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言文专题五 虚实相生,妙境以成

时间:2022-10-26 01:25:09

新文言文专题五 虚实相生,妙境以成

“《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引用宗白华先生《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的这段文字,是想让读者体会中国艺术的美学法则“虚实相生”所形成的一种空灵动荡的空间感和意境,体会其中“小中见大,虚中有实”(沈复《浮生六计》)的独特民族美感,体会其中的独有的生命自由感。宗白华先生在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后,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创造了这种“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的民族独有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实结合现象。

理论认识

虚实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而艺术理论中的虚实结合说,则是源于古典哲学中的有无相生论。《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虚可以存实,无可以生有”思想,庄子的“虚室生白”“唯道集虚”思想,都说明“无”与“有”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这个道理运用到艺术审美之中,便有了强调空间之美、无之美的理论。中国人在艺术上是聪明的,不愿意使尽浑身解数向人们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什么,而把艺术感觉、艺术想象的空间留给人们,让人们自己去品味、揣摩、思寻、追索那些不可言传的“大音”“大象”――美的极致,从而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又说“隐者,不可明见也”。隐藏于“虚白”中之情是含蓄的;隐含的、看不见的、在“虚白”处流动荡漾的情感,才是诗词表达的重点。诗词作品在以具体的形象表达含蓄的情感时,常留有“虚白”,即含有未直接说出来的多种情意。正如刘禹锡所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司空图称此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是上述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是实景外的虚景,是虚实结合的产物,中国诗词的意境说由此而出。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

阅读链接

【古人论“虚实”】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之工拙,句之软健,在笔力气势,不在用字虚实也。用虚字者,能 A ,使虚字如实字,则 B ,句自老成。用实字者,能 C ,使实字如虚字,则 D ,句自峭拔。是在平日体贴之功,临文运用之妙耳。用 笔 果 超 妙 运 气 果 雄 浑 则 勿 论 用 虚 用 实 皆 可 成 妙 句 也 何 必 定 忌 虚 字 耶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

(1)下列词语应分别填入原文哪些地方?

化实如虚:_____ 庄重精当:_____运虚为实:_____生动空灵:

(2)请给文中画横线文字加上标点。

(3)作者认为用字“虚实”的关键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贯休曰:“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太白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B.写景述事,宜实而不泥乎实。有实用而害于诗者,有虚用而无害于诗者。此诗之权衡也。(谢榛《四溟诗话》)

为什么说贯休诗句“无趣”,而太白诗句“有味”?请结合语段B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涵形式

在古诗文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古诗文中的“虚”是指情感、氛围、格调等主观因素。具体说来,诗文中的“虚”包括: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就是以繁华的梦境来反衬现实处境的悲哀。

(2)已消失的境象。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将来的境象。这类虚境现在还没有发生,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最典型的就是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中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作者虚写别后生活,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4)想象中对方的境象。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古诗文中的 “实” 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观因素: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艺术作品常常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使艺术作品波澜起伏,意味无穷。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以虚写(衬)实、以实写(衬)虚、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等。

(1)以虚写实。虚笔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诗歌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是虚法的魅力之所在。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元・乔吉《[双调]水仙子寻梅》)即以实景之冷写心境之愁伤。

(2)以实写虚。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再如同样是“愁”,在贺铸笔下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李清照的词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繁重至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长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愁之深是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更富感染力。

(3)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如:“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谓实写东吴,虚写晋军。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虚实相生,蕴含幽隐、深远之情,与具体、显露之景相连,它是有限与无限、确定与虚无在诗中的高度统一,它使诗词充满空灵,寄旨深远;它于想象、时空和内涵上拓展了无限空间,呈现立体多维状,从而使诗词具有多样的审美意象,实现了诗人与读者审美的互动;使读者的审美精神遨游于“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感受着天地间一阴一阳、一虚一实流动着的生命节奏;使艺术意境成为生命运动的一片无尽律动。

阅读链接

【诗词中的“虚实”赏析】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前六句三度对比,请具体分析是哪三组,并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怎样理解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发现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谢榛《四溟诗话》)

5.请分析为什么“司空为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依次为D、A、B、C(2)用笔果超妙,运气果雄浑,则勿论用虚用实,皆可成妙句也,何必定忌虚字耶?(3)平日体会,临文运用。

2.贯休诗句“泥乎实”而“害于诗”,无诗味;太白诗句运用夸张等手法,“有虚用而无害于诗者”,引发读者想象,故“有味”。

3.(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4. (1)①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对比;②“又东风”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③“雕阑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对比。“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

(2) “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但词人却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如春水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使无形的愁变为有形可感的具象;并使一己之愁化为人类的悲情。

5. 司空曙不自觉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将“黄叶树、白头人”的镜头组接,产生了两个画面(实)之外的第三个意义(虚),想象自然,“意在笔先”,“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含蓄无穷。

上一篇:[语言表达]高考语言表达新动向之点评文写作 下一篇:事业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