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时间:2022-10-26 04:04:35

浅析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山东工商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摘 要: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堂课,对于学生面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外的高校都高度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国内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养成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三大主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帮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高校新生 入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养成教育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又称始业教育或新生辅导教育,国际上称之为orientation service,即定向辅导。目前,全世界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于1972年首开先河,为新生开设入学教育的专项内容并划入正式课程中。随后,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国家高校纷纷开设相应的课程,并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将此项策略称之为FYE(First year experience),即“大学第一年教育”[1]。近年来,FYE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日本高校引进“一般技能”的概念,涉及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思辨能力及时间管理、责任感等[2]。在国内的各大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一般集中在开学初的一个月的时间,内容涉及学校规章制度、校情校史的学习及专业介绍等。尽管中西方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但都越来越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因为这不仅关乎学生入学阶段的过渡与适应,更对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及成长和发展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意义

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由高中时期的走读学习到大学的寄宿生活,而且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集体生活,多少都会有些不适应。轻者可能通过自我调节,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融入班集体的氛围。较严重的学生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才会慢慢熟悉陌生的环境,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由于大一新生处于心理和思想尚未成熟的阶段,面对陌生的环境,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具体表现在角色定位、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不适应及奋斗目标的不明确造成的迷茫与困顿。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入学阶段存在的各种不适应问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让大一新生对未来三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合理地规划未来的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明确奋斗目标

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不竭的奋斗动力。明确目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p少对未来不必要的迷茫。

(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学生的自我管理与主动学习。尽管刚刚结束紧张的高三学习,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学习就可以放松,反而是一段新的学习生涯的开始。学无止境,教育学生不断钻研、刻苦学习。

(三)教会学生积极面对挫折

在大学期间及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困难或者失败,有些是意料不到的。学会正确地面对这些,怀揣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接受挫折、失败带来的挑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大学生在提高智商、情商的同时,更需要提高逆商。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一般从开学初持续近一个月,不同的学校会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作相应的延长,入学教育的内容涉及与新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归结起来,主要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养成教育和发展规划教育三大主题,内容涉及:

(一)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组织建设等帮助大一新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成才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校史校情教育

每个学校都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发展历程,也有自己独有的发展特色和优势学科。通过向新生讲解学校的发展历程,与新生一起学习学校的校训,学唱学校的校歌,学习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培养新生对自己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增强为母校争光多彩的荣誉感。

(三)校规校纪教育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能否顺利正常地有序运行,离不开校规校纪对学校主体即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开展班会、集体学习学生手册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强化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从思想上树立遵守校规校纪光荣、破坏校规校纪可耻的观点,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四)道德文明教育

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是一个大学生应该自主践行的必修课,通过给大一新生讲解一些必备的文明礼仪外,结合鲜活的道德模范等先进事例,让新生在学习中感悟到良好道德素养的感染力,并自觉践行,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尊敬师长、友善同学,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五)心理健康教育

大一新生正处在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心智尚未成熟,有些想法甚至偏激,有必要对大一新生传授一些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钻牛角尖,通过科学的自我调适,正确排解心中的愤懑或困惑,疏导因学习或生活压力造成的负面情绪,培育对生命的珍爱意识,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六)专业学习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在毕业以后走向社会,让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专业领域得到发展和运用,以便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专业背景、发展方向、就业前景及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大一时就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更好地规划四年的专业学习。

(七)职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简称职涯,事关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有深远的意义。传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意识,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力,瞄准目标,强化学习动力和学习意识,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场求职积累理论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探索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强、时效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针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我们要不断探索入学教育的模式,与时俱进,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运用适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采取家校联合的教育模式

建立学校与家长的长效沟通机制,通过开展家长论坛、与家长通话、通信,并且畅通网络沟通渠道,借助QQ、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或平台,与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做到学生信息的及时分享,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免产生后患。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家、校两方教育的合力,实现家校教育的优势互补。

(二)正面教育与反面教材相结合

空洞的说教在教育过程中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结合一些事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也不例外,正面教育与反面教材相结合:请一些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代表或者校友代表o新生做演讲,正面地引导新生,让他们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对自己起到一种鞭策作用[3];另外,结合身边或者社会上一些反面的案例,为新生敲响警钟,时刻提醒自己,远离不规范、不文明的行为。

(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平行教育原则”,即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影响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影响学生。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在年级大会上可以就全体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做出统一的讲解,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个别对待,真正做到德育工作的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人和集体的良性发展。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要职责,大学生的教育事关祖国祖国未来的发展。在2014年的五四讲话中对大学生青年一代寄予厚望,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勤学;二要修德;三要明辨;四要笃实。”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第一步,对于整个大学期间甚至将来的人生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为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过硬的青年人才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季宜敬,何学军,杨琦.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0(4):46-47.

[2]金子元久,刘文君.日本的大学教育与就业[J].职教通讯,2007(7):19-22.

[3]王建成.关于大学生新生入学的教育模式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51.

上一篇: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王渔洋的“神韵”论及“神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