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03 10:03:21

求实创新

求实创新范文第1篇

求实,始终坚持服务大局

武进思想宣传工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紧贴中心上找定位,在服务大局上争贡献,在促进发展上尽职责,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2006年策划举办了“百名记者聚焦武进”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新华日报》等100多家主流媒体,以及巴西《南美侨报》、加拿大《环球华报》等10多家境外媒体纷至沓来,对外累计发稿3000篇(次),让全国乃至世界感受到了“花都水城,浪漫武进”的迷人魅力。“聚焦武进”已成为一项保留节目,每年举办,年年出彩。2008年11月,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在武进举行,全国150多个县市区领导云集武进,8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和全国20家网络媒体对“武进经验”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全面展示武进对外形象和区域特色。

始终以促进发展为第一要务,提前介入、精心策划、统筹力量。相继推出了“圆梦小康”、“深入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雪堰镇雅浦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等40多个大型新闻宣传活动,全力为又好又快“擂鼓助威”。每年组织力量向中央、省、市媒体发稿。近5年来,武进对外发稿1.8万余篇。

理论武装扎实有效。武进区委理论中心组高点定位抓学习、强制度、建班子、提水平,连续3年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先进集体。“农村党员干部冬训”30年坚持不懈,贴近实际,常抓常新。“成势、得法、合心、保先,是武进农村党员干部冬训长盛不衰的秘诀”,一位村书记如是评价。30年来,武进的冬训工作每年被评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先进。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群众。“大气魄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手笔彰显文化强区新魅力”,是武进文化建设的生动写照。近5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近5亿元用于文化事业建设,建立完善了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和“社区文化网络圈”日趋成熟。村级活动场所在“村村有”基础上,向“内外有”、“天天有”拓展。武进博物馆、名人馆、武进文化艺术中心、淹城美术馆相继投入使用。电视剧《恽代英》、古装锡剧《浣纱谣》等一批作品叫响全省,30集电视连续剧《春秋淹城》顺利封镜、即将播出,广播剧《硕士鸡倌光荣的失败史》2008年12月19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由欧阳奋强导演的39集电视连续剧《纯真岁月》已闪亮登台。近年来,武进组织开展了“感动武进”十星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启动了“和谐武进,情系百姓――乡风文明百村行”、“同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举办了“牵手新市民,共建新武进”系列活动,一场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一项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风扑面,“青少年读书活动”连续20年荣获全国先进,“文明之花”盛开武进。

在内容上,武进全力拓展工作领域,提出并积极推进“在城市建设中要有人文理念的注入,在招商引资中要有文化的参与,在服务业发展中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率先开展了“向民企派驻学习指导员”、“武报记者驻社区”、“武报记者环湖行”、“开拍电视剧《春秋淹城》”等工作,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拓展到经济和丰十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创新,积极探索工作方法

5年来,武进宣传思想工作积极探索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力求效果最大化,使全局工作迅速有了新的改变。2007年9月28日,“武进新闻网站”经过6个月的精心筹备,开始试运行;同年12月18日,“武进新闻网站”正式开通运行,成为继武进电视台、武进广播电台、武进日报社之后的全区第四大媒体。

2008年初,武进隆重推出“文化周末”周周演广场文化活动,至今已展演30场,来自区内外的市民纷至沓来,场场爆满,区内外近15万人(次)享受到了免费文化大餐。2008年6月,武进开展了“深入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活动,区委宣传部打破常规,超前动作,在4月份便组织区四大新闻媒体赴广东取经,开展了高密度的宣传报道,为新一轮解放思想营造良好氛同,使活动在顺利推进的同时收到了极佳效果,许多干部主动服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5月至12月,武进又高起点、大手笔推出“武进改革开放30年十件大事、十大风云人物”网络评选活动、成果展览和各类群众性纪念活动等“十大”系列活动,坚定了百万武进人民“深化改革开放,再创武进辉煌”的信心和决心。

在形式上,武进认真研究新时期群众求富、求美、求乐的新特点,策划举办了“与爱同行,情满武进”大型慈善晚会、万人歌咏比赛、武进民俗民间艺术展演、武进首届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加快推进文化精品生产的社会化步伐;总结推广了“湟里农民政治文化技术学校”、“邹区全民读书活动”、“湖塘社区论坛”、“焦溪科技文化超市”、“卜弋夕阳红文化团队”等先进经验。

在方法上,武进2005年率先创办了“武进讲坛”,通过“以名助阵”、“以名养智”,成功走出了“高端化、常态经、多样化”发展之路,成为彰显武进人文素养和城市精神的亮丽风景:在全省率先建立“中心组双向旁听”工作机制,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理论武装优秀成果”;形成了新闻单位舆论宣传监控机制、镇村文化阵地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对外宣传总体策划的多媒联动机制等一系列新的工作方法,有效推动了宣传思想工作向纵深发展。3年来共有15项工作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创新成果。

提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近年来,武进区委宣传部倡导全体宣传干部要成为“博学者、业务通、活动家、笔杆子、厚道人”,通过抓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宣传思想工作化“虚”为“实”的能力。

