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求新

时间:2022-10-26 07:48:25

2004年4月,《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在西安召开了音乐新课程研讨会。其内容之丰富、过程之紧凑、思想之活跃、研讨之热烈、交流之充分、参与层面之广泛,均给我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其中“新课程新教材”课堂教学成果展示及点评,更令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忘怀。

这次音乐课堂教学成果展示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促进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首先,这次会议选择了四位年轻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来自中小学音乐教学第一线的音乐教师,省、市、县音乐教学研究人员,高、中师音乐教育院系教师、研究者展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显而易见,此次活动有利于三支队伍形成合力。其二,有利于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长期以来高、中师音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脱节,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操作往往分居于两个层面上,二者缺少联系。经过课程改革,上述现象虽有缓解,但是仍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差距。此次活动为积极解决上述问题架起了桥梁,促使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思考:如何把个别教师的教学成功经验升华为“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又如何把已有的教育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使理论与实践二者紧密地结合,为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路、音乐教育理论的新突破提供条件。其三,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应用的研究与推广。

二、展示了“音乐新课程新教材”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三年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现场借班教学中,四位年轻的执教者龙艳(陕西)――《我的家在日喀则》、朱江(武汉)――《洗手绢》、孙倩(北京)――《荧屏乐声》、曹晏平(上海)――《农家乐》,较为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尽管他们的教学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甚至有的教师还达不到他们平时教学的最佳水平,但是透视他们的教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面的变化,特别是新的教学观念的变化。

1. 从偏向少数拔尖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在4节课中都有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的活动――讨论、创造、表演、评价等。每位教师都想尽办法给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

2. 从单纯追求音乐知识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音乐素质的提高。如每位教师均把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某一方面的情感作为首要的学习目标。例如孙倩老师通过《雪绒花》的欣赏与歌唱,体验冯特普上校一家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当冯特普上校全家人在庄园里唱《雪绒花》时,歌声中充满了和谐美满的亲情;当冯特普上校率家人在敌人面前歌唱时,歌声中有对祖国的深情、有对人民的呼唤、有对敌人的蔑视、有对胜利的向往,情感教育融于音乐的感受体验之中。以不同的声音力度、速度,表达不同的情感内涵正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知识技能学习有机地渗透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佳体现。

3. 从音乐教学与社会脱节转变为紧密联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例如,朱江老师在教《洗手绢》时,她注意到有不少孩子不再用手绢的实际情况,而让学生想一想平时在学校、在家里的劳动:擦黑板、擦玻璃、扫地、洗菜、洗袜子等等,把它们编成歌词唱出来。这样很有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而曹晏平老师针对大城市的孩子对农村劳动知之甚少的情况,精选了一组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中外乐曲为教材――《快乐的农夫》、《苹果丰收》、《丰收锣鼓》、《剪羊毛》、《采茶舞曲》、《采茶扑蝶》、《太阳出来喜洋洋》。组织学生通过听、唱、奏、舞、创等项音乐活动,分析劳动的节奏、力度、速度,打击乐器的音色,乐曲的风格、形式等,感受劳动的喜悦。

4. 从过多的统一模式、标准答案转变为追求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如龙艳老师在教《我的家在日喀则》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先学唱歌、再学舞蹈、再边唱边跳的教学模式,直接从歌曲中提取典型的节奏音型。通过藏族踢踏舞基本舞步的学习,牢固地掌握了①

② ③ 三种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组合的节奏;伴着歌声跳舞,在节奏的感受中学会唱歌,体验并掌握了藏族歌舞豪放柔美的风格。再如曹晏平老师创造性地安排了一组以“农家乐”为题的乐曲进行听辨排序,当对乐曲名称学生回答不一致时,教师并不急于宣布正确答案,而是再提示,从音乐的地域风格上加以区别之后组织学生复听,各自说明理由。这样既体现了尊重,又体现了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5. 从强化竞争的教育转变为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音乐学科虽不是升学应试的课程,但是过去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学习竞争之激烈并不亚于应试课程。音乐教师的关爱更多地给予了歌唱得好、语言表达清晰、在乐器或舞蹈表演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新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理念,从教学内容、形式等诸方面,四节课都更加注重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例如曹晏平老师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独立创编节奏音型、选择乐器及表演形式为乐曲伴奏。并以分组或两组、三组、四组叠加的形式进行生生合作,最终各组学生与教师的合作表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多声部音乐的直接经验,还使学生体验了多人默契合作表演的愉悦。

6.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再也不是“通过教师的××使学生如何如何”了,而是以学生为对象,为学生而设计,以学生能够接受、能够实现为目标,因此更加具体可行了。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投身于音乐活动之中,努力减少教师当讲解员、当裁判员“一言堂”现象。为此,有的教师发动学生自己搜索信息资料在课上展示;由小组长主持分组创编;由学生当主持人主持讨论;由学生自我评价;用时尚音乐表演形式与教学内容对比,由学生自由表达好恶等。

7. 从教学技术手段单一转变为充分发挥教学多媒体的潜在优势。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四节课中每位教师都制做了与之相关的教学媒体课件,用于介绍音乐背景图像,如作家、作品、风土人情、表演实况等,以及音响、伴奏带等。这些教学技术手段的正确使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现场教学又是对每位教师教学应变能力的检验。曹晏平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突然在现场的几台电脑中都不能放大图像了。最后曹晏平老师只好另辟蹊径,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用自己的范唱、伴奏、指挥、爵士鼓演奏等替代了音响。他的音乐教学应变能力、驾驭课堂教学能力、音乐专业技能不仅吸引了学生,也感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这节教学恰恰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学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教学多媒体绝不能取代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8. 从单一的教学人员转变为理论联系实践,既有教学能力又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四位教师课前教学设计中均能理论解释教学设计意图,又能课后站在理论的高度评价教学得失。无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名教学艺术家,就只有不断的进取提高,不断求实求新。

三、引起了人们对“音乐新课程新教材”课堂教学更多的关注、更深入的思考。4节观摩课让我们看到了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成绩与希望,但在深入改革中势必产生一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思考。其中议论较多的问题是:

1. 音乐学科学习规律与其他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有何不同?

2. 音乐教学中的“创造学习”是不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3. 怎样理解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是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4. 评价一节课应包括哪些评价因素?评价指标是否可以调控?

5.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定位和作用。

6. 怎样看待观摩教学的真实性及价值?

“风景这边独好”。西安音乐课堂教学成果展示,像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样,它必将激励我们在音乐教学改革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上一篇:新理念 新教材 新实践 下一篇:这样上课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