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益髓方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

时间:2022-10-26 04:43:59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补肾益髓方 中西医结合疗法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其发病率也在相应增高,已成为人类衰老过程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应用补肾益髓方联合安理申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各30例。西药治疗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72.18±9.34岁。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26±9.16岁。中药治疗组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71.46±8.23岁。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组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证型属气血亏虚;③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SDSVD)积分≥7分;④年龄55~85岁;⑤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10~24分;⑥Hachinski缺血积分(HIS)评分标准≥7分。

1.3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②过敏体质及对胆碱类药物过敏者;③其他疾病引起的痴呆;④肢体功能障碍患者。

2、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组单用安理申片,起始剂量为5mg,每日1次,睡前服用,1个月后改为每日10mg。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补肾益髓方。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白芍各12g,当归、川芎、郁金、石菖蒲、天冬、麦冬、远志各10g,丹参20g,龟版、茯苓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中药治疗组单用补肾益髓方,用法同上。

3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患者原有基础疾病继续治疗。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采用MMSE于治疗前后进行观察评分,比较治疗前后MMSE评分变化。以疗效指数进行疗效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显效:≥20%,有效:≥12%,无效:

3.2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X2检验或t检验。

3.3治疗结果:分述如下。

3.3.13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3组治疗后MMSE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23组临床疗效比较:详见表2。由表中可知,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36.7%;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3%;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33.3%。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3.3.3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恶心2例,腹泻1例;中药治疗组出现恶心2例;西药治疗组出现恶心1例,腹泻1例。对于恶心症状,嘱其餐后半小时服药,并加用舒比利口服后,恶心逐渐减轻致消失;对于腹泻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4、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VD的发病与脑部病变、脑局部血流的变化、神经生化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虽然用来治疗VD的药物很多,但大多只能延缓VD的病程,而对其症状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缺乏有确切疗效的药物。

血管性痴呆可归属中医学“呆病”范畴,病位在脑,其发生与五脏虚衰、气血不足有关系,而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为其根本原因,痰浊停聚和脉络瘀阻后化毒为害,产生的“内生之毒”为VD发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环节。中医学将其分为多种临床证型并重视辨证论治。我们选取本病气血亏虚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应用安理申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益髓方治疗。方中含有四物汤,熟地黄滋阴养血、补肾生精、填精补髓;当归补血养肝,兼能活血调经;白芍和营养肝;川芎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开郁。四药相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补血而不壅滞,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加龟版滋阴潜阳、补肾健骨、补心安神,兼能祛瘀血,与开窍醒神之石菖蒲及宁心安神、祛痰开窍的远志合用,蕴孔圣枕中丹之意;山茱萸、山药加强补益肝肾、敛养精气之功;天冬、麦冬滋肺胃之阴;郁金行气化瘀;茯苓健脾益气;《景岳全书》云:丹参“善养血活血,生新血,行宿血”,可增四物汤活血行气,补血养血之效。全方以补治本,以通治标,气血得以滋养,肾精得以补益,髓海得以充养,则呆病诸症得愈。

通过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结果与其他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在3组治疗结果比较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远远高于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这充分说明在应用安理申的基础上,加用补肾益髓方,更能有效改善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

上一篇:章勤三步法治疗不孕症的经验 下一篇: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麻行控制性降压期间胃粘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