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

时间:2022-10-26 10:45:45

出租车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

近些年来,出租车领域一直为国人所诟病,国人抱怨上下班高峰期时打车难,出租车司机服务差,有时不打表、乱收费。2015年9月29日,河南郑州一名17岁女生打车,短短几十公里却被收费400元,令人震惊。与之相应,出租车司机也感到满腹委屈,辛辛苦苦付出多,收入却少得可怜。显然,乘客和出租车司机双方处于一种尴尬而窘迫的关系之中,两方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零和博弈”,也非建立在共赢基础之上的“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同“失利”。谁也感到不满意,唯一的“赢家”或许只有出租车公司――靠垄断可以享受到高额的“份子钱”。

迫切的改革

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怨气,背后有着复杂系统的因素,难以一言概之,如经营权的垄断、打的需求不均匀、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问题等,倘若对出租车领域不加以改革,出租车公司的“好日子”显然维持不了多久,而事实是,现在出租车领域已经受到了网络约租车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相较传统型出租车,网络约租车的优势显而易见,良好的服务质量、随时都可以约到车辆,这些无疑都是传统型出租车的短板。互联网的创新思维促进了用车市场的技术革新,但新生的事物都必有着其不稳定的一面,网络约租车同样有其弊端,尚还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存在着安全、运营、乘客权益保障、理赔四大风险,乘客缺乏健全的安全保障机制,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道路的拥堵;更重要的是,网络约租车的出现冲击了现有用车利益格局,引起了本身利益就被份子钱、油钱摊薄的出租车司机的不满。10月13日晚,广东河源部分出租车司机假扮乘客,利用滴滴打车软件招来出租车并围攻司机,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从侧面表明出租车领域改革迫在眉睫。

10月8日,网络约租业迎来一个好消息――滴滴快的拿到第一块网络约租车平台资质,当时普遍认为网络约租车将迎来“春天”,然而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外界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解读为“私车禁止做专用”。

私车专用门槛提高

事实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未完全堵上私车用作专车之门,但大大提高了私车专用的门槛。意见稿第三章明确指出了网络预约出租车车辆和驾驶人的准入条件:“拟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的车辆,由车辆所有人向服务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7座及以下乘用车;(二)车辆使用性质登记为出租客运;(三)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尤其是第二条杀伤力较大,大多数私车并无《道路运输证》,也未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进行出租车运营备案,因此目前实际上都不能从事网络预约运营。此外,意见稿不允许未获得合法资质的私家车接入专车运营平台。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为乘客和未取得合法资质的车辆、驾驶员提供信息对接开展运营服务;不得以私人小客车合乘或拼车名义提供运营服务。

消息出炉后,不少加入“专车”平台的私家车主流露出退出之意。车主们不约而同地表示,私家车一旦改变属性为营运车辆,那么报废年限将会缩短为8年以内,此前无报废年限的限制。按照2013年开始实施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小、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无使用年限限制,小、微型出租客运汽车使用年限为8年。尽管地方政府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严于上述使用年限的规定,但小、微型出租客运汽车不得低于6年。

滴滴快车司机李师傅是一名机场大巴调度人员,刚刚换了一辆新车拉活,开车收入最多时是他原本收入的4倍,“比上班还轻松些”。改革意见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需要将私家车转成运营车辆。“变成运营车辆,车就贬值了”,李师傅说,“转成运营车辆不是不可以,但得让我有活拉,得有账算,否则肯定就不干了。”

有活拉,有账算――滴滴快车司机将面临的处境、诉求与传统出租车司机大体相同。一些人担心,指导意见中的管理思路,其实是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变为“仅仅是可以通过网络预约的传统出租车”。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表示,从准入门槛来看,《办法》对互联网约租车将实施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审批制管理。如此一来,便是在原本自由竞争的互联网约租车市场,实质上地设置了人为的准入限制,影响市场竞争。

他认为,虽然《办法》明确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体现了管理思维上的进步,但实行价格的市场调节,其前提条件是数量的市场调节。有了审批制这样的制度,再加上“城市人民政府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配置数量有规定和要求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据其规定和要求,对车辆发放《道路运输证》”这种实质上对数量管制的默许,决定了所谓“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无法完全实行市场调节。

在提高私车专用门槛的同时,意见稿无形中限制了私车的利用效率。意见稿第二十三条指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不得同时接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运营服务。”而在实际中有许多私车主同时接入几个网络服务平台,如滴滴快的、优步、易到等,然后根据平台运营能力、质量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网络服务平台。极少数私车主从始自终只锁定一个网络服务平台。按照该意见稿的规定,未来接入多个网络服务平台的车主将会受到惩罚,即,“车辆所有人将车辆接入未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络服务平台或同时接入两个及两个以上网络服务平台的、驾驶员接入未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络服务平台,提供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专车不会被“管死”

针对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担心这个管理办法出台之后把专车管死,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巡视员徐亚华认为这是对管理办法的一种误解和曲解。传统的私家车是个人和家庭使用的非营运性质的小客车,禁止私家车进入平台营运,主要的目的是保障乘客出行的安全和服务的质量。意见稿是为了给网约车(俗称专车)合法的身份,提供法治保障,这是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互联网+”战略的体现,体现了政府对创新的鼓励和包容,同时作为一个关系到人民群众出行安全的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制定必要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也是必要的,目的是保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于管理的具体尺度,我认为需要充分地广泛地听取社会意见,也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

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刘小明则针对社会的担忧回应称,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法规其实给专车一个合法地位。但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准入机制、什么样的价格还是需要考核。新的业态给老百姓出行带来很大的便利,但也存在很大问题,比如专车带来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尽管各方提出“让子弹多飞一会儿”,但太晚管理专车会积重难返。新旧业态并不是势不两立,而是旧业态汲取“互联网+”的过程。

对传统型出租车行业进行改革及对网络约租车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打造传统型出租车与网络约租车“共赢经济学”,这是市场大势所趋,如何接纳和适应,已是相关部门必须作答的问题。今年3月5日,列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大会第三次会议的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对专车的态度:鼓励创新,规范管理。显而易见的是,这次意见稿显得有些“保守”,但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社会舆论对意见稿如何担忧,更多的是聚焦于其具体细节准则方面,在大的方向上,近乎都对本次意见稿表明了认可。意见稿传递出政府正在极力寻求对传统出租车、网约车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改革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上一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的学生服务系统 下一篇:老舍《四世同堂》中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