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障性住房建筑方案设计的若干探究

时间:2022-10-26 08:21:02

关于保障性住房建筑方案设计的若干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城市建设的行列,从而使得住房问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成为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难题。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政策,建设了大批保障性住房,使城市低收入人群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保证城市化的进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中,我们简要介绍了保障性住房及其设计理念,并对保障性住房建筑方案的设计展开了有关的探讨。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建筑方案;设计;探讨

引言

我国现阶段的住房供应矛盾的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并提倡建设中小型、中低价格的廉租房、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这一政策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另一方面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以居民居住的舒适性为前提,保障性住房基地的主要挑战有新居住地区认同、就业、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居住区与所在地区的融合等,不仅是规划建设的领域,还涉及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设计的时候,需要结合很多情况考虑,下面我们具体来探讨一下。

一、 保障性住房简介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构成,不同的保障性住房面向的人群也有所不同,涵盖了城镇常住居民中最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和部分中低收入家庭。我国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二、保障性住房设计理念

针对保障性住房区别于一般商业性质的居民住房的特点,它的设计除了保障安全之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应当合理设计安排户型,提出标准化、适应性、灵活性的户型设计及组合形式,对于户型大小的选择应当适当考虑同期同地域商品房的建筑设计,由于保障性住房是针对城镇中低收入人群的,因此在实际建筑设计时不应超过商品房面积的主流规格,但是应当注意满足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需要。

其次,设计人员在设计住房、选择住房位置的时候,应当把自己置于居住民众的角度考虑,思考面临的问题,如环境、安全、就业等。无论保障性住房还是一般居民住宅,其价格都是与周围环境紧密相关的,其中,距离工作单位的路程、是否临近学校及医院、周边坏境及配套设施等都是现代人选择住宅过程中所关注的情况,也直接关系到保障性住房的实用性问题,因此这些也都是设计中需要考虑周全的情况。

总之,为了保证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真的能够满足居民的需要,而不因为种种设计上的原因出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现象,避免资源的浪费、保障社会稳定,合理的选址至关重要,科学的周围配套设施规划同样不容忽视。

三、 保障性住房建议设计要求及分析

保障性住房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空间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情况。由于保障性住房本身就是为减轻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现象而建设的,因此在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公平上都有重要作用,但许多地区和部门对该问题重视力度不够。由此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展。

很多保障性住房在规划中对配套设施建设重视不足,这一现象通常在一开始并不明显,但是在实际居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突出,这些配套设施包含广泛,除了交通、教育医疗之外,还包括社保、社区管理、绿化等,如果设计者考虑不够充分,就会成为潜在的问题。

除了上述情况,保障性住房在实际使用中还会遇到其他的设计问题,严重影响了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初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保障性住房设计中需满足以下要求。

1、 保障性住房的选址与规划

保障性住房的选址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目前很多成为摆设的保障性住房绝大多数是由于选址及规划时存在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选址应当选择交通便利的区域,而规划时应结合周围情况,添加当地缺少的文化、医疗、商业设施,从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在选择居住坏境时最关键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地界”。便利的交通环境、完备的医疗教育条件等都是保证正常生活的必须条件,然而对于城市来说,一般环境优越的地界都早已用于发展商品房建设,因此在设计保障性住宅的时候,需要整体统一规划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住宅配套公建布局满足相关指标和服务半径的要求,呈现化核为轴,级层推进的形式,满足居住区规划前瞻性与动态性的要求。在保障性住房比较集中、大型的区域应当满足义务教育和学龄前教育要求,建设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此外居住区域附近步行10分钟范围内应当由配套的超市商业区以及卫生站、社区服务中心等等。

2、 各住房单位、功能空间面积

户型设计作为建筑设计最基础的部分一直是评价住房的首要因素。保障性住房本身应当略小于商业性住房,因此,在户型设计上我们应结合模数化、标准化的要求,经过考察分析,设定面积控制在低于90 平方米为宜,一般一居室约50 平方米,两居室70 平方米,而住房内部的具体功能空间面积及配套用品尺寸同样也要满足建筑模数化的要求。在小户型的设计实践中,深刻领悟其“精细化”的设计宗旨。真正实现精细化设计的方法可以通过户型设计与精装修设计相结合。在保障房户型设计上,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同时兼顾紧凑型、实用型、经济型几个原则,经过探索研究,目前大多数保障房以50、70、90 平方米的户型面积为主,这些户型更好的体现了人性化设计。遵循严格控制面积,房型设计紧凑、弹性空间, 灵活多变、流线合理,动静分离的原则,首先考虑从居住者角度进行客观分析,通过整理不同类型定居者的共同需求,制定相应对策。

3、 采光通风、消防安全、噪声及其他注意事项

对于建筑物而言,良好的采光通风是安全生活的需要,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以国家有关标准为依据。所有作为建筑配套设施的公共设施、消防设施等,除了保证设计需要之外,还要注意醒目不遮挡,例如消防栓等设备不可以因为设计美观等原因改变位置、颜色。此外,建筑周围如果靠近火车道等噪声污染严重的区域,还需要妥善布置防噪措施,如防噪林等。

其他的配套设施设计上,经过谨慎调查研究,个人认为建筑密度尽量低于30%,绿地率不低于25%;保障性住房项目应根据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需求及房型设计合理配置停车位,非机动车位应当按照标准配置,机动车车位数量可适当减少,一般按照中心城内0.3辆/户,中心城外0.4辆/户标准配置;以最低的标准满足最大的需求。

结束语

保障性住房自上世纪末进入我国的历史舞台之后,随着近年来的城市化进展加快以及城市低收入人口的增多,规划和建设面积也越来越大,并朝向国家预期的20%覆盖面积的要求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管理不科学、规划不合理、目标不明确、评估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保障性住房至今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中,我们主要从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设计方案入手对保障房的发展进行分析,结合保障房的基本特点展开了探讨。

参考文献

[1]骆娟利:关于保障住房建筑规划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0);

[2]孙忆敏:我国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若干探讨[J],规划师,2008,24(4):17-20;

[3]焦怡雪:促进居住融和的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方式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57-61;

上一篇:对电气自动化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资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