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需要用心细读的书《阿勒泰的角落》

时间:2022-10-26 12:56:22

一本需要用心细读的书《阿勒泰的角落》

第一次知道李娟的名字,是在阿勒泰地区闹雪灾时《文汇报》的“会”刊发了她的一篇散文,编者在篇末附记中申明这是一篇雪灾以前收到的稿件,又特别表达了对作者雪灾中境遇的关注。因为很少见到当今报刊编者对普通作者的真挚关怀,就顺带把那篇散文读了一遍。(说“顺带”,是因为近来虽是散文大热,我其实很少阅读时新散文,总以为太多扭捏作态的无病,或者是故作高深的平庸说教,不如读些更实在的作品好。)那篇文章的题目已经记不清了,仿佛是写北疆阿勒泰地区牧人的生活风情,文字一无雕琢,自然朴素,透出一种淡淡的暖意,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后来听说上海作协、《文汇报》等单位为李娟召开过研讨会,没看详细报道,不知她与上海有何渊源关系,还想或是上海知青的后代也未可知,现在商业造势的活动多如牛毛,那本书的名字也没记住,好在当前有意思的书不少,就没有再特意找李娟的书来读。

前几天,在北京图书大厦,无意中见到这本《阿勒泰的角落》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没有放在那些热点、畅销柜台),绿色的腰封,用大字写着陈村的一句话,“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的”,又申明李娟是“北疆的普通牧民女子”,一下勾起此前已渐模糊的阅读印象,就动了购买的心。但因同时买的还有心仪已久的叶秀山和聂华苓诸先生的作品,回家后按习惯一本本翻翻书的扉页、后记和目录,再选择性地读一两段文字,好最终确定阅读的顺序。《阿勒泰的角落》并不是第一个被翻看的,但一看就不能罢手,索性用了一天多的时间,一口气把这本23万字的小书读完了,又选择一些篇章再次阅读,一边读,一边感到莫名的喜悦和温暖。真是好久没有读到过这样真切、这样朴实、这样自然天成的文字了。

闲话少说,还是先当文抄公吧:

“我脱了鞋子过河,河水冰冷,踩上河心最大最平的那块石头后,脱下外套使劲搓脚。然后――通常这时都会如此――裹着外套躺下小睡一觉。石头长时间在阳光的照射下已经滚烫了,那烫气把整个身体都烫开了似的,舒服得一动也不想动。但毕竟这是泡在雪水里的石头,不一会儿,身下的烫气就退下去,凉气幽幽升了上来,全身宁静,同时清醒感渐渐涣散……

当时间过去,河西南岸的树荫慢慢斜扫过来,阴住了身子,就会打着寒战惊醒。这才下水回河岸穿鞋子回家。”

你看如果不是有多次的亲身经历,不是由衷地热爱这种平实自然的生活,能体验出这种“烫开了似的”感觉吗,能会有“凉气幽幽升了上来”,被树阴“阴住”身子后“打着寒战惊醒”的感受吗?

下面这段描写北疆荒野阳光的文字,也同样令人震撼:

“在河边一个人待着,时间长了,就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 ‘白花花的日头’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在你经验中现实感觉之外的炽热。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是,那阳光却在这清凉的整个世界之上,无动于衷地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它会让人突然间就不能认识自己了,不能承受自己了。”

这里所描写的炽热阳光与冰冷河水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是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雪山脚下荒漠居民特有的感觉。我有机会去过阿勒泰地区,多少能体会夏日下河水的冰冷,但终究没有机会在烈日下的荒漠或戈壁中独行久驻,缺少对“白花花的日光”的实际感受,然而我相信李娟的叙述,我羡慕她丰富而细腻的情绪体验。

当然,作为一名长于细心观察而又善于思考回味的作者,李娟在阅读大自然、阅读生活时,也有不少颇为深刻的收获,当在她来到河边,感受到人与人的疏离,又觉得河流也正流向消失之处时,她写道:

“而我是一个最大的消失处,整个世界在我这里消失,无论我看见了什么,它们都永不复再现了。也就是说,我再也说不出来了,我所能说出来的,绝不是我想说的那些。当我说给别人时,那人从我口里得到的又被加以他自己的想法,成为更加遥远的事物。于是,所谓‘真实’,就在人间拥挤的话语中一点点远去……我说出的每一句话,到头来都封住了我的本意。

真吃力,不说了。

就这样,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里,身体自由了,想法也就自由了。自由一旦漫开,就无边无际,收不回来了,常常是想到了最后,已经分不清快乐和悲伤。只是自由。只是自由。我想,总有一天我会死去的,到那时,我会在瞬间失去一切,只但愿到了那时,当一切在瞬间瓦解、烟消云散后,剩下的便全是这种自由了……只是到了那时,我凭借这种自由而进入的地方,是不是仍是此时河边的时光呢?”

作者显然是个受到现代思想洗礼的女子,在这一大段独白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她对现实生活无比热爱,而且可以看出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着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思考着人类沟通的需求与障碍,思考着人类与自然存在的本质等大问题,思考着这些我们每个人都很难说清的问题。可贵的是,她在用自己的语言来思考,不用种种“现代”或“后现代”佶屈聱牙的术语,而她的表述又是何等自如,何等亲切啊!

《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值得用心细读的好书。这不仅因为文章的题目出人意外,如“看着我拉面的男人”、“有林林的日子”、“外婆的早饭”、“深处的那些地方”等等,都会吸引你去读;也不仅因为它描述了我们不熟悉的北疆普通汉人与哈萨克、维吾尔人生活与交往的故事,反映了这些纯朴人们自然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他们艰苦卓绝生活条件下(零下30多度的冬天,会刮上一层土的饭菜,没有电没有新闻的日子……)乐天知命的精神世界。 而是因为这本书中的每篇文章,都会促使你反思自己当下的思想与生活,促使你下决心重新直面自然,回归本性,珍惜生命的价值。

其实,无论是观照世态人心,还是领略自然之美,都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需要有各种环境中都安之若素的平和态度,有超乎功利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对我们这些整日里熙来攘往的当代城市人来说,又几乎是不可求的。十多年前,我受邀去内蒙一个小地方讲课,晚餐过后,离开住所,想去看看小城风貌,宽宽的大路,低矮的房舍,三两盏灯光,除了我们走路的脚步声,万籁俱寂,一切都沉浸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清楚。有人提议回去吧,我正要往回走,不知是谁大叫一声“多么漂亮的夜空”,抬头一看,湛蓝色的天穹上,有无数闪闪发光的星星,像或大或小或黄或白的钻石一样,缀在蓝得发黑的天鹅绒上,每一颗都在闪耀,都那么晶莹剔透,那么富丽堂皇,横亘其间的银河,更像是一条星的瀑布流淌下来,深邃而遥远。我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这么亮的星星,只是星星在闪亮,天还是蓝黑蓝黑的,古人说“星光璀璨”,“星汉灿烂”,或许就是这番景象吧?此后,虽然又去过内蒙草原,去过西部山村,去过戈壁滩边的小镇……但是,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么灿烂的星空了,因为我总是来去匆匆,安静不下来,于是与天然美景失之交臂。

那么,我们不该更加珍惜李娟的文字吗?不该更加感谢她带给我们的天籁之声吗?

附带说一下,从书中的记叙看,李娟的父母可能都曾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以后妈妈带着李娟姐妹到阿勒泰农牧区经商为生,说她是“牧民女子”,似乎不确。她居住的富蕴县,地处北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北部,在中蒙俄界山阿尔泰山的西侧。

上一篇:来讲自己的教学故事吧 下一篇:“疤痕”也是一种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