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环保铜箔表面钝化处理工艺研究

时间:2022-10-26 03:36:20

新型环保铜箔表面钝化处理工艺研究

[摘要]钼酸盐钝化方案适合锌镍合金固化层,通过多次对比分析试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钼酸钠:8g/L,氧化锌:3g/L,磷酸钠:4g/L,植酸2ml/L,时间:10s,用氢氧化钠去溶解氧化锌,pH值为3.5~4;电流密度:0.2A/dm2。通过抗高温氧化试验及盐雾试验可知,在最佳工艺下得到的铜箔钝化膜质量较好,铜箔表面平整、颜色均匀且在280℃高温中烘烤2h表面不发生变化。适合铜箔的运输、储存及覆铜箔板生产操作,该方案完全取代了具有强致癌性六价铬的处理工艺,适应清洁化生产的要求。

[关键字]钼酸钠 钝化膜 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 U671.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89-2

1实验部分

1.1材料及仪器设备

(1)材料:经“粗化——固化”处理后的铜箔,钼酸钠,磷酸钠,氧化锌,ZC光亮剂,植酸,氢氧化钠。

(2)仪器设备:电镀整流器,电镀槽,电子天平,量筒等。

1.2实验工艺流程

取铜箔生箔样品除油(无水乙醇)水洗除氧化膜(15%硫酸)水洗粗化水洗固化水洗钝化水洗热风干涂覆硅烷偶联剂。

1.3实验的基础配方

钼酸钠6~10g/L,磷酸钠1~5g/L,氧化锌2~4g/L,少许ZC光亮剂,pH值=3.5~4,时间t=8~40s,阴极电流密度0.1~1.2A/dm2,温度是常温下,阳极为铅板。通过用处理后的铜箔直接进行钝化实验,然后进行高温抗氧化试验、盐雾试验。

以此基础配方和工艺为基准,在保证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逐步确定每一成分的最佳和每一条件的最佳工艺。

2结果与讨论

2.1钼酸钠含量对钝化膜的影响

在保证其他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氧化锌:3g/L,磷酸钠:4g/L,时间:10s,将氧化锌溶解在氢氧化钠中,pH值为3.5~4;流密度:0.2A/dm2),通过实验对比了不同钼酸钠含量对钝化膜的影响,结果如图1。

钼酸钠在电钝化过程中起到了主盐的作用,而且是形成钝化膜的主要金属离子来源,因而钼酸钠的含量对钝化质量的好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高温抗氧化是指将铜箔置于280℃烘箱内烘烤,从图1可以看出,钼酸钠含量在8g/L时铜箔表面均匀,抗高温氧化能力强,2小时不变色,钝化效果比较理想。

2.2磷酸钠含量对钝化膜的影响

在保证其他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钼酸钠:8g/L,氧化锌:3g/L,时间:10s,将氧化锌溶解在氢氧化钠中,pH值为3.5~4;电流密度:0.2A/dm2),通过实验对比了不同磷酸钠含量对钝化膜的影响,磷酸根离子是钝化膜的主要成分之一,磷酸钠在电钝化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促进成膜的作用,所以磷酸钠的含量会对钝化膜的质量起到不可忽略的影响。

2.3氧化锌含量对钝化膜的影响

氧化锌在电钝化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促进成膜的作用,是使钝化后的铜箔表面呈灰白色的主要成分,因而它的含量对钝化质量的好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氧化锌含量在3g/L时表面灰白色,结合力好,高温抗氧化能力强,2小时不变色,铜箔表面质量最好。

2.4电流密度对钝化膜的影响

电流密度是电沉积的主要动力来源,电流密度大了容易使表面烧焦,出现黑带、斑点,而且使镀液寿命简短;电流密度小了,会出现金属离子沉积不上去,结合力差等不良现象。因而在保证其他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钼酸钠:8g/L,氧化锌:3g/L,磷酸钠4g/L,时间:10s,用氢氧化钠去溶解氧化锌,pH值为3.5~4),通过实验对比了不同电流密度对钝化膜的影响,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电流密度在0.2~0.4A/dm2比较合适。

2.5电镀时间对钝化膜的影响

时间对钝化膜的影响,主要是根据工艺要求来定的,本实验在钝化时间控制在10s以上低于35s的范围内都可以实现铜箔高温抗氧化能力。

2.6植酸添加剂的影响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了部分改进,加入少许植酸,工艺参数如下:钼酸钠8g/L,磷酸钠4g/L,氧化锌3g/L,植酸2ml/L,温度25~35℃,用氢氧化钠将氧化锌完全溶解。粗化温度是35~40℃,固化温度35~45℃,粗化电流密度12A/dm2,时间20s;固化层为锌镍合金(固化电流密度4A/dm2,时间20s)。

2.7最优钝化实验工艺

综合以上实验分析讨论,得出钝化实验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钼酸钠:8g/L,氧化锌:3g/L,磷酸钠:4g/L,植酸2ml/L,时间:10s,用氢氧化钠去溶解氧化锌,pH值为3.5~4;电流密度:0.2A/dm2。

3样品检验

3.1抗氧化试验

在最佳工艺下,得到的铜箔钝化膜质量较好,在280℃高温中烘烤2h,未出现氧化、腐蚀现象,铜箔表面无任何缺陷,表明此钝化工艺高温抗氧化能力较好。

3.2盐雾试验

试验方法:用去离子水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温度35℃±2℃,pH值6.5~7.2。试验过程中,检查样品有无氧化、腐蚀现象,每隔2小时观测一次,直至氧化、腐蚀现象发生,立即停止试验,并记录试验时间。检验结果:样品经上述方法试验,8小时内未出现氧化、腐蚀现象。

4结论

上述钝化方法是采用六价铬对铜箔表面进行钝化,但六价铬具有强致癌性,会给人体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对于新兴添加剂取代原有镀铬工艺仍然任重道远。本文研究利用钼酸钠、植酸等作为添加剂,在确保抗氧化效果的前提下,成功的取代了剧毒物质六价铬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冷大光,胡京江,郭宗训,等.电解铜箔镀锌工艺的研究[J].金属学报,1998,34(11):1227-1229.

[2]江西理工大学.一种铜箔表面处理工艺中铜箔表面钝化处理工艺:中国,201010217372.1[P].2010-06-23.

[3]杨培霞,安茂忠,胡旭日,等.印制电路板用铜箔后处理工艺的研究[J].电镀与涂饰,2005,24(8):42-45.

[4刘书祯.印制电路板用铜箔的表面处理[J].电镀与精饰,2008,30(2):17-23.

[5]徐树民,杨祥魁,刘建广,等.挠性印刷电路板用超低轮廓铜箔的表面处理工艺[J].电镀与涂饰,2011,30(7):28-33.

上一篇: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 下一篇: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