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回族女性研究述评

时间:2022-10-26 01:27:4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回族女性研究述评

关键词:回族;女性研究;综述

摘要:回族女性研究是回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研究相比,无论从理论上、方法上,还是从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上都显得较为薄弱。近几年来,回族女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以历史为线索,回顾回族女性研究的曲折道路,在追溯中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反思其存在的不足,在反思中探索回族女性研究的新方法、新视野。

中图分类号:C95-05:C913.68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2563(2008)02-0082-06

Islamic Women's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MA Yan

(Institute of Islamic Hui Studies under the Ningx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Yinchuan 750021, Ningxia Province, China)

Keywords: Hui nationality, women's studies, review

Abstract: Women's studie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form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ies of Hui nationality. However, compared to other studies, whether in theory, methods, or over scope of research and the contents of research, this women's studies seems weak. In recent years, women's studies have made great advanc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orturous path whereby the women's studie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have traveled so as to identify successful experiences, to reflect on lessons learned and to explore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new visions.

回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今天的中国大地上汇聚了九百八十多万回族儿女(据2000年人口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回族人口为981.68万人,其中:男性500.21万人,女性481.47万人,性别比为103:98),分布于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集中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回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其文化渊源却深厚而又久远。在回族研究中,回族史(包括回族通史、回族地方史志、回族专题史、回族人物传略等)、回族古籍的搜集和整理(包括回族碑刻、谱牒、传闻、文献资料、口碑资料等)、回族教育、回族文化(包括报刊、宗教典籍、文坛、科技等)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回族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日臻成熟。回族女性研究是回族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回族女性和妇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上升到大学科体系的“妇女学”,也包括针对社会中各种回族女性问题所进行的学术理论活动。回族女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解释回族女性现象,解决回族女性问题,预测回族女性发展,推动回族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同步前进。[1]

一、回族女性研究回眸

回族女性研究作为回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伴随着女性研究的迅速崛起而产生,其研究视野和领域也不断扩大,从关注婚姻家庭、教育等范畴逐渐向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拓展。

1.综合研究

丁宏的《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一文从宏观上阐述了回族妇女研究的大文化背景,认为回族女性文化从属于回族的民族文化,反之,回族文化也寓于回族女性文化之中。回族女性文化比男性文化更具有回族传统文化的特征。[2]在其《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中又最早提出回族研究中应引进性别观点,从性别角度分析和研究中国回族社会。[3]水镜君认为回族女性研究应关注社会性别理论,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借鉴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原则,重新评价妇女在历史上的角色、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妇女成长历程的研究。[4]骆桂花以民族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为依托,总结了回族女性研究的内涵、理论基础、面临的困境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并认为现阶段的回族女性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回族女性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回族女性解放、回族女性发展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的研究;另一类是应用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回族女性现状和女性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即围绕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等、发展的主题,研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女性问题。[1]

2.回族女童教育研究

回族教育研究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回族女童教育也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回族女童教育研究是回族女性研究的发端。

20世纪80年代周卫先生对同心县韦州乡回民女小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宁夏回族女童教育问题开始了思考和研究,遂将人们的视野引入了地方回族女童教育。此后20年间关于回族女童教育的文章有三十多篇,主要涉及宁南山区和青海省等贫困地区的回族女童教育,尤以同心、固原和麻莲乡等地为多。[5][6]在对回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研究者还从宏观领域对回族女童教育的得失进行了总结和把握。他们针对回族女童教育入学机会存在区域不均衡和性别不平等,学生巩固率低、流失率高,辍学率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女教师数量少、质量差,城乡差别显著,女童教育质量和效益不高,女童教育处于不利的处境等的存在现状,分析认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贫困、宗教文化及传统观念(性别隔离、早婚习俗和舍女保男思想)的制约、家长文化水平相对低下、教育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等的不适宜)是造成这种境况的主要原因。

随着对女童教育的关注日臻成熟,其研究方法也不断地更新与突破,一些社会学领域中的新概念被引入到回族女童教育研究中。罗彦莲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回族女童教育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在对同心县韦州镇调查的基础上,与同心县其他几个乡镇的教育状况作了对比研究,提出发展回族地区的女童教育应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回族传统文化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和整理回族传统文化中尊重知识、鼓励求知的人文资源,并提高当地回族群众对性别意识与社会性别分工的再认识,以期逐渐打破固有的社会性别定位与社会性别分工,使当地两性社会,尤其是女性社会趋于健康发展。[7]马忠才以分层与流动的社会学视角建构了回族女童教育的动力模式,他认为回族女童是底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现代化和传统边际的回族女童,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她们所处的不利地位,有助于向上层社会的流动。在三种社会流动途径中(婚嫁、外出务工、大中专升学),受教育并不是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给予人以相同的回报,就业难等不利因素使回族女童只能在边缘中守望。可见,回族女童向上流动的空间是狭小的,机会是有限的,这反过来又制约了女童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要保证受教育机会平等,社会流动机制才会公正,才能大力提高回族女童的教育质量,帮助她们实现社会流动。[8]

