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6 06:28:38

独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独立学院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要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建设“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 新闻学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环境分析

(一)独立学院所处的教育环境

我国独立学院是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教育机构,作为中国高考扩招而高校资源短缺的产物,获得了民间资本的青睐并迅速繁荣。据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截至2015年5月,全国有275家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不同于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下属二级学院或分校,而是带有公办民助的性质。

如今,独立学院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独立学院不仅要和公办本科院校竞争,还要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竞争。如果独立学院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将会大打折扣,学科建设也将面临发展困境。因此,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

在传媒行业迅速发展和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推动下,我国高校新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据国家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080所高校设有新闻与传播类7个本科专业:307所设有新闻学专业,55所设传播学专业,225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365所设广告学专业, 80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43所设网络与新媒体类专业,5所设数字出版类专业。新闻与传播类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约23万,每年平均毕业约5.8万人。

(二)新闻教育所处的全媒体环境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新闻传播领域频频出现“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战略”“全媒体记者”“全媒体广告”等叫法。何谓“全媒体”?是指媒介信息传播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等表现形式,全方位和立体式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信息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其实质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

对全媒体这个概念的阐述可以明确地认识到新技术带来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对人的创造性的挑战。基于这种情况,在全媒体时代,人们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对于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媒体从业者来说,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增强学习新技术的信心和能力至关重要。

二、找准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新闻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出既有较强新闻专业能力,又能适应全媒体发展需求的人才呢?这类人才既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出的理论型人才,又要区别于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这值得独立学院的领导者和新闻教育界的实践者认真思考。

(一)研究人才市场要求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在全媒体环境下发生变化,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也必须跟上这个变化。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和融合化是新科技推动下媒体发展的四个主要方向。这个“四化”对新闻传媒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培养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新闻院系来说,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认识至关重要。明确了全媒体环境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有助于明确全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出适应市场的人才。

(二)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新闻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学科地位和知名度比较低,无论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都无法和重点院校相比,因此,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定位绝对不能照搬重点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重点院校主要向主流媒体输送毕业生,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不能把目光也盯在主流媒体上。独立学院必须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素质出发,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非主流媒体、新媒体或是地方媒体是合适的选择。

(三)找准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定位,独立学院要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的新闻学专业要本着突出基础理论与实用性的原则,以社会需求和新闻业的变化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新闻人才为目标。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立足培养具备系统新闻理论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和宣传政策法规,具有较强新闻意识和较高的写作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时代传播技能,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能从事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广告行业以及文秘工作和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三、建设“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金字塔”型人才,即学科基础相对宽厚,似金字塔的底部厚重而稳定,同时兼具专长与特色技能,宛如金字塔的顶部高耸而突出。知识面广、学有专长的“金字塔”型的新闻业务人才,将受到全媒体时代传媒市场的青睐。

独立学院的新闻教育要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拥有更大的优势,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学科基础要“宽口径、厚基础”

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的从业者应该为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靠新闻学专业这一门学科,而是需要新闻专业与自然科学、人文系社会科学以及其他学科融合,打通与这些学科之间的阻隔,将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因此,我们要探索建立“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其与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相配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学好新闻专业的课程,还应开设文、史、政、经、管等学科的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培养学生宽厚的学科素养。

(二)专业建设要“显特色”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新闻媒体最青睐“一专多能”的人才。因此,新闻教育要探索“宽口径、厚基础”普遍性和有特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国内部分新闻院系尝试将人才培养特色化,如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细化为国际新闻、法制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以寻求适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如,青岛农业大学新闻学专业根据学校特点和办学资源,培养涉农新闻采编人才、农业传播技术人才和农业传播媒体设计人才,毕业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欢迎。这类成功的尝试值得独立学院借鉴。独立学院应根据享有的办学资源和学校地域环境,确立可行的差异化办学定位,办出新闻专业的特色。

(三)课程体系要“板块化”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分配好学分和学时等。“板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新闻学专业建设的“六大板块”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开设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周边学科的课程,重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语言应用及文学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新闻史论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新闻实务课程,主要以采、写、编、录、播、管等类型课程为主,提升学生的全媒体技能;新闻选修课程,结合学习兴趣,以扩大知识面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开设新闻选修类课程;新闻实践与实习课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新闻实践活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板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避免传统理论课程占主导和一些课程重叠开设情况的出现,对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工作要“三突出”

独立学院在科研水平上没法跟重点院校相比,但是在教学质量上完全可以超越一些公办类院校。依据课程设置,本着“三突”原则展开教学,即:突出基础性、突出前沿性、突出实践性。老师的教学工作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授课中要努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基础性;教学内容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和全媒体发展趋势,让学生及时了解媒体前沿信息,突出前沿性;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培养实践技能较强的实用性人才,突出实践性。

(五)新闻实践要“双管齐下”

新闻学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重视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基于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采写、编辑、录播、经营、管理等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学生实践平台势在必行。在实践方面可采用“双管齐下”的措施。

1.新闻院系+新闻媒体:积极建设校内实践园地的同时,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广播站、校报、校园网、社团报刊等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动手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新闻院系要与新闻媒体展开合作,积极利用社会媒体的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早接触新闻媒体业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意识,夯实业务基础。

2.假期实习+毕业实习:新闻专业在实习教学上可采取假期实习(或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假期实习(或社会实践)有助于让新闻学子更广泛地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毕业实习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和升华的过程。

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令世界充满了机遇和风险,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只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田秀华、李永发.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策略[J].学术论坛,2014(04)

[2]张霆.媒介融合发展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周玉树.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M].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2013年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号:NGJGH2014017)

作者简介:盛兴,讲师,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教务处教学科科长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都市报能否焕发第二春 下一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媒体的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