以“能吃苦,会创新,有激情,勇争先”的团队文化凝聚人,着力打造“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干部队伍。针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武进重点开展宣传干部能力培训,把学习作为扩充知识、开发潜力、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来抓。每年开展“效能学习周”、宣传干部培训、“三明三学”、“四比五创”等活动;部机关领导带头学习,带动干部参加《武进讲坛》、开放式讲座、“5+X”公务员能力培训;举办定向培养、远程教育、在职进修培训;开展新闻高级研修班、宣传文化干部培训班、基层党校教员和校长业务培训班。武进宣传思想系统搭建“能力拓展”平台,每两个月开展一次“专题演讲”,出题目,压担子,最大限度地给广大干部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为拓宽视野提供双向学习的平台。同时组建宣讲团下基层授课,选派年轻干部深入拆迁安置、贫困村、等一线锻炼,有效增强干部综合素质。

求实创新范文第2篇

创新开展“一人一村”科技服务行动

2012年春,为加强全省农广校系统求实创新作风,提升队伍教育培训能力,蒋校长提出并在全省农广校系统启动“一人一村”科技服务行动。全体办学人员每人联系一个行政村,以科技培训服务为主题,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以驻村、电话、网络联系为手段,大力开展调查研究、集中培训指导、赠送图书资料、开展读书活动、提供信息服务等服务活动,切实做到接地气、搞服务、办实事,实现了人村对接,锻炼了农广校办学队伍。为强化“一人一村”科技服务行动成果和进一步提高农广校队伍素质,2012年下半年蒋校长继续提出了“一人一班”和“一人一课”制度。

扩大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

在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中,蒋校长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成立了66人组成的山东省农民创业培训讲师团;补充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创建了创业培训督导员制度,省校教职员工全体参与,每人督导一个班;制定了县级分校考评考核规范,强化了创业培训跟踪服务制度;在培训资金的管理上,首次实行了省校统一报账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联合山东省电视台、大众日报对农民创业培训过程、模式和效果等内容作专题报道,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2年山东省农广校承担了全省4500人的培训任务,是2011年承担任务的1.5倍,占全省培训总量由2009年的33%提高到90%。

稳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工作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难度不断加大,招生规模呈逐年下滑态势,蒋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2年伊始便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召开招生工作会议进行座谈交流,努力探索招生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学制与招生时间进行了大胆调整,增加了业余中专一年制学制,由过去每年春秋两次招生改为秋季一次。同时,积极探索推动“送教下乡”教学模式,通过“校村、校社、校企联合”的办学方式,使教学班实现了“到村、进厂、入社”,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了农民身边,实现了产业与学业的结合,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2012年,全省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9205人,其中,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全年招生2017人,较上一年增长了17%,业余中专全年招生7188人,较上一年增长了32%,实现了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大逆转。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首次中职学校评估中,农广校被专家组评为示范学校,七个专业被评为示范专业。

启动联合行业技术培训

为扩大培训服务范围,提高农广校教育培训的知名度,提升农广校教育培训能力,蒋校长积极探索联合培训机制。联合省农业厅信息处承担了农业部农村经纪人培训试点和全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骨干培训任务;联合省农业厅科技处完成了农技推广项目信息管理员培训任务;联合省土壤肥料总站举办了全省肥料配方师职业资格培训班;承担了省农业厅财务处农业部农业财政项目申报管理系统管理员培训班。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在蒋校长的带领和推动下,山东省农广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范围由原先的9个工种扩大到40个工种,年鉴定规模由2010年的6000余人,扩大到了现在的每年2万余人。积极争取承办了两期全国农广校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班,壮大了鉴定考评员队伍,提高了技能鉴定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制定印发了《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鉴定站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高质量完成了农业部和省指导总站评估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农广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体系建设是农广校发展的基石,蒋校长高度重视农广校体系建设。学校先后举办了SYB创业师资培训班、通讯员培训班、农民培训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中职教育班主任培训班和校长能力建设培训班等,组织开展了全省农广校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和教学能手大赛,提高了农广校队伍办学能力。制定了《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专业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专业教育学籍管理规定》等七项规章制度,完善教学机制,确保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原有培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协议使用的形式,新建了淄博、烟台和临沂三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强化了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主渠道地位和示范带动作用。2012年,省校与14所市分校被评为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建设丰富的媒体资源

丰富的媒体资源是农广校服务农民的优势,在继续做好《山东农广校之窗》、《致富指南》、《农广天地》等广播电视栏目的基础上,按照“应需、应时、应急、应势”的要求,山东农广校策划制作了电视专题栏目《农事》,得到了省委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栏目先后在山东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专用频道和山东农科频道等媒体播出,其中一期获“十佳电视片”第一名,有6期被推荐到全国远程办播出,收到了显著效果。2011年,在省农业厅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组织的山东“三农”宣传奖评选中,选送的电视片(栏目)分别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各一项。

协调引领农广校体系承担培训项目

在蒋校长的积极协调下,全省农广校系统承担的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任务占全省任务总量的比重双双过半。2012年又分别承担了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中技能培训58.8%、专项技术培训72.7%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74%的任务,承担任务的比重连续两年持续增加。为确保承担任务的各市县分校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省校专门印发文件,制定培训规范,及时安排部署,保障各项培训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同时,全省农广系统还深入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三进村”行动、“农民读书月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满足了农民的多元化教育培训需求。

致力于农业科技推广事业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蒋校长主编或参编出版著作10多部,10余篇,主持完成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一项。2012年获“省直工委‘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并入选“2012年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蒋庆功校长正以一位农广人的情怀,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引领着山东省农广人奋勇前进。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求实创新范文第3篇

