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调解员这样炼成

时间:2022-10-26 02:58:06

曾是泥腿子,自费上大学,学法律。叔叔数落他:“六亲不认,胳膊肘往外拐。”10余年调解工作,化解500多件纠纷,注解他的人生。他叫余文锋,重庆市石柱县金铃乡银杏村党支部书记。

2011年8月9日中午12时许,一场械斗眼看就要在重庆市石柱县金铃乡银杏村高洞组一工地发生。一方是山林、土地被占而情绪激动的村民,另一方是急欲赶工期、强行施工的施工队。气氛极为紧张,械斗一触即发。

“突……突……突……”远处驶来一辆摩托车,就要争斗的人群纷纷扭头。只见摩托上的汉子一个急刹车,跳下来,车一扔,急匆匆冲进人群。

“都把东西放下,有事好好说!”汉子大声喊道。见还有人蠢蠢欲动,汉子厉声喝道:“你们谁要打架,我马上就打110”众人见状,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窃窃私语。

近年来,因居所拆迁改造、修路、招商引资等引发的农村土地、山林纠纷大量涌现,引发的冲突不在少数。银杏村高洞组的这场械斗能够避免,全赖这位汉子——余文锋。

余文锋何许人也?《村委主任》给您讲述这位金牌调解员的故事。从田间地头到大学——炼专业

“他是个名人,乡里、县里都晓得。”金铃乡司法所的朱世友告诉《村委主任》记者。因工作关系,朱世友经常与余文锋交流,谈得最多的自然是法律问题。他评价余文锋:“爱学习法律,讲道理,工作兢兢业业,忙得很。”

人们还记得,10年多前,余文锋放弃广东一家外资企业2000多元的月薪,回到银杏村干起文书工作,协助村里调解民事纠纷。

余文锋所在的银杏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人口多,历史遗留问题多,村情复杂多变,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甚至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在银杏村干工作,而且是调解民事纠纷,难度可想而知。谁曾想他一干就是10余年,经他调解的大小民事纠纷达500多件。

记得最初干调解工作时,几件案件把他弄得灰头土脸。后来,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一些小的矛盾纠纷能够轻松拿下了。只是,只有高中学历的他,慢慢感觉到知识欠缺是个大问题。

为弥补这一不足,他工作之余,重拾书本,认认真真地学起了人民调解的相关知识。不解渴,2008年,干脆自费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法律专业。

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余文锋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政策方面的,如:《农村政策法规》《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管理方面的,如:《公共行政学导论》《实用管理基础》《社会学》;农村实用知识方面,如:《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卫生与健康》《小城镇建设》;现代技术方面的,如:《信息技术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植物生产技术》……一下踏进知识海洋的余文锋,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

屡破村庄治理难题

——炼能力

2009年,余文锋担任银杏村党支部书记。2011年12月,他被评为重庆市“人民调解能手”。其善使法律武器、善于调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大名靠的是一个个成功的案例。村里每次发生纠纷,他总能成功地“化干戈为玉帛”。

那次工地发生的事件的原由是,金铃乡政府为银杏村引进一家煤炭企业,煤矿开采需修路,沿途占用土地、山林。施工方在土地征占协议未达成之前就进场施工,村民坚决反对,因而造成冲突。

在事发现场,余文锋召开座谈会。他要求企业代表向村民道歉,并给村民讲政策和修路的好处。双方选出代表协商,经过2天谈判,达成协议,施工方向村民支付了占地费用。公路沿途必须毁掉的树木,由企业帮助村民办理采伐手续,企业按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一场械斗成功平息。

在余文锋看来,调解矛盾纠纷不仅要经得起“刀光剑影”,还要有理有据。

上任不久,余文锋接到高洞组村民举报:高洞组自1980年实行责任制以来,集体经济收入都由组长代管。但因缺乏监督,集体资金长期滞留在组长手中,村民对此有意见,正准备群访。

接到举报后,余文锋先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掌握了大量事实依据,后召集曾涉及集体资金的5名前任组长开会。在会上,他把走访调查的依据一一列出,5名前组长低头不语。他耐心地给他们讲法律、讲道理。经过3个多小时努力,5名前组长同意把钱和账交出来。次日,5名前组长当着村民的面,拿出现金,补齐了集体资金。

被叔叔骂六亲不认

——炼正气

“老百姓法律知识少,难说服。”谈起调解矛盾纠纷的感受,余文锋不无感慨。如今,农民维权意识强了,但一部分村民看到利益,又把法律置于一边,提出无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还真得顶住压力、敢破情面,做到“法大于J情”。

2009年的一天,一位村民急匆匆地跑到村委会。那人见到是余文锋在值班,扭头就走。他觉得很奇怪,立即叫住询问。那位村民说:“你叔叔与我争林界,我不找你调解,找你你也不会管的。”村民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余文锋,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这件事我管定了!”

余文锋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来到有争议的林地,实地查看,并走访以前的老干部、年老的知情者,最后认定这块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属于这位村民。随后,他将双方当事人召集到现场,指定界限。余文锋的叔叔痛骂他六亲不认,他义正言辞地说:“叔叔,事实胜于雄辩,我必须尊重事实,公正处理,否则我不配当村党支部书记和人民调解员。”那位村民一把抓住余文锋的手说:“没想到啊,你能公正地处理这件事。那是你的亲叔呀,我服你了。”

总结“五要五不”经验

——炼悟性

余文锋说:“法理大于人情,在长期的纠纷调解中,当法理和人情发生冲突时,我尽量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有效化解矛盾。”他的方法就是,到村民中去,了解矛盾源头,作出正确判断,找到好的化解方法。

余文锋发现,村里发生的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事,往往容易引发村民和村民之间、村民和干部之间的对峙。解决的办法就是,不能想当然,而应到村民家里调研,尽可能地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遇到一些疑难纠纷,就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特别是要取证,让证据来说话,并给产生纠纷的双方做耐心细致的讲解工作。余文锋还发现,有些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还易反弹,这就需要做好回访工作,跟踪了解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

多年来,余文锋坚持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不推诿,不到万不得已不上交矛盾。处理纠纷时,他绝不敷衍了事,在调查取证以及调解过程中不打官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更不左右逢源和稀泥。

善于调解纠纷的余文锋悟性也不差,他把他的调解经验总结成“五要五不。”“五要”是指纠纷调解要主动,调查取证要细致,调解纠纷要耐心,责任分摊要公平、公正,事后要回访;“五不”是指不推诿,不敷衍,不偏心,不打官腔,不和稀泥。

余文锋担任银杏村党支部书记的几年间,银杏村的矛盾纠纷大大减少,大伙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在他出示给《村委主任》记者的《银杏村2012年发展规划》中,写着以下目标:

人均收入6850元,95%以上的农户实现万元增收,发展产业大户50户以上,发展产业示范户100户以上。银杏村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稳住烤烟和马铃薯两大产业。同时,培育种植、养殖大户,协会和新型农民;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

结束采访时,余文锋简短地阐述了自己对于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民生导向、懂得民情民意、强化党务村务公开。这些经常挂在村干部嘴上的话语,不仅值得思考,更值得践行。

上一篇:多业并举富乡亲创新管理暖民心 下一篇:村支书要乐于承担、勇于挑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