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爱南通话

时间:2022-10-26 07:27:25

在“十里不同音”的南通,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南通话是指如今南通市崇川区、港闸区及通州区中西部地区的南通方言。

“裤子也瓦,裤多西瓦,哈子也瓦,哈多西瓦。”如果你以为这是日语,那就错了。这是南通话,它表达的意思是“裤子要坏,裤裆先坏,鞋子要坏,鞋底先坏”。南通话是出了名的难听懂,在网友总结的《全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中,南通话被排在了第一位。

对于南通话到底属于官话还是吴语,学术界曾有过多年的争议。南京大学方言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顾黔多次来南通调研,她认为南通话处于江淮官话和吴语交界的过渡,在江苏乃至全国的方言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说南通话难懂也好,论南通话的文化价值也罢,多数的南通人不在意这些。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操着这门再熟悉不过的语言和朋友打招呼,在菜场和商贩讨价还价,在气愤难耐时爆几句粗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南通话,延续着属于这座城的语言密码。

2004年8月,一首南通话版的《双截棍》在南通濠滨论坛上引发了热议。“了不起”“厉害”“笑翻了”“听起来就是亲切!”网友追捧盖楼,此帖人气飙升,迅速升级为论坛的精华帖。

网友墨痴也听到了这首红透论坛的方言改编歌曲,他暗暗为创作者的创意与才华叫好。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他也尝试着翻唱,并不定期将翻唱歌曲上传到论坛,和朋友们分享交流。但他从没有尝试过用方言翻唱歌曲。感受到方言歌曲魅力的他,跃跃欲试。其实,想要尝试的远不止墨痴一人,很快,这些共同爱好者们在网络上熟识起来,他们的聚集地叫做南通翻唱俱乐部。

翻唱是指演唱者将他人的歌曲根据自己的风格重新演绎的一种行为。南通翻唱俱乐部的成员们在用方言翻唱歌曲时,并不仅仅是用南通话将一首歌演唱出来,在歌词内容上往往进行再创作。具体到每一句时,还要考虑到押韵、对仗等细节。每句话、每个字,都是成员间互动讨论、反复斟酌而定。

翻唱俱乐部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机关工作人员、摄影师、广告人、音乐老师、学生等。在周末或工作日的夜晚,他们成为曲风不一,各有所长的音乐人。他们中,有人擅于改词,有人长于演唱,有人精于后期制作……这样的人才组合,难怪会诞生众多耳熟能详的方言歌曲。

网友赶路的股票被套牢了,他改编《我和你》,唱道“我跟你 眼仁定 解套到下辈子吧”;南哥哥、赶路、墨痴等人聚会时谈起子女教育问题,灵感突现,一曲《细表儿》由此产生;2010年年末,吃军长、沙漠等人改编《新年快乐》,回顾了南通城的热点事件,极具社会意义……改编,改唱的灵感源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共性的经历加上方言演唱,这样的歌曲总是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南通话被称为最难懂的方言之一,要说好它已是不易,更别提用唱的方式。然而这些演唱南通方言歌曲的人并不全是南通本地人。网友赶路是云南人,辗转多个城市后,在南通扎根。听他的南通话版《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你会发现他的一些发音吐字并不完全标准,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南通方言充满感情,他的歌声能够打动听众。

2006年6月,在南通方言歌手大赛中,翻唱俱乐部成员傻哥哥一举夺得冠军。

2007年2月11日,一场网络群星歌会在城市猎人酒吧火热上演,独唱、对唱、合唱……南通的方言歌手们从网络走向台前,为观众们奉献了一场原汁原味、精彩纷呈的演出。

2012年,南通翻唱俱乐部推出了一张南通方言歌曲精选集。专辑收录了20首歌曲,融入了众多南通元素。寺街、濠河、狼山的宜人风光,南大街、端平桥、青年路的生活痕迹,脆饼、鲫鱼、大富豪啤酒的地方饮食……透过这张专辑,你能够了解到一个生动的南通。翻唱俱乐部的成员们还曾将专辑进行爱心义卖,把所得费用用于扶贫助学。

他们爱看南通话节目

与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节目相比,方言类节目的出现仿佛是一桌大餐中的特色点心,给享用者带来独特的体验。方言独具地方特色,有时主持人的妙语能表达普通话无法诠释的意思,博得观众的会心一笑。

2005年,一档以南通方言为播报语言的节目《总而言之》在南通电视台亮相。一张桌子,一只瓷杯,一个光头。人们很快熟悉了这位名叫二侯的光头主持(侯在南通话中是对男子的称谓)。他在节目中,操着南通话对大小事件一一介绍、点评,上至国家政策、重大新闻,下至本地要闻、生活窍门。听他说新闻,仿佛是听邻居闲话家常般亲切自然。这档节目迅速吸引了通城百姓的关注,光头二侯在通城的名气超过了光头大腕郭德纲。不少大妈级乃至外婆级的南通女人们,都成了二侯的粉丝,连不少县区的老太太们,天天到了时候,就开着电视等二侯。

新鲜感褪去,如今,吃过晚饭听二侯说新闻已经成为不少南通家庭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积累了广泛的观众群体, 2012年,节目策划改版,8月14日工作人员到朝晖社区听取观众意见。酷热的天气挡不住观众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他们纷纷给心爱的节目献言献计,内容涉及播出时间、内容选择等。

《十字街头》也是一档人气颇高的电视方言栏目。通过故事短片的形式,演绎百姓故事和凡人生活,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具有现实意义。啃老现象,彩礼问题,择偶观念、育儿故事……这些热议话题成为一个个故事的中心。观众们欣喜地发现,节目的拍摄地是熟悉的小区、街道,演员是和自己一样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剧情是合乎情理的日常生活。学田社区的李大妈感慨,看节目的时候,她常常觉得是在看身边人的故事,真实自然。

南通地区的方言复杂,如果将讲不同南通方言的人聚在一起聊天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南通广播电台推出的方言类节目《一炮三响》,将这样的设想变为实际。每期节目,围绕社会热点和地方新闻,三名主持人分别用南通话、启海话、如东话进行介绍、多视角评析。观点的碰撞,语言的魅力,让这档节目充满了新意。并且,每期节目还会介绍南通地方民俗、文化典故等,增添地方特色。从2009年开播起,越来越多的南通人习惯了这档早间节目的陪伴。2011年度,在听众朋友们的支持下,这档节目被评为南通电台十佳节目之一。

他们将南通话保存起来

上一篇:沿南专线 第10期 下一篇:创新——数学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