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

潍坊市图书馆注重用知识教育万千大众,使图书馆成为知识的宝库、宣传精神文明的窗口,每年流通图书20余万册次。该馆还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作用的有效途径,向广大学生开展暑假阅览。并加强了对弱势人群的服务工作,多次与潍坊聋哑学校联系,开展送书上门服务活动,《潍坊晚报》还进行了图文报道。此外馆里还常年坚持为老年人免证优惠阅览,为他们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并以周到热情的服务,赢得他们的赞誉。

记者了解到,潍坊市图书馆举办的各类活动非常丰富,群众的参与热情也很高。该馆曾联合光明日报社等十几家出版社,举办了潍坊首届图书文化节,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文化节”结束后,图书馆还积极开展了文化下乡活动,又先后在昌邑、高密等县市区及金宝乐园继续举办巡回展。该馆还与市委宣传部、社科联、潍坊市书画家联谊会等部门合作,举办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展览、海洋生物标本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展、风筝会大型文艺晚会、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五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书画展等各级各类展览、活动。省市各级领导分别出席了各展览、活动开幕仪式,参观展览,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此外,记者还得知自1998年潍坊市图书馆在机关、部队、边防、社区、监狱建立了18个分馆和服务点。每年提供图书2万余册。特别是深入部队开展知识拥军的活动,丰富了部队官兵的文化生活,推动了部队读书活动的开展,从2000年就不断有媒体对他们的知识拥军活动举行详细的报道。潍坊市图书馆馆长栗祥忠同志还被市委、市府、潍坊军分区授予“创建双拥模范城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立足地方文献收藏

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副司长周晓璞曾经在最近举办的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理论研讨会上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申报及保护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她也曾经向与会者强调了收藏地方文献的重要性。而潍坊市图书馆则在地方文献收集上开展得较早,并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

据介绍,潍坊市图书馆早在1986年就将地方文献的收藏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而相关部门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为了征集地方文献,图书馆员们的足迹编辑了潍坊市城区各个部门,他们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一次一次登门造访,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潍坊市图书馆及其他基层图书馆的共同努力,目前该馆地方文献已达6000余册(件),其中包括潍坊市及各县市区完整的史志、村志等,地方概况、地图、民间艺术、名人资料等,此外还包括一些特色专题资料,如风筝与风筝会、杨家埠年画研究等。潍坊市图书馆县已成为该市地方文献收藏的中心馆,基本满足了读者的查阅需求。

该馆通过以下方式方法及途径进行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第一,与潍坊市市直及区直党政部门、机关单位及各大专院校、厂矿企业建立长期关系,有对方主动寄送或图书馆馆员登门征集。第二,根据全面、完整、分片负责的原则,在各县市区建立联络员,并确定了重点征集单位,根据数量和质量进行评奖,如此大大丰富了县市区馆地方文献的收藏。第三,与外地潍坊籍作者建立联系,对方一旦有作品问世,就及时寄送该馆。工作之初,该馆工作人员曾不辞辛苦,组成赴北京、济南小组,并向南京、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的潍坊籍人士发函,使征集地方文献的工作更为全面。第四,举办地方文献陈列或展览。实践证明,展览活动不仅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而且还进一步提高了作者向图书馆捐赠图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求实创新范文第4篇

一、2007年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主线

自中央7号文件下发后,我省积极行动、反复论证,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2月制定印发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苏发〔2008〕3号),号召全省各地各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努力开创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2008年4月11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三升一降”的目标。各省辖市也都召开了加强学校体育的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做出了全面部署,不少地方结合当地实际,以党委、政府名义下发了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

2009年7月,江苏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该条例是我国首部,也是至今唯一一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共分6章45条。

2010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6部门制定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方案》(苏政办发〔2010〕85号),全面启动实施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2011年4月6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会,公布2010年江苏省对10万样本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首次建立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线,健全了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同时,成立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与“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双管齐下,专门进行学生的健康监测、干预和健康管理的研究工作。

2012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由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等省8个职能部门联合制定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5月7日再次召开新闻会,向社会再次公布了2011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将实施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体育活动推进行动、卫生服务改善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加快建设学生体质健康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分析、评价、公告、干预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标准化,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动态化管理。

二、学校体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一)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三升一降”的目标,即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学生耐力、力量、柔韧性等体能素质明显提升,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肥胖和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使全省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健康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二)顶层设计的“四大制度”

1.法律制度——出台《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7号文件,2008年,省教育厅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立法调研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草拟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并提交江苏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条例》特别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责任主体,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领导,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条例》颁布以来,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规范性工作文件。

2.监测制度——实行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测试制度和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从2007年起,我省启动了以大学一年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情况回溯生源地的社会公告制度。省教育厅每年分别对30所高校一万多名江苏籍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监测,测试结果按照13个省辖市生源所在地进行排名,并正式反馈给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教育系统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已坚持了5年。

为了贯彻落实《条例》,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由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制定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方案》,并于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全省10万样本量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对监测数据进行了筛选、统计、分析,形成了《2010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2011年召开新闻会,公布2010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首次建立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线,健全了覆盖全省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12年再次召开新闻会,出版《2011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这项工作将持续下去,这标志着我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经常性监测工作已纳入制度化轨道。

