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对了,还在乎远吗?

时间:2022-04-12 05:08:4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为他们提供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敢于在课堂上争辩,逐渐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可以讨论、可以发问、可以争辩,使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我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练一练”中的第2题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教学过程:

一、由题中信息发现问题

多媒体出示:大青蛙说“我4天大约吃60只害虫”,小青蛙说“我5天大约吃70只害虫”, ?

生1:老师,我知道怎么做。

师:好,你说说看。

生1:60+70=130(只)。(我为之一惊,三年级学生对缺少问题的应用题也能列式计算,说明学生对解决应用题中必须要有“两个信息”和“一个问题”才能解答还不了解。不过,对他积极举手发言,我还是表扬了他)

师:这样做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这道题只知道两个信息,没有所求的问题,怎么计算呢?

师:对!你真聪明,会发现问题。

二、由题中信息提出相对应的问题

师: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帮他把问题补充完整?(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

生3:大青蛙4天和小青蛙5天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师:你说得真好!(面对生1)你听懂了吗?

师(小结):以后做应用题时,要注意先找出两个信息,再找出其相应的问题;如果缺少哪一个量或问题,就应补上,再解答。只要大家肯动脑筋,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信心!

三、由题中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已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更多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吗?(学生分组讨论)

生4:大青蛙每天大约吃多少只害虫?(师板书)

师:你怎么知道求“每天”这个量呢?

生4:因为4天是总天数,60只是总数量,缺少了“每天的量”,所以我就想出了这个问题。

师:很好!你分析得很对。

师:这是第二个问题,大家能列式计算吗?(学生纷纷在自己本子上写算式)

生5:60÷4=15(只)。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6:我是口算的,把60分成40和20,40÷4=10(只),20÷4=5(只),10+5=15(只)。

[ 1 5

4 6 0

4

2 0

2 0

0 ] [)] [生7: ]

生8:老师,我还有第三个问题“小青蛙每天吃多少只害虫”,列式为70÷5=14(只)。

生9:老师,我还有第四个问题“大青蛙和小青蛙每天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踊跃发言)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如果你们能把自己所想的问题一一写出来并解答,那老师就更高兴了,你们能满足老师的心愿吗?

生:能!

……

反思: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问题不再是通过教师的告诉才得以解决,而是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我通过一题多问和“你问我答”的形式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共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述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特别是应用题教学,在小学阶段,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仅靠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埋头听,是达不到效果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我采用课本上的“破”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打破教材界限,让教学充满智慧 下一篇:问之有道 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