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孩子的“问题行为”

时间:2022-10-26 12:42:12

注意孩子的“问题行为”

什么是孩子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或品德上的缺点及不足。“问题行为”往往给学校、社会、家庭带来许多麻烦,它也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这个问题已引起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当然,家长们对此也很关注。

心理学家把孩子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第一是心理性问题行为,即情绪和性格表现特殊,如狂妄自大、骄傲白满、娇气十足、暴躁、孤僻、冷淡、自卑、缺乏自信、怠惰、说谎、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暗示等等。第二是道德问题行为,如不守纪律、好闹、起哄、打斗、恶作剧、欺侮小朋友、顶撞家长及老师、吵嘴、骂人、读书时旷课、考试打小抄,也有的表现为偷窃、攻击行为等等。这两种问题行为可以交错出现,由心理性问题行为导致品德上的问题行为,或由品德上的问题行为产生心理性问题行为。医学家和心理学家还指出,分析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极为重要,这对防止和纠正问题行为很有意义。

孩子有狂妄自大、性格暴躁的问题行为,大都是因为家庭中的父母、祖母、外祖母或托儿所的阿姨、老师等,对孩子长期过分宠爱、器重,过多赞扬、夸奖造成的。幼小的孩子缺乏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易于产生优越感,进而产生问题行为。

孩子有自卑感、缺乏信心和有消极情绪的问题行为,大都是因为在家庭、托儿所或小朋友中常处于被轻视的地位,经常受到挫折、打击、挖苦、斥责、非难而造成的,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孩子有粗暴、打架、骂人、攻击的行为等问题行为,主要是早期受到家庭熏染所致,父母不和,吵架、打斗、对骂、被孩子学去,有时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则可爆发报复行为;有时家长纵容孩子,甚至教唆孩子“横”点,免得受欺,这也促使孩子产生粗暴的问题行为。

孩子有冷淡、孤僻、躲避、少言等问题行为,多是由于长期缺乏集体生活造成的。父母不让孩子与外界小朋友接触,怕“学坏”,送到托儿所和幼儿园也是千叮咛万嘱咐,十分不放心,有时,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受歧视、受孤立、遭到打击等,也会使其冷淡、脱群。

孩子有说谎、不诚实等问题行为,也与家庭教育有关。有的父母亲教孩子说谎,孩子拾到一分钱,不是鼓励孩子交出去,而让他收起来,留着买糖块,事情虽小,但在孩子心灵上会留下污点。另外,随便殴打孩子也会促使他说谎,例如孩子本来弄坏了一块玻璃,说了真话就要挨打,下次有了类似情况就再也不说实话了。

孩子有过份淘气、过分顽皮、捣蛋的问题行为,可能与家庭“大撒手”放任不管有关。有的孩子父母早丧,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有的是大人娇惯,促使孩子产生“满不在乎”的心理,无拘无束,犹如一棵没人修剪的小树,浑身是“杈儿”。

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首先要有正确认识。每个家长都应当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细致分析、观察,看一看有无问题行为。进一步认识孩子的问题行为是以哪一方面为主要表现,并分析产生这种问题行为的原因。其次是重视问题行为,不要以为自己孩子有点问题行为表现没有啥,甚至认为那是孩子天真烂漫的表现。必须清楚,有了问题行为,孩子大一点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不良品质,步入青年时期可能走向犯罪之路。有人分析许多犯罪青少年的犯罪过程,开始大都有问题行为,由于没引起重视,酿成罪过。再次,应该认识到问题行为毕竟不同于不良品质,不良品质见于较大的孩子,表现为经常违主义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行为,甚至触犯法律和危害社会治安。这些具有不良品质的较大儿童已形成了比较顽固的错误思想和道德认识。有问题行为的孩子只要加强教育,就不会进而产生不良品质。但如放弃正确的教育,听之任之,则会加快不良品质的出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指出,纠正问题行为,必须有耐心、有信心,要讲究方法,要循循善诱,不能打骂,不能讽刺挖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努力是可以纠正的。

(作者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运动路75号)

上一篇:创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区域游戏环境 下一篇:孩子成长中的五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