3.评价制度——逐步完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

我省自1992年以来,始终坚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2007年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全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及安全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全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将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在一起,改革和完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内容、标准和方法,调动广大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导向作用。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全部将体育考试成绩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计入初中升学考试总分,很多省辖市都创新了体育中考形式,增加了游泳、长跑等项目,并把平时课堂成绩和体育锻炼情况按比例加入总分,大大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此外,省教育厅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要求各地将体育列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4.合作制度——建立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并经省政府同意,2008年4月8日,我省建立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联席会议(简称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教育厅、省文明办、财政厅、卫生厅、体育局、团省委、妇联等单位组成,省教育厅为牵头单位。至今就教体结合、南京体育学院学科建设内涵发展、对贯彻国务院办公厅23号文件、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有关问题召开多次专题联席会议,研究落实相关事宜,出台相关文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全力实施的“四大工程”

1.全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

为了把贯彻《条例》工作落到实处,省教育厅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牵头并联合省体育局、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等8部门制定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同时对《行动计划》提出的四大行动进行了细化,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提出“到2015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体质健康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总体目标。

2.体育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为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素质,省教育厅大力开展体育教师培训。2007-2008年,为苏北农村初中和小学培训了6000名体育教师,同时省教育厅还编录了中小学体育课优秀教学光盘,免费发放到7200所农村中小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2008年开始,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联合实施了“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2012年结合国家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我省启动了第二轮万名教师培训工程。2009年开始,省教育厅每年选派中小学体育教师和高校体育管理干部赴国外学习培训。为了实现教师全员参与,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江苏省教育厅开通江苏学校体育教研网,几年来,这里已经成为江苏体育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的助推器。据统计,2007年以来,江苏省新补充3732名体育教师,培训了173463人次的体育教师。

为保障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提高体育教师体质健康水平,2011年省教育厅在调查研究、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江苏省体育教师体能测试标准》(试行)。《标准》自之日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

3.农村场地器材条件保障工程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分担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机制。苏北、苏中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学校以省投入为主,通过政府招标采购设备,直接配送到学校。2006-2007年,省级财政直接投入1.45亿元,为经济欠发达的45个县(市、区)的1240所农村初中、3650所农村小学配备体育器材168万件。截至2009年底,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的比例分别为78.1%、87.8%、92.3%,体育器材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分别为81.8%、90.1%、92%。

据统计,2008年至2011年,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投入体育的专项经费达48亿元,新建2605个体育场馆,改建2771个体育场馆,补充245万件体育器材。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场地条件水平,更好地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我省决定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塑胶化工程。这项工程被省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4.体育艺术“2+1”工程

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认真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经过2004年起由点到面的试点,从2011年开始,将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艺术工作一个新的着力点,在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的全面实施,推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大力开展的“四大重点工作”

1.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

阳光体育运动是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综合性的要求。为确保“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各地、各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同时在全省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进行锻炼,要求做到练习内容丰富,运动时间充足,锻炼效果明显。另外还要求在学生没有体育课的下午必须安排一节课外体育活动,并将此列入学生课表。

由于工作落实到位,成绩显著,在2011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大会发言做经验介绍。

2. 积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施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体育制度。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施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培训人员、配备器材、规范测试、上报数据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江苏工作受到教育部的多次表彰。2009年全省施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上报学校总数达7363所,占全省学校总数的87.52%;2010年,江苏省上报学校数达到99.1%;2011年,江苏省上报学校数达到98.7%,连续三年位于全国第一,均超过国家对实施工作的要求。

3. 不断深化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江苏省是全国率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省份,目前,全省所有中小学校都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实了课程计划,高中开设选项教学。每两年组织一次全省中小学优秀课评选活动和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近年来,参加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多人次获奖,成绩名列前茅。我省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了条件。

4. 深入开展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多年来,我省一直重视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课题立项数、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全国中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团体总分多次获得冠军。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水平,江苏省成立了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整合江苏省专家统筹规划和指导江苏省的体育卫生教科研工作。同时自“十二五”开始,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学校体育类单独立项评审,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五)着力形成“五大机制”

1.表彰奖励机制

2006年我省制定了《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评选办法》,规定每两年评选一批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由各级各类学校对照评选条件与标准进行自评和逐级申报,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初评,并对部分申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荣获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称号的学校,由省教育厅颁发奖牌,予以表彰。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也都参照省里的做法,依据《评选办法》进行相应的评选和表彰。

2.督导检查机制

近几年来,省与市各级督导部门坚持把学生体质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教育督导范围,每年开展以保证体育课时、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的专项督导。采取明查和随机抽查的形式,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对存在问题的学校限时整改。此外,省教育厅还会同省质监局等部门开展了学校体育器材安全质量单项检查工作。2012年将与省政府督导室一同,对江苏省所有650余所高级中学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3.伤害保险机制

根据《江苏省中小学生校内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4000多万元,为全省1300多万在校大中小学生和在园幼儿统一购买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校方责任险,保险赔款限额为每个学生30万元。

4.考核评估机制

经过努力,充分协调厅内各职能处室,将体卫艺工作的一些核心指标列入省级教育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比如:江苏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中就包括“体育教学和‘阳光体育’活动形式多样,艺术、科技等教育活动富有特色”“每所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达90%以上,学生学业合格率达95%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 等。

