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心不在焉的媒体人

时间:2022-10-26 01:36:25

我们都是心不在焉的媒体人

“上班族”急急火火冲向办公室,坐下来,打开电脑,收邮件、打开QQ或MSN(同时与四五位网友交叉网聊不算稀奇),一边还放着音乐或下载电影……然后才切入正题,开始工作。过去泡杯茶,抽根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办公室文化被彻底刷新。一个现代人的大脑无形中被切割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兴奋点和话题。

设想一下,如果关闭互联网或太平洋光缆再出故障,我们办公的效率是降低还是提高?有好事者估算过,丢掉这种心不在焉式的工作方式,总体工作效率将提高1/3!难怪有些强势公司会屏蔽掉QQ或开心网。

我们这种状态即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谓“持续的心不在焉”,正是传媒社会学所述“三分钟热度文化”蔓延到办公室的结果。其实,岂止是工作方式和办公效率,这种心不在焉还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甚至大脑结构――如果说Google改变人脑进化方向,那么,心不在焉的工作方式将改变我们的心智。

我们将与古人在生理结构与心理状态上迥异,诞生出一个新种群。古人是心在焉、活在当下。年初故去的佛学大僧圣严法师这般解“活在当下”:并非不回忆过去,预计未来,而是专注于过程,一个过程只干好一件事情。回忆就专心回忆,展望就是展望,念经就专心念经,劳动就专心劳动,吃饭就专心吃饭,食不语。故而僧家在种麦子、插秧之中都能悟出禅意。

电影《和平战士》中,师傅开导体操运动员弟子,要重在doing即过程之中,“将脑子里的垃圾丢干净”,方能干净利落地完成动作,把冠军、荣誉、赛场观众丢掉。在小伙子吊环决赛时响起画外音,问:“你是谁?”答:“当下”;“你在哪里?”答:“当下”。他最终以高分夺冠。

古人以为只有“当下”状态才是身心完全合一的,而现代人通常的状态是心不在焉,身心分离。

就文字而言,身心合一的文字可以活千年,造就一代国学经典;互联网身心离散的文字,海量产生却只能活个“当下”――刷屏即没。

大师的开导如果用在写稿上,就是要不计得失,不想会产生什么影响、获得什么利益,就是专心做好功课写好故事。其他,则是顺带而来的结果了。写稿一想着名利,什么炒作啦报酬啦工作分啦你爱不爱我啦,就会用心不专,文章浮躁。如果边写稿边同时与四五位网友网聊,那么,稿子的水平也就是网聊的水平。

通常,读者看到一段段节目、一个个版面或一篇篇文章,而编辑记者只看到一件件干不完的活儿。尤其遇到几件活儿一起来的时候,同时开写,哪个到最后期限哪个先交活。于是,养成坏习惯,稿憋最后一刻,版忙最后一天,什么都压到最后。如此这般,出产心不在焉的作品是必然的。

当下,智能手机的盛行、互联网的浅阅读,让大家都沦为标题党。无论美文与烂文,点击量是王,失去了判别标准。深度新闻写作过时了,没人愿下这么大工夫,下了工夫也没人买账。这不妨称之为“新闻的下流化”,阅读与写作水平齐齐低落。

那么,经典美文会不会沦为“文化古迹”?我相信,好文、美文是心智的产物。《新闻学概论》中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新闻是选择的艺术。新闻岂止是选择的艺术,根本是炒作的艺术。但新闻是给世界赋予意义的艺术。一篇报道或综述,最终留给读者的,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关键词,用心所至,这已足够。可悲的是,许多文章人们读完后什么也记不住。

我们都是心不在焉一族。传媒都是心不在焉的产物。流水线流行的结果,是将手工艺推上艺术的宝座。同理,互联网盛行天下,美文是稀缺的手工艺品,仍有其存在价值。简单讲,互联网替代不了书,正如键盘替代不了书法一样。

(作者为《新周刊》总主笔)

上一篇:报道用词不当也会侵权 下一篇:新闻教育的责任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