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之有道 行之有效

时间:2022-10-26 07:08:27

【前言】问之有道 行之有效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阻塞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复习课时,课始教师出示“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两个信息,要求学生自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很快编...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从问题开始,应以问题结束,使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课堂教学中,教师何时、何处问什么,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一、正确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

1.激发兴趣时发问

“奇引趣,趣生爱。”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例如,课堂中讨论“什么情况下商是0”时,学生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得0”的结论。我进一步提问:“那么,0除以0等于多少呢?”一个学生回答:“等于0。”很多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并振振有词地解释了一番,对于“0除以0等于0”坚信不疑。可有一个学生却说:“等于多少都可以啊!因为如果0除以0等于5,而5乘以0还是等于0,所以不管商是多少,这个算式都成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成了不同的精彩。

2.思维阻塞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阻塞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复习课时,课始教师出示“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两个信息,要求学生自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很快编出了应用题,反馈交流时,教师发现学生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题,便幽默地问道:“我们可不可以给‘1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提问,立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把“180本书”当成部分数编题,有的把“180本书”当成相差数编题。

3.操作尝试后导问

在平时的课堂调研中,常见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予以暗示,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受挫愈深,得益愈丰”。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待他们遇到困难后再给予引导。例如,教学“认识直角”一课时,让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当发现有学生画的直角都是一条边水平,而另一条边垂直时,教师便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4.初学时探问

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或方法时,教师应适时放慢教学速度,在难点处不妨以探问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时,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画图的策略帮助解题,初次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虽然只要画出草图,但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所作的草图要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对解题才有帮助。所以,画图时应依据题目中的数据确定所作线段的长度,这是学生画图的难点,也是纠正学生平时随意作图的良机。那么,怎样让学生注意到这一问题呢?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图时,应逐步前行,可以试探地问学生:“长增加了3米,画多长呢?”“画这么长合适吗?”由此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5.关键处点问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如数对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教师可结合方格图提问:“数对(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点吗?”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提问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他们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如何实施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好的提问是高效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课堂中,不同类型的提问在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提问的好坏取决于问题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内容相适应。

1.精心设计主导型问题,贯穿始终

主导型问题是一种直触本质的、可以拉动整体的问题。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主导型问题,每一个主导型问题都能构建起课堂的教学板块,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具有一问抵多问的效果。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教学中,主导型问题有两个,即“为什么要替换”和“怎么替换”。不少教师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引入替换策略,但仅仅指出“曹冲称象”中运用了替换策略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思考:(1)曹冲为什么要将大象替换成石头?(2)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刻上那道线?这两个主导型问题直指替换的实质:替换的目的是为了化难为易,替换必须等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设问,如“替换和不替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一定要替换”“替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等,一方面让学生不断感受替换的价值;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理解在变与不变的背后遵循的是等量替换原则,即“虽然倍数关系替换的结果份数变了,但总量不变;相差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变了,但份数不变”。

2.全力打造嵌套型问题,环环相扣

许多重要的概念知识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地进行讲解,很多教师惯有的做法是从总概念中分解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从这些小的知识点中又再次分解出更小的知识点,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层建构。因此,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嵌套型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使学生在认知上经历一次又一次矛盾冲突的同时,自主建构,反思升华,从而让数学理解不断向纵深推进。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可分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3)展开的图形的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寻找计算各种几何图形所需要的条件)(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圆柱的侧面只是为了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3.着力推出聚合型问题,归纳总结

聚合型问题是指那些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关注的是一个狭窄的目标,它通常需要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核心问题上。数学知识中的概念、定律、规律往往是在教师提供一系列具体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回忆、整合和分析相关的知识,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这时就需要大量使用聚合型问题。例如,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在新内容教学之初,需要学生对原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预热”时,就可以使用聚合型问题。教师可先出示饼图、长方形、三角形、线段图等一系列的数学素材(如下),然后提问:“哪幅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哪幅图不能?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着重提问:“分数认识了那么多,为什么都只用四分之一来表示这里的每一个涂色部分呢?”这样,一方面对学过的分数复习一个具象整体的,另一方面引申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米][……]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为了不使学生在“个数”“平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等概念上纠缠不清,较好地聚焦到的本质属性“平均分后,四份中的一份”,教师在出示一盒不同桃子个数的后(如下图),应立即提出一个聚合型问题:“观察这三幅图,盒子里桃子的个数怎样?每一份的个数怎样?为什么每一份都能用表示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再及时总结:“这三盒桃子都是平均分成四份,都是找出其中的一份,每一份就都能用表示。”上述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自主建构新知。

4.不失时机及时追问,动态生成

追问是提问中一种特殊的技巧,它用于以启发学生的反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目的的教学中。有时追问是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的“二度提问”,可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这种追问往往是在教师精心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中产生的。例如,教学画圆时,当教师把圆规的一个脚尖固定在黑板上时,刚画了一半,圆规便从黑板上滑下去了。发生这样的事,听课的教师和学生都为上课的教师捏了一把冷汗。谁知,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刚才老师画圆失败了,你们能帮老师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吗?”一学生说:“因为老师没有将圆规的一个脚尖固定住。”教师说:“那说明我们画圆时一定要固定圆规的一个脚尖,也就是要定点。”这样,既能顺势化解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尴尬,又很好地使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

提问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如连环式提问、递进式提问、正向提问、逆向提问等;它的范围又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如有思想性的问题、知识性的问题、思维性的问题、情趣性的问题等。虽然提问的方式各异,范围不同,但提问结构的整体化、提问序列的层次化、提问内容的思维化却是问题设计的重要标志。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收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上一篇:路对了,还在乎远吗? 下一篇:公德、私德的分离与公共理性建构的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