5.竞赛与训练机制

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省各级各类学校调整增加了体育运动会次数,每学年都要召开春、秋季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很多学校还根据当地实际,举行具有本地特色的体育周、体育节等活动。许多市举办大规模的体育艺术节,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从2011年开始我省举办第一届体育节,省政府每四年举行一次全省运动会,省教育厅定期举办全省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普通中学工作委员会、职业学校工作委员会每年组织各种类型的比赛达50多项次,参赛大中小学生近5万人次。各级教育、体育部门密切教体结合工作,每年共同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数百项,青少年体育比赛已经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三、结 语

从2007年以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实践回顾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对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措施有力,成绩斐然。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受片面的社会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的影响,学校重视体育、崇尚体育的良好氛围尚未充分形成,对体育的价值、内涵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重视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竞赛轻群体的现象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还有依然存在。体育课程时而还有被挤占的现象,一小时得不到有效落实,特别是毕业年级和高中;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性缺编在一些地区还比较严重,体育经费比较缺乏等。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政策、制度执行力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建立过程性、发展性的执行、评价、反馈、监控机制,以保证各项制度在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能真正得到落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求实创新范文第5篇

在3月20日的市政治教研会上,我从梅书记那里得知市教育局将组织我市初中学科带头人到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学习,心里是七分激动、三分凝重:激动是因为我们这次所到的学校是久仰其名的洋思中学――“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的当代中国名校,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更是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凝重是因为市教育局如此厚待学科带头人,而我从年内学科带头人的考核中,知道了自己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感觉任重道远。

散会后一回到学校,我就上网查阅下载了洋思中学相关资料,仔细了解它的成功之路。由于我担任三个班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并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所以产生最大的两个疑惑是:第一,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课堂上洋思中学是如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会不会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呢?第二,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们是如何有效转化差生的呢?

二、行中所感

(一)洋思中学的校容校貌赏心悦目

3月29日,我们如愿来到了洋思中学,进学校才几分钟,洋思中学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把它概括为五个字“大、新、齐、净、静”。大:校园面积大;新:面貌新;齐:建筑、设施整齐、齐全;净:校园保持得干干净净,几乎见不到一点垃圾,没有卫生死角;静:校园安安静静,见不到学生大声喧哗、疯狂打闹。

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校园内两条巨幅口号“让每一位家长都满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以及办公楼前展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校歌。这两句话,作为口号很多地方都提过。去年暑假培训课上,谭细龙教授甚至还批驳了这两句话,说这是不可能办到,这是教师自己揽罪受。然而洋思中学却这样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家长、面向全体学生巨幅展示出来,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底气呀! 从网上我了解到,洋思中学的这个信念是由蔡林森校长树立起来的,这是他从自己三个孩子的教育经历中悟出来的道理,并且在洋思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了,才取得了如今这样的效果。接下来我根据显示屏的提示,选择观摩八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七年级语文《窗》的课堂教学,并参观了洋思中学校史展示室。

(二)对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新认识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课堂以训练为主线,分为三个环节、九个步骤

(1)先学结构

①激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②导学:教师尽快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相关练习以引导学生自学。③自学:学生依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相关练习和教师安排的练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巡视,特别关注学困生情况。

(2)后教的三个层次

①互教:会者教不会者;教师尽可能的调动已经掌握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②班教:即全班教。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达到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③导教:即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对于学生通过以上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解决。

(3)当堂训练:

①自练:要求学生通过先学后教环节的学习后,能够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自我总结、自我提问、自我质疑,自我探究,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②互练:在教师的统一要求下,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进行的互检互测的教学活动。③导教:教师出题引导学生练习。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

很多资料都提到“洋思中学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一般在7分钟左右,有的课4分钟。保证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但是我所听的两节课,两位老师讲的话都特别多。不过,数学老师讲的不是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解题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反比例函数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语文老师讲是多是对学生的评价,补充学生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地方。两位老师的讲都体现了“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的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和九个步骤,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的不同,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3、讲求实效,不作表演

说实话,我听的两节课,气氛都不是很热闹,而是很平实的。首先,两位老师的课件都不到8张幻灯片,并且幻灯片只是用文字描述目标或思考题,没有绚丽的图片,更没有动感的视频。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全面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讲求实效。尽管是观摩课,教师也不去追求精彩的表演。其次在“兵”教“兵”时,两位教师完全不拘谨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之类专家语录的束缚。老师要求上台叙述或演板的学生如果不会,留在台上接受其他同学教,学会之后才回到座位上。我认为这样做的教学效果会很好:“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学生的提高。

4、注重合作,精心备课

虽然我所听的两节课理念先进、轻松高效,但是我觉得如果用两三天时间备课,我校也有不少老师能拿出这样的观摩课,如果要求每天都能拿出这样高质量的课,我们学校那就难了。洋思中学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并形成一种产业,关键就在于他们在备课的环节中,注重集体备课。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轻松,但为上好每一节课,在课下却要花费大量的功夫,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据洋思中学的老师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节课所上的内容70%应是共同的,30%内容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学校还特别重视学生练习的校本化,即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每位教师编写学生练习题。这样的练习符合实际,层次分明,针对性强,避免了外购资料的一些弊端,达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三)对洋思中学德育管理的新认识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走进洋思校园,处处让人感受着洋思“文化育人”的魅力。学校主楼上张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等标语,校训“真、善、美”的巨石,路灯杆上悬挂着的标语牌,无一不激励着每一位来洋思的求学者。

