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6 02:50:31

学具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应在学生的思维形式与学科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即应用直观教学,使用学具在数学知识与思维形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低年级教学中使用学具在数学启蒙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乐学的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首先应培养学习的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寓数学知识于“玩”的游戏之中,既满足了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又学会了知识。恰当地使用学具,把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使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例如:一年级开始学习加减法时,让学生按照题意动手摆图,边摆边用语言叙述,再列式计算,既形象直观又易于记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具的使用是锻炼学生心灵手巧的最好途径。使用学具让学生通过一定程序的操作,在头脑中产生表象,逐步抽象为理性认识。使手、眼、脑协调发展。从实践得出结论、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动手操作更准确灵活。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关键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指导学生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分完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结果出现的5种分法看有什么异同。相同之处是都分成两堆。不同之处是有4组两堆不一样多,而只有一组两堆同样多。告诉学生这种分法叫“平均分”,再引导学生把刚才不一样多的4组也移成两堆同样多的。从“任意分”到“平均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使用学具可以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概念,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例如:教学“平均除法”和“包含除法”时学生较难区分二者的异同。可以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先演示“平均除法”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学生1根1根摆5份,再把剩下的5根,1根,1根摆在刚才的5份上。最后得出每份是2根。再用10根小棒摆包含除法。把10根小棒每2根摆1份,可摆5份。通过比较两种分法在过程上的不同,以及结果的不同,真正区分清两种除法的不同含义。

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数学概念的教学往往比较抽象,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逐步随着老师的提问去思考,抽象概括出结论,这样既理解准确又记忆深刻。例如:教学乘法的概念时,先让学生摆学具:一行放2个桃子,5行放多少个桃子?摆好后提问学生:“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算是“2×5”表示5个2相加。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点拨,学生就能很快抽象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兴趣

使用学具可以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及创造性。儿童的好奇心很强,利用学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于类似游戏的活动之中,就能很好地激发儿童的思考兴趣,培养他们在动手中,善于观察、肯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有一道数线段的题目。如图:■有多少条线段。起初学生只会数短的,看不出包含线段。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小棒摆,然后逐步分解分类数。一根长的有几段:两根长的有几段;三根长的、四根长的各有几段,一共有多少段。学生很快掌握了数的技巧,同时对隐含线段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学具的使用对低年级数学教学尤为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明确要求: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首先要提出要求,明确操作过程,按要求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效地解决问题。

2.重点指导学生规范的操作: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和引导,指导学生按一定程序进行操作,学生所形成的思维才能清晰有序,抽象概括才能有条有理。

3.强化语言训练与操作同步进行。学生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准确的语言描述才能使知识得到内化,变具体操作为抽象思维。因此,必须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清楚完整的叙述操作的内容,有序准确地概括规律或结论,使学生的操作、语言、思维达到和谐统一。

4.学具操作时应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具操作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从中概括出结论。因此,教师在进行学具操作时要重点帮助学生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得到高层次的理性认识,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使实践上升为理论,最终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避免为操作而操作。

总之,学具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独自讲课的主动教学模式,应把自己当成引导性的教的主体,师生、生生和谐互动,充分利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在创新中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下一篇:创新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