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情”,让聋校数学课堂“实”起来

时间:2022-10-26 01:25:59

关注“学情”,让聋校数学课堂“实”起来

[摘 要] 本文在聋校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当前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的分析及反思,提出并阐述了聋校数学课堂中要关注聋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学习方式、学习动态,从而使聋校的数学课堂“实”起来.

[关键词] 关注;学情;聋生;有效

所谓“学情”,是指来自于学习者自身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 聋生由于听觉机能部分或完全失调,给他们整个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 他们语言能力差、感知经验缺乏、抽象思维发展缓慢,致使他们的认知起点、学习方式、思维习惯等与正常儿童有较大的差异. 然而在当前的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在没有考虑聋生“学情”和心理因素的情况下,生搬硬套地滥用普校的数学教案,盲目地模仿普通教育中的一些教学形式,结果造成了聋校数学课堂的高耗低效.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只有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那么,该如何关注聋生的“学情”,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注心理特点,营造氛围,让聋

生“学”有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由于听觉的障碍,耳聋学生比正常人经历了更多的失败、挫折,使他们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观念,产生了自卑感. 因此,根据聋生心理特点,创设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是引导聋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驱动力.

1.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爱护和培养聋生的好奇心,相信每一位聋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鼓励每一位耳聋学生都来当数学家,“创造”自己身边的倍数问题,如果大家公认他编得正确,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耳聋学生欢欣鼓舞,提出了生活中很多有关×是×的几倍的问题. 我在他们每编出一道问题后,都加以鼓励,同学们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脸. 这种幽默、轻松的氛围成为耳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原动力,耳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

2. 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

聋生由于自制能力差,在课堂上易疲劳,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聋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主动参与,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空间. 如在学习“元、角、分”时,我设计了“小小超市”的活动,让每个学生课前准备一样物品,并写好价格,然后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 在活动中,售货员要向购物者介绍各种商品的用途和价格,要回答购物者的提问;购物者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钱数,做出合理的选择. 通过这个活动,聋生不但知道了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学会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而且激发了聋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聋生的心理素质.

关注学习起点,启导诱思,让

聋生“学”有目标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时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聋生却无言以对;有时教师教得手舞足蹈,满头大汗,聋生却是一头雾水……什么原因呢?我们教学的起点离学生实在太远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聋生的学习起点,在他们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开展学习活动.?摇

1. 找准知识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可见,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寻找各学生的知识起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得到.?摇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开门见山问学生:“你们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吗?”马上有一位学生回答:“老师,我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把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加起来能被3整除.”由于学生课前已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个问题并不难. 我追问:“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大半以上的学生举起了手. “那么你们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什么是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加起来能被3整除吗?”学生们摇头说不知道,这不正是本节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吗?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们的态度,同时指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为什么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加起来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由于我抓住了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们学得非常主动,教学效果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2. 把握生活经验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聋生恰恰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有些知识的认识只能局限于表面形式的感知.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聋生的生活经验,深化教材内容,激发聋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教师问:“同学们分过东西吗?现在三(1)班的4位小朋友要去参加数学知识竞赛,老师为他们准备了20支铅笔,8块橡皮,4个文具盒,你能帮老师给他们分一分吗?”由于学生平时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分出了每位小朋友5支铅笔,2块橡皮,1个文具盒. “像这样把20支铅笔平均分给4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5支,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以上情境设计,贴近聋生的生活,符合聋生的心理需要,聋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注学习方式,以动启思,让聋

生“学”有机会

聋生由于听力的损失,较之普通学生而言,想要达成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更大的障碍. 但聋生在听觉上的缺陷又使他们利用视觉、触觉等来进行补偿.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补偿能力,采用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1.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言语上的障碍,耳聋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较弱,而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手、脑、眼、口多种感官,使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 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先让学生分别写出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一位数,再组成减法算式,算出得数. 然后取其中一个算式――34-8,通过引导,个别学生提出了:“个位4不够减,得先向十位的3借1.”我便问:“这是什么意思呢?能用你们的小棒摆一摆吗?”引导学生边摆边想:3捆和4根小棒,一共34根,现在要拿掉8根,散的4根不够怎么办?就拆开1捆,这样散的就有14根,从14根里拿走8根,还剩6根,这6根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就是24根. 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借助实物的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过程.

2. 亲历实践体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留给聋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聋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部分聋生因为文字理解能力较低,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概念难以理解. 我先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几组轴对称图形,让他们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点,接着让学生对折,尝试剪一剪这些对称图形. 通过实践,学生剪出了花瓶、葫芦、小树等对称图形. 当学生经历了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的过程后,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知道了对折线就是对称轴. 这样,在体验过程中可化枯燥为生动,大大减少了理解难度,也让学生逾越了语言交流的障碍,深受学生欢迎.

关注学习动态,巧妙引导,让聋

生“学”有创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是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聋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资源. 作为一名聋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并及时捕捉动态信息,并从聋生的实际出发,加以巧妙地引导,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如在一次数学计算课上,我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738-99,学生基本上都用传统的简便方法计算:738-99=738-100+1=639. 这时有位学生这样算:100+638-99=639.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也算简便方法吗?我仔细观察他的算式,发现了其算法中可贵的“闪光点”,于是追问:“你为什么要把738分成100+638呢?”它回答:“100-99=1,1+638=639,就不用考虑是否加1还是减1了. ”多好的回答呀,我为他的精彩而鼓掌,同时指出了他计算过程中的不妥之处,并重新进行了板书:738-99=638+(100-99)=639或738-99=100-99+638=639,最后推广到只要是减去接近整百、整千的数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所以我们必须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及时进行调控. 课堂预设要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而变,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

总之,聋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情”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只有立足聋生实际,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方向更正确、方法更灵活、效果更理想,才会使聋校的数学课堂真正“实”起来.

上一篇:重视数学“过程”教学 下一篇: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创意设计的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