最有特色的是洋思的“横梁文化”,初中语文古诗词必背篇目内容,初中英语全部单词,“八荣八耻”等内容悬于长廊的横梁上。“镜子文化”也是洋思人的独到之处,长廊每个柱子四周无不镶嵌着透明的镜子,镜子上镌刻着“我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等上千条激励进取语句。同时,每个教学楼都有评比公布栏,醒目的张贴着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话语,其中一条: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深入班级,教室的布置也是很有特色的,板报上粘贴着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及孩子们对战争,和平,环境,资源,大自然等等方面自己的独到见解,足已体现了洋思对学生的全方位的德育教育。

2、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数学课听完后,正好是大课间时间,学生从教室出来井然有序,每班先是两列跑出教室,到达指定区域,再按照安排好的班级顺序跑到操场。洋思中学六千多名学生,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到操场站好了队。这效率一点也不亚于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的逃生演练!

队站好后,学生先是齐做广播操,再分组跳绳。人人参与,整齐划一。跳绳可是我市体育中考重点测试项目,每届九年级我校学生总是训练吃力,我以前怎么没想到这一招呢?

求实创新范文第6篇

升格高职 步入正轨

2004年2月26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学院成立后,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紧紧围绕“从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从小规模办学向大规模办学、从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向打破学科界限的职业技术教育”这三个转变开展工作。

经过不懈探索和实践,学院基本实现“三个转变”,取得了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基本成果:基本树立起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理念;初步建立起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客观要求的“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初步建立起了与办学效益相关联的财务预算和核算的运行机制。

这三个成果的取得标志着该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几个根本性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也标志着学院脱离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名副其实地步入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轨道。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创立以来,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创特色民办高校,打造高职教育品牌,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立足福建,依托行业,服务于福建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成为一所以外语经贸为特色,涵盖外语、经管、商贸、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等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砥砺出“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校训精神,孕育了“崇德、勤学、求实、创新”的校风,不断推动学院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凭借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春风,学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在校区建设上实现了新突破,办学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院现占地面积280余亩,校园建筑面积15余万平方米。拥有行政图书大楼、教学大楼、实验室大楼及崭新的学生和教师生活公寓。

学院实验、实训设备先进,设施配套齐全,建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网络通讯实验室、商务实验室、财会电算化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室,学院馆藏书刊丰富,馆存图书达30多万册,设有外文阅览室、视听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和“超星”数字电子图书馆分馆。

专业建设不断加强

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实施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为主,兼有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在职干部培训、中外合作办学等,主要培养当前中国加入WTO后急需的外语、经济、贸易、管理、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福建省实施外语和经贸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设有外语系、经贸系、计算机信息系,开设有应用英语、应用日语、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物流方向)、国际商务、电子商务、金融保险、计算机应用技术、旅游管理、物流管理、通讯呼叫与客户管理等专业,五年制大专还开设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旅游管理、电子信息技术等4个专业,初步建立具有学院特色的高职专业体系。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学院一是建立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强化教学质量管理责任,严格要求教师必须要“课程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程教案”三项材料齐全才能上讲台,确保教学质量。二是全面推广阶段式考试的教学模式,阶段式考试课程比例达到70%以上,考试管理进一步规范。三是实施并不断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坚持每学期举办学生评教师活动,对上榜教师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调动了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四是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开展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更加贴近。五是大力开展院级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创建工作,从师资、教材、教学、实验实训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并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学院各专业和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炼就核心竞争力

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学院以贴近市场、面向地方、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把文凭变成水平,炼就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学生的实训及实习机会,使实训、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在获取学历的同时能获得多项技能证书。

学院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用人协议,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搭建了良好前景的就业平台。学院与福建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亿力电力网络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建立职业技能实训合作基地并接受就业指导,学院负责推荐工作,同时该院与福建省电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有限公司,福建八闽通信人才服务中心等单位实行人才定单培养计划,孕育面向经贸企事业、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翻译、信息服务及各类物流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还充分发挥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港澳台、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目前已与美国宾州圭内斯大学(GMC)、新西兰奥克兰商学院等外国高校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国外继续深造,完成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把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

人才培养结出累累硕果

学院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曾先后荣获“平安校园”、“福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福建省赛区“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优胜奖;第十一届“21世纪――澳门之星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南部地区总决赛二等奖;“2005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国家和省级一、二、三等奖;2007年第四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福建赛区复赛省级二、三等奖。

求实创新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多年高职数学教学经验,对在新形式下,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进行一系列详细的阐述,并通过具体案例分享自己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高职数学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突出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发生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更多地转向“关注育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观念

当一个人走出学校很多年,许多事实性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头脑中还记得当学生时留下的什么?是观念,是方法,是思路。是人的思维方式和学科本质的特征。具体知识是形成这些基本观念和方法的载体。新时期课程标准的着眼点在于教学目标中学生观的体现:“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所谓数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数学知识,也不是数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在考察它周围的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的观念性的东西,也可以认为是学生获得的对数学理念的总观性的认识。

