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经济运行趋向正常

时间:2022-10-26 09:56:08

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经济运行趋向正常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10年9月底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10年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96(取值范围在1-9之间),与二季度持平。

调查表明,在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尚难缓解和国内“两难”问题较突出的背景下,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运行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见图1)。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此次参与调查的有巴曙松、常修泽、程永照、陈淮、陈浪南、陈兴动、陈宗胜、迟福林、丁宁宁、高善文、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黄少安、黄卫平、睢国余、李泊溪、李、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梁优彩、梁中堂、刘世锦、刘小川、马晓河、潘云、任若恩、史晋川、舒元、苏育平、谈敏、谈世中、汤敏、唐寿宁、田秋生、王广谦、王建、王小广、王小鲁、王一鸣、汪同三、夏兴园、徐长生、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志刚、藏旭恒、张宝通、张承耀、张军、张军扩、光、张卓元、章铮、赵凌云、赵敏、赵志耘、郑超愚、周黎安、周立群、周业安、周学曾、周振华、周志斌、祝宝良、左小蕾68位经济学家(以姓名字母排序)。

对经济形势判断和预期谨慎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保持低位徘徊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从指数构成看,即期景气指数为5.13,比二季度略有提高;预期景气指数为4.79,与二季度相比略有下降,继续处于景气线下方(见图2)。

世界经济在波动中回升,但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关于美国经济,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36%和35%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会“保持平稳”和“出现回升”,不过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经济学家(29%)认为会“继续下滑”(见图3);关于欧洲经济,调查显示,27%的经济学家认为“欧债危机影响明显缓解,(欧元区经济)步入持续复苏轨道”,53%认为欧元区经济“在目前的情况下小幅波动”,14%认为欧元区经济“可能出现二次探底”。

对于美国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学家普遍表示不乐观。调查显示,69%的经济学家认为实施该计划“主要是奥巴马政府应对中期选举的举措”,61%认为“对促进美国经济复苏作用有限”,37%认为此举会“加大财政赤字并加剧未来通胀风险”和“表明美国经济仍有二次探底的危险”,只有13%的经济学家认为新刺激计划“将有力带动美国就业和实体经济复苏”。

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势必影响中国出口的稳定增长。调查显示,45%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中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下降”,比二季度高11个百分点,比认为“持平”和“上升”分别高12个和24个百分点。同时,认为未来六个月外贸“顺差减少”的占50%,比认为“顺差不变”和“顺差增加”的分别高20个和30个百分点(见图4)。

国内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经济增长趋稳,预期未来通胀压力可控。

今年的经济结构调整首先是对新开工项目,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适度控制。

调查显示,92%的经济学家认为2010年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增长20%-30%,明显低于去年水平。经过调控,81%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正常”,比二季度高6个百分点;7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状况“正常”,与二季度持平。

近一半(46%)的经济学家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或超过10%,平均预测值为9.9%,比二季度略高0.1个百分点;受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学家预期未来经济增长放缓,53%的经济学家预期2011年经济增长9%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9.3%。

2010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3.5%,涨幅比7月扩大0.2个百分点,通胀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调查显示,对于未来六个月的通胀压力,56%认为会“加大”,比认为会“减弱”的高35个百分点,还有24%认为会“不变”。

不过,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压力是温和的。八成的经济学家预期2010年CPI同比增长低于4%,平均预测值为3.4%,比二季度预测值低0.3个百分点。

从输入因素看,78%的经济学家认为2010年四季度国际原油价格将“小幅波动或持平”,不会构成太大压力;从历史上中国与通胀关系最密切的粮价来看,鉴于从相关的信息反馈,2010年可能仍是一个比较丰收的年份,粮价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预期人民币适度升值。

调查显示,认为欧元、英镑、日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合适”的分别达59%、63%和47%,均远高于认为“高估”的比重。

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美元,认为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高估”的占57%,比认为“合适”的高25个百分点;认为未来六个月美元总体“保持稳定”和“趋弱”的分别占48%和42%,比二季度分别高1个和18个百分点。

因此,综合考虑中国出口的国别特点等因素,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平稳趋升的态势。调查显示,70%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会“升值3%以内”,比二季度高13个百分点。

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近期来看,主要是房价调控难度较大、民间资本缺乏出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等。

“新国十条”出台半年以来,房价增长过快的势头有所缓解,但过高的房价尚未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调查显示,认为目前房价“过高”和“较高”的分别占55%和38%,两者合计占93%,与二季度基本持平;其中认为“过高”的比二季度高9个百分点。