此外,朵天玉对回族女童教育方法及特点进行了探讨;[9]王万和分析了教育与回族地区反贫困之间的关系。[10]

3.宗教与回族女性研究

伊斯兰文化作为回族文化的核心,是回族研究的大背景,也是回族女性研究的内涵与特色所在。戴建宁、高桂英、赛里迈・桂莉梅、肖芒阐明了伊斯兰教对回族妇女社会生活和意识观念的影响。[11][12][13][14]

2002年水镜君《中国清真女寺史》一书,从清真女寺这一宗教视角,阐述了中原回族女性的、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内蕴,拓展了回族女性研究的视域。由此也引发了对回族女性宗教教育及生活状况的广泛探讨。杨文炯认为女学的产生是文化挑战的必然产物,是文化自觉的创新。[15]毛巧晖以山西长治的回族女寺为个案,分析了女寺的现状,及其在回族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并认为这有利于回族女性和回族社会的发展。[16]马强认为妇女教育不同于妇女解放,而回族妇女所受的伊斯兰文化教育距离高层次的妇女文化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17]松本真澄认为“接受过非正规教育的女性,在正确理解《古兰经》的基础上,能够判断家庭、社会中的是非曲直,可以说女子的非正规教育在女性的自我实现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8]赵春肖对西宁地区的清真女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19]马燕以同心女学为个案,探讨了女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强化,认为女学是回族社会文化传承机制的调适,表现了回族妇女的文化自主能力和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0]

4.社会发展与回族女性研究

广义上来说,社会发展涉及到回族女性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对回族女性的影响深刻而巨大,主要反映在回族妇女生活方式、观念意识的变化上。

赵慧、马东平、闫国芳等都探讨了回族妇女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并且在适应的过程中引起了回族社会的变化和发展。[21][22][23][24]陈延超通过海南三亚回族的例子,分析论述了在市场经济下女性角色转变的特征、原因和影响,指出在市场经济中回族女性逐渐由家庭主妇角色向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双重角色的转变、由双重角色行为模式到双重角色思想观念的变革,以及造成这种转变的经济压力、性别生物差异、社会文化等因素并指这对社会和民族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助于民族现代化。[25]

李安辉通过对河南、山东、海南等杂散居地区回族妇女地位的社会人类学考察,从妇女权益保障意识、参与政治生活意识、享受教育权利、等方面展示了回族妇女权益保障的现状,针对妇女参与意识薄弱、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影响婚姻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等问题,提出了在消除落后观念解放思想、关注社会性别的构建等方面积极探索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的途径和措施。[26][27]刘淑媛也提出了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的继承权在实现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文章探讨了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主要应从完善继承法律制度、妇女自身和宣传健全的继承法律思想三个方面着手,保障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继承权的实现。[28]骆桂花指出: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在传统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地调适、重构,并随着文化自觉、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适应以及实现这种适应的路径和保障。[29]

另外,回族妇女的生存现状也引起普遍关注。杨旭芸、马燕坤和肖巍都通过对回族妇女家庭物质状况、教育、文化生活、健康状况及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发展意识等的调查,说明了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妇女脱贫致富问题的重要性,并对其脱贫问题进行了探讨。[30][31][32]

5.婚姻制度与回族女性研究

长期以来,对回族妇女的研究依附于对婚姻制度的研究,换句话说,人们因为关注和研究回族婚姻制度使得回族妇女的状况被反映。马平认为回族“妇女外嫁禁忌”作为“民族内婚制”的表象之一,表达了回族的民族心理素质、宗教情愫和民族文化习俗等内涵。[33]刘太玲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34]王晓燕认为表象上女子不外嫁是族外婚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它反映了回回的认同,这种回汉认同不仅局限于宗教本身的认同,还应包括伊斯兰教的文化和习俗及其建立在该文化和习俗之上的心理素质的认同。[35]

除了对婚姻制度的分析,人们还对婚姻现象中的女性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高回松认为回族女性早婚主要由于半封闭的族外通婚制度、法定婚龄强制力失败、父母“早卸担子”的想法、回族女性传统思想意识的束缚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36]杨志新对西北回族农村中的早婚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37]

另外,骆桂花从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中的择偶观、生育观、性观念等层面探讨了社会转型中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的变化,[38]又从社会学的角度的出发,探析了回族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国家话语与回族生育文化的性别观念、回族生育文化变迁等层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39]