2 数学基本观念的价值

数学基本观念具有包摄范围广、概括性程度高的特征,它决定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对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能否牢固、准确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高职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死记硬背某些具体的数学定义、公式,没有太大的价值,重要的是你能否把这些定义、定理和公式变成工具和载体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 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使一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创造了崭新的空间。我们以此次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个人学习,学习新理念新教法和新知识,汲取兄弟院校的已有教学经验,通过参加各级培训、参观学习及展开校本教研,提高老师的教学专业素养,使教师授课能力得到升华。同时,对高职基础课教师也要做到懂专业的 “双师”型教师的新要求,我们任重道远,还需要及时丰富和补充个人的专业知识。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教师除了采用专业引领,同学互助等方式,还要更有效的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实践证明,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使教师尽快地适应新课程,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备课组的具体常规活动有:

(1)强化备课组活动常规化,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形成合力。学生学案制度化;数学实验更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整合化。

(2)外出进修学习--讨论制度化,设立进修学习内化过程,抓住主题方向,时时不忘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聚集生成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内容

(3)课堂教学开放化,通过教师听评课及学生调研等方式,促进教师积极的参与教学研究。

(4)课后反思明确化。

4 具体实践案例说明

(1)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专业整合教学内容。数学课程内容应针对不同的专业,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群,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重组课程结构,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获得必需的知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对相关专业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打破高等数学的固有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整合、优化,围绕专业所需构建必须够用的新框架。把对后续专业课学习起支撑作用的内容讲深、讲透,对一些不常用的证明和推导进行合理的删减,充分体现高职数学课程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案例1〕:我院采油、钻井、管道、机制等专业对曲线的凹凸、函数图形的描绘等知识点有较高要求的地方,教师就要给学生把知识点屡清细讲。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重点放在高等数学的经济应用方面。这样才能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

(2)与专业需求相结合,利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其概念的抽象性、计算的复杂性,论证的深刻性,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难懂,掌握起来困难很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尽量选取一些通俗易懂的典型案例,使其直观、生动、形象。〔案例2〕:我讲导数应用这章内容时,给管道班加了这样一个例题:从海上油井到炼油厂输油管线的铺设,怎样连接管线才能使铺设费用最小?管道班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个个动手在纸上画图、计算。彼此向对方讲自己的想法、观点,讨论异常激烈,最后总结出最优方案。这次课大大提升管道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切身感到数学知识在日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教无定法,重在得法,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3)加强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案例3〕 “一个简单问题引发的争议与思考”。在给汽车班上课时,一个课堂中无意涉及的问题 ----如何设计汽车使用最长寿命的模型?学生发挥超强的想象力,进行激烈的辩论之后给出的方案之多和设计之完整是我所没想到的。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所带给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是我当时在课堂上所没想到的,事后我在反思中写到“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思维方式的内化过程更是教师最好的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教育点。”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也有一些教训。因此,我希望广大的数学教师在实践中提出新思想、新方案和新经验,以便交流学习。深化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锐意改革,求实创新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康永强,应用数学与数学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求实创新范文第8篇

风雨沧桑

磨砺奋进

福建医科大学始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1969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正式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

在近70年发展历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福医人薪火相传,和衷共济,福建医科大学在教学、科研、医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以医为主,理、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医科大学,并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

如今的福建医科大学拥有2个校区,占地1050亩。学校多次获得“福建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文明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和“省级花园式单位”等光荣称号。

学校现有16个学院(部),2个硕士专业、16个本科专业(方向),7个高职专业;博士点22个,硕士点59个;教职医护员工5359人,其中校本部1060名;专任教师587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68.1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9.4%;博士生导师41名,硕士生导师425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6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福建省优秀专家1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第三层次人选49人。

目前,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等科研机构55个,福建省重点学科13个,省科技厅优先发展学科8个,学校重点学科8个,省医学重点专科6个,省领先医疗特色专业5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3个,这些科研机构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成果显著,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领域开始走向国际学术舞台。

此外,学校还拥有7所附属医院(含临床医学院),其中附属口腔医院1所。除新建的附属厦门第一医院外,其余5所综合性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实际开放床位7200张,生均1.92张。拥有临床教学医院23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网络。

“十一五”期间,福建医科大学将继续坚持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之路,力争建设成为办学规模适度,学科结构合理,办学层次较高,整体实力较强,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以医为主,理、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医科大学;同时成为海峡西岸高级医药卫生人才主要培养基地、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预防保健中心,跨入国内省属同类高校的先进行列。

弘扬传统 展示成就

70周年校庆是福建医科大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推动学校跨入国内省属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重要机遇。为了弘扬传统、展示成就、加强联谊、共谋发展,学校届时将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

福医宣传活动

以70周年校庆为契机,系统回顾学校的70周年办学历程,总结福医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学校70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编撰出版《福建医科大学70周年记录片》、《校友风采》、《福建医科大学画册》等影片书籍和画册,举办福建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成就展览,反映学校7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展示福医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面貌;通过对校标和校庆标识的征集和宣传,弘扬福医精神、凝练校园文化,增强校友和师生医护员工自豪感;通过邀请有关领导、院士为学校题词,勉励、鞭策和鼓舞全校师生医护员工更加爱岗爱校、积极工作,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校庆庆典活动

校庆当日,学校将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邀请有关领导、嘉宾、校友和师生医护员工代表出席。届时,还将举行70周年校庆纪念建筑、纪念物等揭幕仪式和大型文艺晚会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书画展、摄影展、电影周、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和体育活动(运动会、各类球赛、广播操比赛、健美操比赛等),营造热烈、和谐、团结、吉庆的校庆氛围。