2010年9月下旬,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变化导致相对多数的经济学家并不预期房价会因为调控而下跌。调查显示,43%认为四季度房价“上升”,比认为“下降”的高14个百分点,这与二季度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预期2010年下半年房价会下滑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认为2011年末房价将比2010年末上升的达到58%,比认为“下降”的高34个百分点,17%认为“持平”。

房价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当前困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调查显示,61%的经济学家认为“房地产调控难见成效”是目前中国经济短期(半年内)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与之相关的还有“民间资本缺乏出路”(53%)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较大”(46%)。此外,认为是“节能减排压力大”“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出口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下滑”的分别占50%、44%、29%和21%(见图5)。

民间资本缺乏出路一方面成为推高房价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是造成民间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民间投资“不足”的占68%,与二季度基本持平。而且,近六成(58%)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民间投资增长将“持平”,还有20%认为“增长放慢”,两者合计达78%。

从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来看,主要是创新能力不足、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收入差距过大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等。

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问题和矛盾。认为中国经济长期(一年以上)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等造成短期行为严重”的均占51%,居首位;其次是“收入差距过大”,占49%;认为是“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收入过度依赖”的占47%;其后依次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37%)、“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巨大”(33%)、“经济运行中行政干预严重”(33%)、“部分行业垄断既影响效率又影响公平”(31%)、“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29%)、“劳动者报酬偏低”(26%) 、“社会诚信缺失”(24%)和“人口老龄化及人口红利的衰减”(11%)。

其中,收入差距过大和劳动者报酬偏低等因素是造成消费需求很难明显突破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认为消费需求“旺盛”和“正常”的分别占12%和64%,两者合计达76%,比二季度低2个百分点。而认为未来六个月消费需求“持平”和“增长加快”的分别占70%和19%,与二季度基本持平。调查表明,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步伐对改变目前国民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至关重要。

建议宏观经济政策趋稳

坚持调控政策的稳定性,注意调控的时机、力度和重点。

调查显示,64%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货币政策“适当”,比二季度高11个百分点;34%认为“偏松”,比二季度高3个百分点。

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关于央行最适宜的加息时间,三分之一的经济学家认为是“2010年四季度”,与认为目前货币政策“偏松”的比重相当;三分之二认为是2011年以后,其中认为是“2011年一季度”“2011年二季度”和“2011年下半年及以后”的分别占20%、13%和33%(见图6)。同时,近七成(69%)经济学家预期2010年新增货币信贷在7万亿至8万亿元,与年初制定的计划较吻合,说明目前货币政策的适度性。

对于2011年的宏观调控,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有所区别,财政政策应继续保持2010年相对积极的力度不变,货币政策则应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适度收缩。

调查显示,68%的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财政政策应“保持不变”,比认为应“适度扩张”“适度收紧”的分别高48个和56个百分点(见图7);对于2011年货币政策,52%的经济学家认为应“适度收紧”,47%认为应“保持不变”,只有 2%认为应“适度扩张”。

对于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经济学家普遍建议将重点集中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与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水平等方面。在财力的分配上,建议向地方政府倾斜,特别是结合城市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重大议题,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健全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削弱其对土地出让收入的过度依赖。

调控力度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长短期目标及中央与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等多重关系,综合考察和使用各种调控手段。

此外,经济学家还建议,在运用财政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特别是减税政策。

巩固和加强房地产调控,适时出台房地产税。

为应对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坚持和加强房地产调控,其中认为房地产调控未来 六个月应“保持不变”和“进一步收紧”的分别占38%和41%,两者合计达79%;17%认为应“伺机而动”;只有5%认为应“适当放松”。

对于房地产税,66%的经济学家认为,为保持房地产价格稳定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出台,比持相反意见的高32个百分点。但是,对于出台时机和征收细则等,经济学家存在一定分歧。认为“2010年四季度”“2011年一季度”“2011年二季度”和“2011下半年及以后”的分别占20%、18%、4%和24%;而认为“很难操作,短期无法出台”的占33%,其比重与对房地产税持否定态度的经济学家相当。

对于如何征收房地产税,认为应“仅对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征收”“仅对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征收”“根据住房总面积(无论套数)划档区别税率”和“不限套数、面积实行无差别税率”的分别占22%、20%、33%和23%。

此外,经济学家普遍建议政府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

保证汇率制度改革和汇率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近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采取多种方式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对此,经济学家普遍建议必须坚决顶住压力,以自身利益诉求为核心,根据自身需要和安排,确定汇改目标(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稳步推进,保证中国政府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汇率问题,规避外部干扰。(注:文中所有数据均取四舍五入值。)

作者供职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上一篇:艾未未工作室被拆记 下一篇:本刊12月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