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乡土文化之力建特色园本课程

时间:2022-10-26 12:30:21

借乡土文化之力建特色园本课程

摘要:乡土文化,是一个地方反映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表现特定受众文化心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不仅是对本土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一种传承,也是培养幼儿乡土情感、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构建特色园本课程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本文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幼儿爱家乡的意识,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从收集资料,了解乡土文化组成,构建乡土课程;开展活动,理解乡土文化内涵,完善乡土课程;走出校园,加强乡土文化实践,深化乡土课程这三方面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对园本课程建设进行探索。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园本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9-02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发特色教育资源,构建园本课程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趋向。乡土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为幼儿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乡土文化只有得到重视并加以开发才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而言,通过开发乡土课程,不但可以让孩子发现家乡的美丽,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之情,而且能使幼儿从小萌发学好本领,长大建设家乡做贡献愿望。对幼儿园来说,乡土课程的开发利用既弥补目前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更是园本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有利于园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是园本化科研活动的一种成功举措。

一、收集资料,了解乡土文化组成,构建乡土课程

乡土文化资源主要指幼儿所在家乡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乡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意义。

茂名,坐落在祖国的南海边缘,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海滨城市,素有“南国油城”之称,有着许多独特的粤西乡土文化,涵盖了风土人情、文物古色、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等。近年随着茂名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生动的教育资源备受关注与重视。

1.罗列乡土文化的知识结构。了解乡土文化的元素、组成,是构建乡土课程、进行园本研究的前提。而乡土文化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跨度大。所以,教师应该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突出幼儿的个性发展”的原则,对乡土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归纳。例如,我园在课题研究《挖掘乡土资源?摇开启幼儿心智》中,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家乡茂名的乡土文化按颜色归纳为“红、黄、蓝、绿、黑”五类:

2.创设乡土化的园室环境。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隐形的学习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因此,开发乡土文化、构建乡土课程,创设乡土化的园室环境是首要任务。

布置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极大地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来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设计与规划,一方面能体现出乡土课程的特色,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发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突现园本课程研究的丰富教育内涵。例如,我园在小班开展“绿树文化”主题活动时,在教室、活动室粘贴了荔枝树、龙眼树、香蕉树等植物的各种图片,在走廊吊上手工制作的水果装饰品,并结合综合活动《家乡的荔枝》让幼儿在直观的环境中感受认识荔枝,了解荔枝的生长过程,感受种植荔枝给家乡农民带来富裕生活的喜悦,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选择家乡特产作为游戏玩具。玩具是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准备游戏材料时,除了考虑其安全性、实用性外,还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而家乡特产的玩具就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例如,结合我市的乡土文化中的“特色工艺”,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木偶、贝壳、石头、竹条、藤条、荔枝核、龙眼核、稻草等作为游戏玩具。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有效地了解家乡的特产、乡土文化,而且让乡土特色教育更具渗透性和灵活性。这种恰当选择并有机渗透乡土资源的做法,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活动,理解乡土文化内涵,完善乡土课程

常规教育活动和主题活动,是幼儿教育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形式,更是乡土课程开展的主要途径。

1.将乡土文化渗透到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在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开展乡土课程,是一种随机的、潜移默化的、在真实现场展开的活动形式,通过挖掘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在其中体验发现、探究乡土文化,感知乡土文化的学习快乐。

在时间上,确保乡土课程的开展。乡土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我们紧扣《纲要》的目标,将乡土课程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例如,在幼儿晨运时,播放富有家乡特色的民间音乐和朗朗上口的童谣;在幼儿就餐时间,每天有计划地搭配各种家乡的水果;在午睡前,给幼儿讲述家乡故事、趣闻轶事。这样将乡土课程灵活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

在习惯上,贯穿乡土课程的内容。养成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幼儿的习惯培养上,贯穿乡土课程的内容。例如,我园在小班级科学活动“水果我知多点”中,把家乡的荔枝、龙眼、李子、香蕉等水果作为活动材料,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气味、口感等多方面去认识和辨别水果,也间接培养了幼儿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良好学习习惯。

2.开展乡土文化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指在一个时间段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的活动。相对于常规教育活动,在幼儿教学中主题活动具有更贴近日常生活、更具系统性、更具灵活性的优势。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主张综合主题教育的教学法,即把儿童应该学到的方面完整地、有系统地教给幼儿。综合主题教育正是体现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整体性这一特点。教师可本着“去粗取精、灵活妙用”的原则,根据“本土文化”的主题线索,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将特定乡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从而构成乡土文化课程的主题活动。

形式上,创新乡土课程的开展渠道。我们依据幼儿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尝试开展以主题活动为形式的乡土课程,以春游、秋游、游园活动、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丰富完善主题,在我园的庆“六一”系列活动中,我们还以“识家乡话成长”为主题,开展了一场隆重的文艺演出,幼儿在说说、演演、唱唱中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内容上,丰富乡土课程的教学内涵。乡土课程具有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效果显著等优势,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能学会关注家乡的人、家乡的事,萌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例如,我园在开展“年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年例的故事”“年例的饮食”“年例的仪式”“年例的礼仪”等内容,通过多渠道让幼儿认识家乡独特的民间节日――年例,让幼儿了解年例的由来、主要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等,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走出校园,加强乡土文化实践,深化乡土课程

乡土文化的浸润需要让孩子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亲身去体会家乡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活动,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乡村、走进大自然,让幼儿真实地感受乡土文化的内涵。

1.实地观察。乡土课程应立足实际,开发适用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可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观察,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乡土活动中亲身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家乡文化的历史渊源,使幼儿从小感受到家乡建设的艰辛,在乡土文化的氛围中形成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增强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帮助孩子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例如,冼太夫人作为家乡著名的历史人物,却远离幼儿的生活年代,而且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指导幼儿正确、科学认识这位巾帼英雄?我园在经得家长同意与配合的前提下,组织大班级的幼儿前往高州市区的冼太夫人庙进行参观。活动中让幼儿实地瞻仰冼太夫人的雕像,加深对冼太夫人的认识,并向解说员学习儿歌《冼太夫人》,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对冼太夫人的敬仰之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让幼儿在“参观了解――亲身体验――分享表达”的实践中深入了解乡土文化,促进乡土课程的开展。

2.动手操作。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事物的认识需要以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孩子创设走出幼儿园的机会,在乡土文化的具体文化氛围中,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去了解、感悟乡土文化。

例如,我园与附近的果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定期组织幼儿前往果场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开春时,组织幼儿前往观摩种植树苗,帮忙培土;初夏时,指导幼儿配合果农剪枝、捉虫、除草;收获时,带领幼儿帮忙摘果。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了解水果的生长过程,体会种植水果的艰辛与快乐。

乡土是一种永恒的情怀,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教育宝库,在幼儿园开展乡土课程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幼儿的情感发展的规律。我园“以构建园本课程为目标,以乡土文化为内容,以行为习惯为手段,以多彩活动为载体”,用乡土文化引导幼儿的成长,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健君.幼儿园乡土文化双语活动课程[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师云凤.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4]葛晓英.让本土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上一篇:魅力数学 第3期 下一篇:必须强化中职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