6.文学与回族女性研究

回族女性文学研究在学科中比较边缘化。因为回族文学是非主流的,那么回族女性文学及其研究就更是非主流的。尽管如此,回族女性文学也在夹缝中不断生长,发出自己独特而又坚韧的声音。

对回族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手法的研究是回族女性文学研究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如赵慧的《当代回族女作家创作散论》[40]和《回族女作家陈玉霞小说创作简论》、[41]马梅萍的《论陈玉霞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特色》、[42]苏芸《感悟回族女作家的生命意识》[43]和《含而不露的女性视角与民族书写――回族女作家马玉梅小说解读》、[44]王峰的《纯净而深沉的生活之歌――评回族女作家于秀兰笔下的女性世界》、[45]王欣欣的《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评长篇小说〈天眼〉》、[46]马博忠《谈〈月华〉的穆斯林妇女作者》。[47]

也有对回族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马燕的《略论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审美形象》、[48]白草的《论艾芜小说〈月夜〉中的回族女子形象》[49]等。

7. 其他

回族女性研究还涉及到习俗、妇女社会地位、回族妇女传记等领域,有马平的《西北回族的性别回避与禁忌》、[50]刘鑫民的《从回族语言看回族两性文化》、[51]南文渊的《西宁市回族妇女地位考察》、[52]丁宏的《回族妇女人物传略》、[53]王晓明的《从“洪门”教主的孙女到副市长》[54]等。其中秦均平从经济收入、家庭经济管理和消费决策三个方面描述了回族两性地位,表明回族女性的经济地位已有很大的提高,家庭主导已经是两性平权型。[55]李安辉对民国时期回族女权发展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民国时期回族女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历史和时代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回族女权的发展速度又是渐进的、缓慢的。[56]李安辉的《试析回族妇女的抗日活动》阐述了1937-1945年回族妇女的抗战活动。[57]

二、回族女性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目前,对回族女性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单一的女性现象方面,对回族女性问题产生的历史与现实的背景还没有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回族女性研究缺少理论建构,或者说正在建构理论框架。而且相当一部分回族女性研究与社会宏观环境脱节,使许多问题只能停留在表面化的描述而无法做出深层次的解释,以至于很难通过回族女性的状况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对现实挑战做出应对。

面对未来,今后的回族女性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回族女性研究应关注不同地区回族,做好关于女性的民族志

科学研究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如果没有或缺少可靠的资料,那么科学研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回族妇女研究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系统全面的资料。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田野工作。每个地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所以不同地区的回族妇女发展状况都不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做妇女民族志,不仅要描写回族妇女中的精英阶层,而且要把普通回族妇女也要写入历史,纳入到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范畴中来。

2.关注不同的研究领域

以往的回族妇女研究领域比较传统,涉及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多,对回族妇女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也是近几年才逐渐涉及到。而且还有更多的领域未曾涉足或鲜有所及,诸如回族妇女的心理、状况等。

3.引入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

回族女性研究的成果虽然丰硕,但大多都局限于传统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也很陈旧。今后的回族妇女研究不仅要拓展研究内容,而且要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去重新审视回族妇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后,回族妇女的研究能够对回族妇女的发展起到指导和服务实践的作用。

4.致力于回族妇女理论的建设

回族女性研究是中国妇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西方女性研究理论领域不断地拓展视野,在批判“男性中心”的同时开始反省自己的“西方中心”;与此同时,非西方国家的女性研究在“本土化”的旗帜下对学科“重建”做着强调和努力。因此,回族女性研究应追随中国妇女研究本土化发展的步伐,尽快地建立起科学的、系统的回族女性研究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骆桂花.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女性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4,(4).

[2]丁宏.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3]丁宏.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J].回族研究,2002,(3).

[4]水镜君.在对话中探寻中国清真女寺史――兼谈回族学建设中理论、方法的探索与创新[J].回族研究,2003,(4).

[5]周卫.同心县韦州回民女子小学办学情况调查[J].宁夏教育,1987,(Z1).

[6]周卫.宁夏回族女童教育问题初探[J].宁夏教育,1991,(12).

[7]罗彦莲.同心县回族女童学校教育现状的文化与社会性别诠释[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8]马忠才.分层与流动:回族女童教育的流动机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9]朵天玉.回族女性特点及教育方法探讨[J].宁夏教育,1987,(11).

[10]王万和.摆脱贫困和愚昧的必由之路――麻莲乡回族女童教育的几点做法[J].人民教育,1997,(2).

[11]戴建宁.试论回族妇女信仰伊斯兰教的心理特征[J].回族研究,1992,(2).

