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打闹”的学问

时间:2022-09-04 12:43:21

追逐打闹游戏是儿童常见的游戏形式之一,它对儿童的身体、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儿童的追逐打闹游戏,教师应转变观念和角色,运用合理的策略,积极地进行指导。

追逐打闹游戏的概念

关于追逐打闹游戏(rough and tumble play)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哈洛夫妇(Harlow,1962)在动物习性研究的实验中,发现如果幼猴缺乏同伴间的追逐打闹游戏,其社会性发展和交往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随后,布洛顿・琼斯(N.G.Blurton Jones,1969)首次对3~5岁儿童的追逐打闹游戏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游戏具有以下行为模式,即“奔跑、追和逃、拉扯、双脚蹦跳、用手掌拍打而非实在地击打对方、用物体拍打而非实在地击打对方、出声地笑。”后来一些研究者认为追逐打闹游戏是发生在同伴之间彼此打击、推搡、追逐、突袭和互相捶打的行为。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追逐打闹游戏实际上是一种儿童以游戏形式表现同伴之间相互追赶、打闹的活动。这种游戏活动既富有竞争意味,也带有游戏精神而且较为激烈。在追逐打闹游戏中,游戏者通过双向的轮流交换角色,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只要遵守游戏规律,一般不会导致游戏者受伤,也不会使同伴之间关系破裂。

追逐打闹游戏的价值

游戏是童年的象征,也是儿童之所以为儿童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游戏使儿童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激发着儿童生命力的发展。追逐打闹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基本形式,蕴含着对儿童的身体、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要的教育价值。

1. 追逐打闹游戏能满足儿童身体发展的内部需要。

学前期的儿童身体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在追逐打闹游戏过程中,他们运用着各种运动技能,有利于动作技能的提高,如跑跳、躲闪、推拉、搂抱,而且追逐打闹游戏行为的动作多为大肌肉动作,可以锻炼幼儿关节韧带的灵活性,促进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此外,儿童在追逐打闹游戏中,身体运动较为激烈,并伴随着相应的身体动作、急促的呼吸和喊叫声,使得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都得到锻炼,从而有利于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

2. 追逐打闹游戏能适当宣泄儿童的不良情绪。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是人们宣泄受压抑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的有效途径。儿童通过追逐打闹游戏,可以宣泄和释放内心被压抑的原始冲动,从而得到内心的轻松、平和。追逐打闹游戏是一种较为激烈的游戏行为,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表情动作大多都是积极的,如捧腹大笑、扮鬼脸、手舞足蹈等,从这些积极的表情和动作中我们可以判断儿童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情绪是非常积极的。这种积极开心的情绪状态自然可以过滤掉其消极情绪,促使儿童从低落、焦虑甚至愤怒的消极情绪中走出来,从而减少攻击的发生。

3. 追逐打闹游戏有利于儿童认知发展。

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的某个身体器官使用得越多,它在大脑皮层中的代表区也就会越大。经常参与追逐打闹游戏的儿童会更加机灵、反应快,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儿童也能够学会如何去保护自我和其他同伴的身体。因此,追逐打闹游戏不仅能够能促进大脑机制的发展,还和数学活动一样能够促进认知的发展。此外,有研究者还认为追逐打闹游戏能促进儿童元交际能力的发展,追逐打闹游戏的最大的作用是有利于幼儿编码和解码社会信号。

幼儿园追逐打闹游戏的指导策略

尽管追逐打闹游戏有着较为明显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在幼儿园却鲜见儿童之间的追逐打闹游戏,其原因有多重,它们制约着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因此,如何在幼儿园开展追逐打闹游戏,值得探讨。

1. 改变观念,正确认识追逐打闹游戏。

首先教师要考虑的是追逐打闹游戏的积极价值,而不是最先考虑这种游戏可能导致的消极影响而禁止该游戏;其次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儿童的分辨和控制能力,因为在游戏的过程中,大部分儿童都能控制自己的动作力度,而且很少会造成同伴受伤或者转变为攻击,特别是大班幼儿大多能够理解同伴的游戏意图,并作出积极的回应。此外,教师还应该正确认识儿童发起追逐打闹游戏的目的是想与同伴进行更加亲密的交往而不是想伤害同伴,所以这种游戏都是发生在熟悉和非常友好的同伴之间。因此,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追逐打闹游戏。

2. 转换角色,合理指导儿童追逐打闹游戏。

虽然大多时候儿童的追逐打闹游戏不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教师应该帮助儿童认识游戏的界限,既让儿童充分体验到游戏的愉悦,也要为儿童提供安全的保证,进而有效地促进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发展。因此,在追逐打闹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可以是诊断者,判断儿童的游戏是追逐打闹游戏还是攻击,再对儿童的游戏行为进行相应的指导;当然也可以是旁观者与指导者,因为儿童的追逐打闹行为,具有一定的冒险性,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儿童明白游戏规则,但是教师不可过多地干涉儿童的游戏,适当的时候应该做一个旁观者;此外,儿童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在游戏中可能会因为缺少对他人的考虑而引发冲突,此时教师要成为儿童游戏的调停者,引导儿童找出游戏冲突的原因,并自行进行解决。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才能更加合理地指导儿童的游戏。

3. 加强家园沟通,共同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应尽可能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共同引导儿童的发展。家长应该正确认识追逐打闹游戏的价值,认识到追逐打闹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不能因为儿童在追逐打闹游戏中造成的“小伤”而禁止儿童的游戏。此外,有的家长担心儿童在幼儿园受别的小朋友欺负,对儿童进行了错误的引导,如“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有小朋友打你就去告老师”,这种引导,使儿童倾向于把同伴的游戏信号理解为攻击行为,进而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如果儿童因为在游戏中受伤,教师要主动向家长解释原因,提供必要的帮助,减少家园共育中的矛盾。在共同的生活教育中,家长和教师都要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逐渐学会懂得自我保护和避免伤害他人的行为。

4. 给予儿童自由,创设安全的游戏环境。

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的首要要求便是安全性。儿童的追逐打闹游戏存在一定的冒险性和激烈性,因此,要创设安全的游戏环境,为儿童的追逐打闹游戏提供安全保障。比如在大型玩具区和秋千摇摆范围内设置围栏以提示儿童在此范围内不能玩追逐打闹游戏。户外活动场地应尽量有塑胶地面,减少儿童摔跤的几率。儿童的桌椅和玩具都尽可能避免有尖锐的棱角。幼儿园还应该重视安全检查,随时排除影响儿童游戏的不安全因素。

总之,追逐打闹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和家长应看到其积极的价值,与儿童一起嬉戏,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共同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上一篇:浅谈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意象”造型特征 下一篇:落实政府主导 完善办园体系 优化学前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