学术交流及校友联谊活动

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杰出校友,举办高水平的主题论坛和学术活动:以学校重点建设的六个学科群为平台,邀请两院院士、海内外杰出校友举办生命科学论坛;以争取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常务理事会在福建医大召开为背景,举办高等医学教育论坛;以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总结为契机,邀请卫生部领导及全国医院管理协会主要领导举办医院管理论坛;以各学院(部)为单位,围绕学科建设及学科带头人培养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求实创新范文第9篇

部级重点学科:眼科,耳鼻喉科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近视眼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重点学科:头颈外科

上海市医学临床中心:上海市听觉临床医学中心

特色科室

眼科

该院眼科是我国重要的眼科医教研基地之一,是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眼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的依托单位,也是国内较早开展复杂性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准分子激光手术,复杂性青光眼手术、成分角膜移植手术的医院之一,并在国内最早创立“青光眼患者俱乐部”,建立医患互动平台。该科下设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学科、视光学与斜弱视学科、青光眼与视神经疾病学科,白内障与晶状体疾病学科,眼表疾病学科、眼肿瘤和眼眶病,共6个3级学科,并拥有各种先进的诊治设备,对各类眼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经验。

耳鼻喉科

该院耳鼻喉科是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是国内首创多道程控式人工耳蜗的单位,是国内最早开展喉癌手术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鼻病诊治中心。该科下设听觉言语疾病学科、耳神经颅底外科、头颈外科、鼻科及中西医结合鼻病中心、咽喉及小儿耳鼻喉科,共5个3级学科。诊疗范围包括耳聋,眩晕,周围性面瘫,听神经瘤及侧颅底肿瘤,耳,鼻、咽,喉、头颈等部位的良恶性肿瘤,鼻窦炎,鼻眼相关疾病,嗓音异常疾病,睡眠呼吸疾病,以及各种小儿气道疑难疾病、小儿中耳与外耳畸形等。

特色医疗

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黄斑出血

黄斑位于眼视网膜的中央,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黄斑一旦受损,视力将受到严重损害。黄斑变性可分为非新生血管性(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新生血管性两种,后者可造成黄斑反复出血、瘢痕,使患者最终丧失视力。以往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黄斑变性的方法是眼底热激光,但它在破坏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同时,也破坏正常视网膜组织,治疗后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视力下降。近年来,该院眼科运用新的激光技术――光动力疗法,采用特殊光激活药物(维速达尔),配合冷激光照射,通过光化学反应破坏异常的新生血管。该方法对正常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组织没有损伤,大部分患者的术后视力保持稳定。

人工耳蜗植入治疗先天性耳聋

先天性聋哑的原因是耳蜗的听觉细胞未发育,患儿听不见声音,学不会讲话。人工耳蜗是将一个带有言语处理功能的芯片植入头皮下,一个带有多个导联的电极植入耳蜗内,使患儿获得听觉。该院王正敏院士和迟放鲁教授每年为近200名患儿植入人工耳蜗。经过两年的言语训练,80%以上的患儿可以进入正常幼儿园及小学。

调强适形放疗(IMRT)治疗头颈部肿瘤

求实创新范文第10篇

孟教授1955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1982年从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8年获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会计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获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会计学泰斗杨纪琬教授,曾先后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肯塔基州立莫瑞大学公派访问。

孟教授著述颇丰,研究领域广泛,包括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方法、企业融投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企业财务管理与管理咨询等。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是孟教授的研究重点,在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相对薄弱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就深入研究并撰写学术著作,以期对国内学界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提供帮助。

孟教授曾指出,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运用方面,同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孟教授曾主持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通过构建一套严密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用以指导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实践,孟教授首次提出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框架应以管理会计目的为逻辑起点,他认为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协助组织企业的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整个企业组织业绩最大化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是符合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全部条件,理论框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管理会计概念体系、管理会计应用理论。孟教授在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里,结合社会经济环境及其经济管理理论对管理会计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对管理会计的本质、职能、对象等概念进行了重新阐述;在管理会计的概念体系和应用理论两部分内容里,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设、原则、准则等内容。新颖的观点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深受好评与欢迎。

管理会计是运用性学科,我国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与系统应用,其实践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然而学术界缺乏深入到企业了解管理会计应用情况的实践,研究难免空洞、脱离实际,而实务人员难以在理论上对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孟教授在1999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 》一文中提出,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典型案例研究将是我国未来开展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在大力倡导的同时,孟教授积极开展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主持了财政部的相关重点研究课题,并在2002年出版了著作《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该书以冶金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为案例,集中反映了孟教授通过细致地实地调研后的研究成果,案例中包括著名的邯钢成本管理案例,即“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内部经济运行机制和应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做法;武钢“实际成本核算,责任成本考核”制度案例等。这些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具有较好的示范性作用。

孟教授对证券市场会计监管问题这一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有颇深的研究,曾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研究》,他认为加强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管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规范与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第二,要注意证券市场会计监管政策的合理化,建议采用一个综合财务指标监管体系,将新股发行条件由单变量固定控制改为多变量变动控制;第三,进一步完善退市机制,推行退市基准与上市基准无差别退市机制;第四,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上一篇:传承与创新范文 下一篇:创新工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