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打造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

时间:2022-10-26 07:18:04

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打造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

摘 要: 伟大的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其中“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对小学英语课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者就如何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堂 “教学做合一”理论 理论运用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其中,“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指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凡事怎样做就怎么学,怎样学就怎样教。”由此可见,教学做不是互不相关的三件事,而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决定了教和学,是教和学的基础与核心。这与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以学生‘能做某事’为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的思想是一致的。要求教师尽量采取任务型教学方法,避免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培养英语学习能力,感悟英语学习的魅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打造高效小学英语课堂。

一、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教中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即实际生活”。他主张教与学要与做相结合,要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然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成绩,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只注重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出现了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的现象。教与学都脱离了“做”,即实际生活,久而久之,容易使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出现。小学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如果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必然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使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在日常教学中十分注重英语的日常交流,尤其是课前五分钟的自由对话,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在教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译林版小学英语4B Unit2“After school”为例,在学完了表示星期的单词之后,在周一到周五的课堂中,我反复问学生“What day is it today?”,这样每天复习一个表示星期的单词,学生很容易就记住这些单词。由于第一单元学习了学科的名称,我提问学生“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afternoon?”“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today?”“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等问题。这些问题学生都能根据课程表回答出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感兴趣,学起来也就轻松了。学完了4B Unit3“My day”之后,我组织学生运用句型“When do you get up?”“When do you go to school?”“When do you have lunch?”等相互交流在几点钟做了什么事情,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在交流中复习了已学知识,提高了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在学完了4A Unit3 “How many?”这个单元后,我利用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门窗、书本、文具等组织学生互相问答,比如“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our class?”“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How many desks can you see in our classroom?”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交流并复习“How many”这个句型。学生在实际的问答中复习了书本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努力找到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将教与学统一到做即实际生活中,努力创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话题与机会,以教促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在做中获取知识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称霸”的地位,享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极大地削减。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做是学和教的核心,做是学生做,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在做中获取知识,在做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我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尝试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知识。以5B Unit7 “Chinese festivals”为例,本单元主要教授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学完本单元后,我让学生回去搜集一些西方节日的资料,比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向小组成员介绍这些西方的节日。在课堂上,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如在学习了3A Unit3“My family”这个单元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己家里的人物关系谱即“family tree”,然后向小组成员介绍。在介绍的时候,学生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家庭相册向组内成员展示。西方的称谓与中国的称谓是有很大不同的,我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不同点,在小组内探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介绍并展示“family tree”,养成了独立思考、认真分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做中获取了知识。音标教学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比如在教授4B Unit 1和Unit2字母a的发音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找出更多字母a发/ei/和/?V/的单词,进一步巩固与拓展。由于这些单词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因此学起来比较轻松,很容易就记住了。接着我加大了难度,让学生同桌互相合作,找出字母a发其他音的单词,学生可以在书本后面的单词表中查找。最后,我帮助并引导学生总结了字母a发音的规律,整节课的效果很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建立一种合作、开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在做中培养能力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将“做”放在第一位,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学生能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与“创造能力”。他极其注重实践,特别强调要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培养学习英语的能力。以5B Unit 4“Seeing the doctor”为例,我先鼓励学生进行模仿表演,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病人,通过演一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并操练句型。接着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桌合作编写一个新的对话,并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呈现这个对话。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熟练运用了句型“What’s wrong with you?”“What should I do?”等,将书本知识变活。模仿表演代替了机械操练,学生在有趣的表演中轻松记住和体会了所学的知识。如在教授4A Unit 6“At the snack bar” Fun time这一课时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设计一个菜单。菜单上有这个单元学过的食物和饮料的名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菜单并给食物和饮料标上相应的价格。菜单设计好后,小组成员仿照story time,一个人扮演服务员,另外三个人扮演顾客来点菜,运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please”“How much is it?”“How about you?”等交流。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复习并操练了已学的单词和句型,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设计菜单、改编课文对话等,也培养了小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到了“在做中学”。又如在学完了4A Unit8“Dolls”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画一个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该卡通人物眼睛、鼻子、嘴巴等的大小。画完之后,学生在组内介绍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可以运用的句型有“Look at the...”“His/Her eyes are...”“His/Her ears are...”“His/Her nose is...”等,让小组其他成员猜测该卡通人物。在画一画、说一说、猜一猜的过程中,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不仅复习并操练了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还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增进了小组成员的友谊,在“做”中学并培养了自己的能力。教师要以任务为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从而使能力得到提高。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设计生活化的教学任务,把“教学做合一”理论有效地融入小学英语课堂中,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师要不断实践与探索,做到真正的“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赵晓娣.学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课堂[J].科学大众,2011(10).

[2]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刘汉芬.“教学做合一”点滴体会[J].教学园地,2011.12. 31.

上一篇: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设计 下一篇: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