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管理研究

时间:2022-10-26 02:35:16

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 术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个性鲜明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特殊问题,本文从探讨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分析其成因,结合此类学生自身特点,开创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艺术类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Arts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 Universities

YANG Dong

(Arts and Design Institute, Nanjing Engineering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1167)

AbstractThe art students are college students in a group of highly distinctive, distinctive in education means that there will be a lot of the management of special problems, the pap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of art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are analyzed The causes of such student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e the institution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art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ew ideas.

Key wordsin science and engineer universities; ar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增加,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设艺术类专业,一些理工科院校为了丰富本校的学科结构,提高竞争力,也开办了艺术专业。这些理工科院校中的艺术类学生由于受所处环境限制加之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纯艺术类院校学生相比市场竞争力小,主观上及客观上的原因使得这些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些问题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对学生自身发展乃至学校、社会的发展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分析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其原因,找寻出相应的对策,对这类学生及其家庭、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1 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心理问题

理工科院校的艺术专业学生一部分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学习美术,但技艺程度有限,加之因学习美术而导致文化课无法兼优,从而考入纯艺术类院校难度较大;另一部分是文理学科成绩较差,转而选择通过艺考前的速成班转学艺术作为跨进大学门槛的“捷径”。这些不同于普通高考生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将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1 自卑心理

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大多数学生都是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但由于身处一个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院校中,艺术类学生的优势会渐渐被周围的环境所湮没。与理工类学生相比较,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绘画水平也无法做到拔尖,市场竞争力较弱,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及未来的发展充满迷茫,从而逐渐产生自卑心理。此外,由于不是纯艺术类的高校,理工科院校对艺术类学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很多人对艺术类学生的看法还停留于固有模式,认为艺术类学生随意、散漫、缺乏素质修养等,这也使得很多艺术类学生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与压力。

1.2 焦燥心理

艺术类专业由于学习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使用的学习用品往往较特殊,消耗费用昂贵,因此理工科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收费和纯艺术类院校一样,收费标准偏高。有很多家庭贫困,原本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学生及家长,因为无力承担昂贵的学习费用,以为毕业后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缓解经济压力,而当面临就业时发现由于对工作待遇期望较高且市场竞争激烈无法找到理想的岗位时,对未来焦躁不安,甚至丧失信心,从而放弃对口专业的就业或选择其他专业类型的工作。

1.3 失落心理

在校期间与文化基础较好的理工类学生相比的自卑和就业期间的屡屡受挫,都使得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和所受的教育产生了怀疑,背负强烈的失落感。对所学专业产生了逃避心理,却又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在毕业前夕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方向与目标,无法重新树立起新的目标,逃避现实,不敢面对未来。

1.4 偏执心理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远大于市场需求,同时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加之他们就业态度不端正和缺乏求职技巧,这是造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尚没有形成一个较公平、完善的就业机制,这就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很容易使情感丰富、认知感性化的艺术类学生走入一个认识的误区,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有的学生一味的将自己的就业问题归结于市场竞争的不公平,陷入认识的死角,极易产生偏执的心理。

2 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 内在因素

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对艺考有一种盲目性,一些家长认为学习艺术赚钱容易,就业前景好,所以功利心趋势家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艺术,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是因为艺术类院校对考生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很多艺术类专业又是提前单独招生,只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参加个速成班就能考上,把艺考当成了进入大学的捷径,目的只在乎一张大学文凭。而因为以上这两种原因,使得很多对艺术并不感兴趣的学生走上了艺术的道路,他们没有从事艺术创作的天赋,完全不了解自己将要学的是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适合什么领域等等,以至于无法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有所提高,也没有做好接受艰苦训练的思想准备,进入学校后,自身定位不够明确,加上学习、就业等多重压力,产生了多种心理问题。

2.2 外在因素

除了艺术专业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出现外,外在环境对他们也有很大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各类环境因素对艺术类专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社会层面来讲,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对艺术类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有很好的审美和批判能力,经受不住社会的诱惑,片面追求自我个性另类发展。从家庭层面来讲,很多家长一味追求结果,忽视了对孩子个性品质的培养,对学校有一种依赖心理,将学校当成了一个避风港,缺乏及时的了解与沟通。从学校层面来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他们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而很多学校没有注重因材施教,没有一套专门符合艺术专业学生个性特点的评价体系, 严重打击了艺术专业学生的积极性。

3 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

事实证明,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心理问题既不是个别问题也不是短时问题,不能等到问题出现时才进行解决。笔者以为,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必须充分研究其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3.1 以人为本,尊重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

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较灵活、实践性较强,不同于一般课程的讲授,这使得艺术专业学生集体意识较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风气不佳。因此,理工科院校在对待这一特殊群体时不应按照对待一般理工科学生的传统方式进行管理,而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色评价体系,全面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尊重、引导并发扬他们的个性特点,

3.2 将外部引导与内心激励相结合

艺术专业的学生敢于创新,充满激情,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帮助他们了解和发挥自身的优势。教师、管理者要用自身的行为风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化他律为自律,变强制为自制,促使学生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注意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形成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3.3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开拓教育管理新境界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缺乏较高的文化修养,社会对艺术类学生的认识大多是素质较低,无法使艺术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作为学校,应针对以上现实问题,不断丰富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开拓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如,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后就举办有关专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讲座,使学生及早地对所学专业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使他们有更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做出努力。

3.4 积极发挥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作用

除了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对学生有监督和管理的义务,教师也负有对学生的管理责任,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专业水平激发学生人格的塑造。艺术院系应重视艺术生对专业教师从专业上的敬仰而引发的人格上的崇拜,使专业教师介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中,拉近学生与管理者的距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专业教师在管理育人中的作用,发挥专业教师积极引导、言传身教的示范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保证教育管理的客观公正性。除此之外,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还要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专家。

3.5 从社会发展考虑,为学生搭建积极发展的平台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外,社会在其中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与纯艺术类学生相比,艺术功底相对薄弱,专业特色不够突出,这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从而打击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此外,越来越多的单位更偏重选择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这使得刚刚毕业就走上社会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弱势群体。对于这些艺术类学生,社会应承担起继学校教育后需履行的职责,对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予以思想上的、心态上的关心和指导。作为艺术类行业应制定出一系列行业标准,使得艺术类学生在就业中能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 对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只有从多角度出发,有效地采取措施,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独立人格,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个体价值,从而达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森,高玮玮.试论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2007(3).

[3]康宁.理工类院校艺术生教育与管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3]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2001(4).

上一篇:高校离退休干部特殊群体心理调适机制初探 下一篇:中职学生不良心理形成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