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西区块油气潜力评价

时间:2022-10-26 05:38:51

榆西区块油气潜力评价

摘要:本文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从榆西区块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成藏条件、富集区优选、完钻效果分析等几方面,介绍了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特征、运移方式、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对葡萄花油藏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为今后葡萄花油层区块优选评价和钻井运行指明了方向。

Abstract:Based on the newly research restults and related document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block feature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conditions optimization of rich places, drilled well effect,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 transporation, reservoir formation mechanism, intensity regularity are introduced, and the renew recognition and review of the putaohua oil reservoir point the right direction to the future lithologic reservoir are given.

关键词:沉积特征;运移方式;成藏机理

Key word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 transporation way; reservoir form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TE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033-02

0引言

榆树林油田榆西区块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西南,构造位置位于榆树林斜坡与朝阳沟阶地之间,区块整体地势基本平坦,地面海拔185~230m。伴随着勘探投入的加大及油田开发的逐渐深入,进一步展示了该区葡萄花油层具有较大的勘探价值和开发前景。

1构造特征

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构造格局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单斜,东北陡、西南缓。在斜坡构造上断层十分发育,均为正断层,延伸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层延伸长度一般在0.5~3km,断距一般在10~20m。

榆西区块位于榆树林斜坡与朝阳沟阶地之间,葡萄花油层顶面整体构造趋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深度在-1185~-1425m之间。区块内大断层走向主要为近南北向,延伸长度约3.0~10.0km,断距约15~30m。小断层极其发育使构造进一步复杂化,走向主要为东西向,延伸长度约0.3~3.0km,断距约5~15m。

2储层特征

2.1 沉积特征。通过大面积密井网解剖区精细沉积微相研究揭示榆树林地区为典型“大型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从葡一组62号层~葡一组61号层时期,该区由三角洲内前缘变为三角洲分流平原-三角洲内前缘沉积,经历了一个快速水退的过程;从葡一组61号层~葡一组11号层时期,由三角洲分流平原-三角洲内前缘逐步过渡到三角洲外前缘沉积,经历了一个水进过程。大型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带储集体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为主,河口坝、席状砂相对不发育。其成因机制主要有两点:一是宽浅湖区相对低可容空间条件有利于浅水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移与纵向推进,形成呈鸟足状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二是坳陷型湖泊周期性扩张与收缩,前缘带不同时期形成的分流河道砂体在平面叠置连片。主干分支河道砂岩叠置区的储集层厚度较大、横向连续分布;非主干分支河道砂岩叠置区的砂岩与泥岩纵向呈薄互层分布。

2.2 岩性、物性特征。从榆树林油田整体上分析,葡萄花油层岩性为硬砂质长石粉砂岩,粒度中值0.126mm。岩屑以酸性喷发岩为主。胶结类型主要为再生-孔隙、再生-接触、孔隙-接触。胶结物主要为泥质,泥质含量为9.4%。粘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高岭石和伊利石。储层空气渗透率5~40×10-3m2,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毛压曲线呈细-中歪度,孔隙分布一般出现双峰,平均孔隙半径为3.9m,孔隙度在15.0%~25.0%之间。从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在岩芯中见到裂缝,但裂缝不发育。树127、徐21区块注水开发实践证明,裂缝对注水开发未产生大的影响。

3成藏条件

3.1 油源条件。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气主要来自于三肇凹陷青一段生油岩,嫩江组末期三肇凹陷中心位于肇州地区,明水组末期转移至徐家围子地区。凹陷中心的转移使榆树林地区汇油能力逐渐增强,由远离油源改变为靠近油源,油气供应相对充足,凹陷中心的油气运移量和运移强度增强,更加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

3.2 储层条件和圈闭条件。榆树林油田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展布宽广,大面积砂岩和泥岩互层沉积,是形成油气藏的最有利相带,与上部嫩江组巨厚泥岩及下部青一段生油岩组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条带状的河道砂体两侧岩性尖灭,上部被层间泥岩封盖,上倾方向被断层遮挡形成断层~岩性圈闭,在区域成藏控制下形成断层~岩性油藏。

3.3 运移条件。据钻井资料统计表明,榆树林油田嫩五段沉积末期,全油田绝大部分地区青一段油页岩达到门限深度,同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对油气初次运移起促进作用。明水组末期生油凹陷已经达到现今的规模,同期及以后的第三纪构造运动促使油气大量运移,是油气运移的高峰期。青一段生油岩与葡萄花油层之间存在青山口组300多米厚泥岩,沟通储层和生油层的断层是油气运移的唯一通道。本区葡萄花油层油气运移具有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特点。尚南长轴古鼻状构造的发现,较大地改变了榆树林地区油气运聚格局,以往认为榆树林地区的三级构造成藏模式是由三肇凹陷向尚家鼻状构造单向单路运移。尚南古鼻状构造的发现改变了此认识,认为该区的油气运移呈“单向两路运聚模式”,即沿尚家鼻状构造轴部、尚南鼻状构造轴部呈单向两路运移方式。尚家鼻状构造的轴部在嫩末为北东~南西向,在四方台到明二段末转移为北东东~南西西向,保持至今。轴部转移较大地改变了油气运移的路线,使油气运聚的有利带向北部扩大。尚南长轴古鼻状构造直接控制着榆西区块的油气运聚,使得榆西区块长期处于油气运移的主路线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2]。

3.4 保存条件。地质历史中已经形成的油气藏现在能否存在,决定于在油气藏形成以后是否遭受破坏改造。因此,必要的保存条件,是油气藏存在的重要前提。油气藏破坏是指油气藏中的油气散失殆尽或是油气遭受水洗、生物降解变成稠油或沥青。油气藏破坏因素主要包括物理破坏、化学破坏、生物化学破坏和物理化学破坏四类。其中,物理破坏中的构造变动是油气藏破坏的最主要因素[1]。在明二段沉积末期,受松辽盆地第二次构造反转作用的影响,整个区域再次抬升遭受剥蚀。明二段地层遭受剥蚀,明二段下部地层也有不同程度的剥蚀。南东向朝阳沟阶地基本稳定,阶地级次十分明显。尚南鼻状构造在此阶段基本定型,轴线在树30~108一线,长度22km,向树108方向倾末,鼻状构造宽度7km,两翼高差在40m左右。此时,尚南古鼻状构造对油气运移起到了较好的汇聚作用。全区在经历两次较大的构造反转作用之后,在太康组末期~第四系时期进入了稳定、定型阶段。在进入太康组(晚第三系)后,区域构造平稳,构造形态与上一时期相比无变化。进入第四系后,区域构造形态完全定型,稳定发展至今。而尚南鼻状构造在此阶段逐渐萎缩至消失,对油气藏起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分析 下一篇:竹笛吹奏中气体的生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