和欣喜,而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和迷茫;不是拨云见日、暗室逢灯,而是更加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学生的解读和老师的解读不能通过文本在同一轨道对接,长期如此,学生对自己的分析、理解、欣赏能力会心生怀疑,由怀疑到畏惧,由畏惧到退却,最后有可能对本来充满生命活力、充满生命芬芳的语文产生厌倦之情。

二、歪解把学生引入认知歧途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选文大都注重受教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所选课文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通过预习,他们对课文有基本理解,这理解也许有错漏粗疏之处,但课堂教学会让他们不断地审视、反思、修正自己的认知。一个有责任心、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对某一类文体的正确解读和引领不仅能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且让他们积累了分析、理解某类文体的知识。这种知识逐渐积累、沉淀,从中习得的过程和方法,对于他们以后进一步地发展和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至关重要。如果歪解课文,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这就是正确阅读理解文章的方法,他们也会无视文本的真正内涵,会效仿教师的解读方法。学《背影》,他们无视亲情,会拆字;学《老王》,他们会无视“愧怍”这样的关键词,热热闹闹地给老王打电话……这样的结果是,他们在阅读、分析、理解上误入歧途,且越走越远。

三、歪解导致练习设计失重

温立三老师在《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教学建议》一文中指出:练习,既有对课文全局的把握,又有对课文细部的关注;既立足于对课本本身的思考研究,又有以课本为基础的延伸……

因为有了错误的文本解读,课堂上的几个拓展练习,也变得让人匪夷所思了。

1. 师:假如你们是杨绛,假如老王能读懂杨绛的信,杨绛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愧怍?请以杨绛的名义给老王写一封信。题目可以是《遥寄天堂――一封愧怍的信》。

2. 请大家反思,假如你是当时“组织”里,国营或集体三轮车公司的领导,你应如何耐心、细心地劝说老王?即使老王脑子再笨,也能让他“绕过来”。

3. 听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北京市换了市长,也听说老王在天堂里安装上电话了。假如你们就是北京市年轻的新市长,请给老王打一个电话,表达对老王的愧怍。《遥问天堂――新市长的一个愧怍的电话》。

这几个拓展练习完全没有抓住课文重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既不是对课文全局的把握,也不是对课文细部的关注;既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没有任何心灵的叩问,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看上去师生交流得热闹、融洽,其实,看不到学生心灵的碰撞,也不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只能沿着教师设置的陷阱,在课堂上配合教师讲满口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的话。这样的环节设计,完全背离了语文课的实质,没有把“有效”作为精彩课堂的源头活水,只是让人觉得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四、歪解是一种精神误导

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的确,初中生正是人生美丽的含苞待放的花,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充满热爱,他们好奇、顽劣又本真。这充满活力的花朵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语文课本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粗识社会,思考人生,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让他们能从正面审视困难,一步一步化解困难;《亲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懂得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生命的美好。但如果歪解文本,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美好情感和激励学生阳光向上的正能量便会被淡化,甚至被视而不见,很有可能把充满正能量的课文解读成充满负能量的课文。《老王》通过描写一个底层劳动者的忠厚善良和不幸,表现幸运者对不幸者的关爱和同情。我们还可以解读出: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用关爱去相待弱者,不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高高在上,学会关爱、同情、理解、尊重我们身边的人。课堂上引导学生慢慢咀嚼,慢慢品味,藉此唤醒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以达到走进心灵、润泽生命的效果。而如果生拉硬引,在“幸运”和“不幸运”中断章取义,告诉学生,人,生而有命,生而有运,要相信命运。这样玄妙的歪解,正如潘璋荣老师在《韩军“七说”何以“七错”》文中所说:韩军具有浓郁的生命颓废主义情怀,以这样的生命情怀无论教任何教材,都是对学生的误导和危害……深刻的精神误导和精神污染。初中生极有可能因为这样颓废主义的生命哲学的牵引和灌输,变得对生命充满失望和恐惧。

写到这里,对镜自照,颇觉汗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语文教学,自己有时候不也信马由缰吗?但好在心中有敬畏,从不敢任有马脱缰。因为我知道,缰之于烈马,如线之如风筝。缰,是约束,是指引,更是鞭策,所以才能跑得更快更远;线,是牵制,是牵引,更是依托,所以才能飞得更高、更稳!我们每个老师的心里也应该有一根线,有一条缰,这缰,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是对课标的深入领悟,是对语文的热爱,是对教育的敬畏,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约束和规范!有了缰,如同风筝有了线,我们才可能走得更稳,跑得更快,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J].语文教学通讯,2013,(7-8).

[2] 李华平.迷失在学科丛林的语文课[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B).

[3] 潘璋荣.韩军“七说”何以“七错”[J].语文教学通讯,2015,(6B).

上一篇:我国刑法中“公共安全”的界定规则研究 下一篇:包容,人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