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无遗力

时间:2022-10-26 10:01:46

贾岛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句道出雕琢词句的艰辛与不易,这的确是许多笔耕不辍者的真实写照。至于他那句著名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所蕴“推敲”的典故也为众人乐道,以强调写作表达时“苦”与“炼”的曲折过程。

一篇佳作,读来字字珠玑,有时一个词、一句话显现出熨肺贴心的切合感,却全然摸不透写的人如何能信手拈来这份精绝。其“推敲”之法,与其说是个技巧问题倒不如说是个态度问题,认真的态度是修得语文功力的首要条件。

语文向来重阅读与写作,如构筑其繁杂庞大系统的基础程序,如埋下一颗种子,参天巨木由此生发。语文学习过程不似解数学题般程式化,运算公式、分析逻辑便可探得真理。它往往更好地诠释何谓“厚积薄发”,学习方法看上去显得“可意会不可言传”。

其实功力不全由“功利”得来,广泛的甚至是漫无边际的阅读,那些脑内心中无意识的回味与思索,不知不觉累积而成的感受与判断,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个场景或一场谈话——你不经意,它却越积越深。

高中时间终觉宝贵,都说它必须充分用于冲刺高考这道重要的人生关卡,“非功利”貌似一种奢谈。其实,选择读物时的针对性,思想激荡的能动性,意识规整的自觉性,观察事物的敏锐性,正是我们可以探得的“章法”。“非功利”恰似表象,经过层层抽剥后的章法正是我们平日经由点滴累积、步步为营而纳于胸中的“功力”,以反复“推敲”的态度处之,才能做到徐入而疾出,在考场上求得急智般的发挥。

读写不可分,读对于强化理解力、学习表达、锻炼思维起着奠基般的作用。而就写作而言,言之有物、诉之以情很重要。如果表达技法是躯壳,它们则是灵魂,是精气神,是画龙成活所需点的“睛”。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课堂内外书本上的知识,同学们多已无暇他顾,自觉收缩了触角,似乎对生活的感知越淡漠越能专心向考。然而语文这门学科阈值极宽,我们唯有处处保持敏感,时时充满热情,留心观察与体验,善于发现和感受,才能胸中有沟壑,下笔如有神。细细想来,这真是一件无遗力的功课!

走出校门多年后再回望,高考前那段日子永远值得细细品咂。因为目标明晰所以能做到心无旁骛,而身心投入的过程所带来的安定与充实感,始终能抚慰即便承受压力与苦涩却依然朝气勃生的心。这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篇章,彼时的志坚行苦升华与丰富着葱茏岁月,经历过高考后的天空也变得愈加广阔开朗,全力以赴无疑是对青春时光最好的解读。

学问无遗力,望同学们勤而刻苦,敏而笃行,方能不负光阴。

(作者系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总编助理)

上一篇:古代诗歌鉴赏炼字题失分之破解 下一篇:劳斯与莱斯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