[12]高桂英.伊斯兰教与宁夏回族妇女问题[J].回族研究,1995,(2).

[13]赛里迈・桂莉梅.回族妇女盖头浅谈[J].中国穆斯林,1999,(6).

[14]肖芒.伊斯兰教的“五功”与回族妇女的健康[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

[15]杨文炯.女学:经堂教育的拓展与文化传承角色的位移[J].回族研究,2002,(2).

[16]毛巧晖.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3,(1).

[17]马强.妇女教育与文化自觉――临夏中阿女校个调研[J].中国穆斯林,2003,(2).

[18]松本真澄.中国西北伊斯兰女子教育――以临夏中阿女学和韦州中阿女学为例[J].回族研究,2003,(4).

[19]赵春肖.西宁地区的清真女学[J].攀登,2005,(1).

[20]马燕.从清真女学的兴起谈回族妇女的文化自觉――以宁夏同心县城区女学为个案[J].宁夏社会科学,2007,(2).

[21]赵慧.化旧立新 发展前进――宁夏回族妇女发展新时尚[J].中国穆斯林,2000,(6).

[22]马东平.回族妇女社会劳动参与与生活民俗现状分析――以甘肃省临夏八坊回族妇女为个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4,(6).

[23]马东平.论回族妇女在社会劳动参与中的性别隔离――以甘肃省临夏八坊回族妇女为个案[J].开发研究,2003,(5).

[24]闫国芳.昌吉市回族妇女社会参与和某些生活民俗的变迁[J].西北民族研究,2003,(2).

[25]陈延超.市场经济与少数民族女性角色转变――以三亚回族妇女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3).

[26]李安辉.杂散居地区回族妇女权益保障的社会人类学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27]李安辉.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障研究――以回族为例[J].民族论坛,2007,(2).

[28]刘淑媛.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继承权问题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6,(6).

[29]骆桂花.社会变迁中的回族女性文化环境[J].青海社会科学,2006,(6).

[30]杨旭芸的.永平曲硐回族乡妇女调查[J].大理师专学报,1995,(2).

[31]马燕坤.经济变迁中的回族妇女――来自滇东北龙头山乡的调研报告[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2]肖巍.宁夏长沟村妇女状况调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33]马平.回族婚姻择偶中的“妇女外嫁禁忌”[J].西北民族研究,1998,(2).

[34]刘太玲.试析“回族女子不外嫁”习俗[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5,(5).

[35]王晓燕.论回族婚姻及“女子不嫁外”婚俗[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36]高回松.云南回族女性早婚现象浅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3).

[37]杨志新.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妇女早婚习俗调查与分析――以同心县预旺乡张家树村为个案[J].青海民族研究,2004,(1).

[38]骆桂花.社会转型与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之嬗变[J].青海社会科学,2004,(4).

[39]骆桂花.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生育文化变迁[J].青海民族研究,2006,( 4).

[40]赵慧.当代回族女作家创作散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4).

[41]赵慧.回族女作家陈玉霞小说创作简论[J].宁夏大学学报,1997,(1).

[42]马梅萍.论陈玉霞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特色[J].民族文学研究,2005,(4).

[43]苏芸.感悟回族女作家的生命意识[J].昌吉学院学报,2006,(2).

[44]苏芸.含而不露的女性视角与民族书写――回族女作家马玉梅小说解读[J].昌吉学院学报,2005,(4).

[45]王峰.纯净而深沉的生活之歌――评回族女作家于秀兰笔下的女性世界[J].朔方,1994,(10).

[46]王欣欣.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评长篇小说《天眼》[J].民族文学研究,1997,(3).

[47]马博忠.谈《月华》的穆斯林妇女作者[J].中国穆斯林,2005,(5).

[48]马燕.略论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审美形象[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4).

[49]白草.论艾芜小说〈月夜〉中的回族女子形象[J].回族研究,2005,(1).

[50]马平.西北回族的性别回避与禁忌[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2).

[51]刘鑫民.从回族语言看回族两性文化[J].修辞学习,1995,(6).

[52]南文渊.西宁市回族妇女地位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1993,(1).

[53]丁宏.回族妇女人物传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2).

[54]王晓明.从“洪门”教主的孙女到副市长[J].中国妇女(中文海外版),2002,(4).

[55]秦均平.家庭经济与回族两性地位述论――回族两性家庭地位实证研究之二[J].宁夏社会科学,2004,(6).

[56]李安辉.试析民国时期回族女权的发展特点及原因[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3).

[57]李安辉.试析回族妇女的抗日活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1).

上一篇:“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20年理论研讨... 下一篇:从实物出发:婚姻史研究的新路径与新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