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精备,资源共享”备课模式研究

时间:2022-02-25 01:39:10

“独立精备,资源共享”备课模式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提出“独立精备,资源共享”备课模式研究,对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流程及管理进行策略探讨,通过理论提升、完善制度、组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等,有效、深入地开展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集体备课模式;研究;成效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05-02

一、课题概述

1.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但由于我校教师担任的学科较多,工作量大,缺乏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教材、教法,因而备课这个很重要的环节常被忽略。在检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备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抄教案,课堂教学随意性大。长此以往,课堂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

2.课题的界定与表述。本课题属于一种集体备课方式研究。它的价值取向在于追求教师教学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独立精备:即备课教师在集体研修,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执笔写出详细的教学预设过程,形成一份凝聚着集体智慧的教学设计。

资源共享:即其他代课教师人手一份精备的教案,共享集体备课之成果。

本课题是以新课程实施为导向,具体备课流程为“集体说课――独立精备――个性修改――教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研究目标。①构建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从而探索出通过集体备课,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积累集体备课教学经验,提升教师备课能力,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研究内容。①“独立精备,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模式有效性的研究。②研究和完善“独立精备,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流程。③集体备课制度的规范化建设。④形成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

3.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教师备课现状的调查,分析教师备课存在问题,以了解备课改革的必要性,确立研究计划,把握研究方向。②行动研究法:开展集体备课实践研究,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模式,形成良性的集体备课具体流程。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本阶段为课题前期准备,主要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确定实验教师及备课组负责人,调查分析教师备课的现状,收集有关集体备课的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对方案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本阶段为期一年,主要进行实验操作,信息反馈,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等工作。立足课题,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反思交流等形式,探寻合理、科学的集体备课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

3.发展深化阶段。本阶段为发展深化阶段,主要对实验阶段的所有情况进行认真反思、总结,不断完善集体备课的具体模式和相关制度,使课题实验走向成熟化。

4.总结阶段。本阶段为全面总结阶段。主要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对课题进行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整理教学反思、教学论文集,形成课题总结报告。

四、课题的探索

1.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通过座谈与问卷调查,对备课现状进行调研,确定了课题研究总体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2.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为了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组织教师搜集和学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上有关集体备课的资料,使教师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与好处,从内心接受并认同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3.专业引领,强化课题研究。为了加强教师专业成长的力度,学校安排教学骨干、教学能手作课题示范课,观摩课,以达到导向、引领作用。

4.建立相关制度,构建规范、成熟的制度化备课。在课题研究初级阶段,我们通过多次研究、讨论,制定了《课题组成员研究职责》《集体备课制度》《说课制度》《教学反思交流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

5.落实责任,加强过程管理。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成立了备课组,确定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组长,明确了各实验教师的分工。

6.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了激励实验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学校先后开展了优秀教案展评、反思交流、课堂教学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五、主要成果

1.增强了教师对集体备课价值的认可,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质量。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进一步体会到:①通过集体备课,大家充分交流、沟通,既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又有利于教师站在高起点上发展。②通过集体备课,大家可以从多角度分析,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既有利于群策群力寻求有效教学策略,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通过集体备课,促进了学校的教研氛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构建了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①集体说课:各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由备课组长组织进行集体研讨,探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通过研讨,取长补短,最终达成一致,确定出最优教学思路。②独立精备:主备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结果,认真写出详细的预设过程,形成一份凝聚着一份集体智慧的教学设计。③个性修改:其他教师在拿到复印好的精备教案后,结合自己面对的学情,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集体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个性特色的特色教案,并将其应用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④教后反思:教学结束后,执教者要根据教学实际,总结得失,认真撰写教后札记,并与同级教师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

3.形成了集体备课有效管理机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逐步完善了《课题组成员研究职责》《集体备课制度》《说课制度》《教学反思交流制度》《集体备课激励制度》等相关制度,使“独立精备,资源共享”备课模式管理不断规范化。

4.教师与学生得到了发展与提升。①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集体备课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鉴于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我们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课堂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为此,我们深入课堂,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学习主动、积极,学习能力有了质的提升。②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平台,使教师在互助合作中,克服了“单兵作战”的思维方式,达到了资源共享,增强了教师的教改意识与创新意识,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打破了教师在业务上自我封闭的状态,激活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5.形成了《集体备课反思集》《优秀论文集》。

六、困惑与思考

1.如何引领教师将理论引入转化为教学实践具体分析。教师的专业成长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考着以后该如何加大专家引领和骨干示范的力度,对教师进行技术层面的指导,以促进教师恰当地运用理论,并融合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分析中。

2.如何引领教师进行网络化集体备课。网络的出现,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也必然波及教师的备课方式。那么,在网络化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朝网络化集体备课的目标迈进?

上一篇:批评教育不应完全退出小学校园 下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