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户籍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时间:2022-10-26 11:58:31

市政户籍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政〔〕107号),结合我州实际,制定《州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紧紧围绕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建设。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的原则。户籍制度改革要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州内农牧民、外来人口、大学生等人群的转户意愿,不搞一刀切,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二)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户籍制度改革要适应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形势,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科学推进,充分考虑政府承受力和城镇资源承载力,循序渐进。

(三)坚持统筹发展,改革创新的原则。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人口管理手段,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建立全州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全州范围内取消城乡分割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二元户口性质,建立全州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分为城镇居民户口和农村居民户口。

(二)鼓励农牧民向城镇流动。对州内现有户籍农牧业人口,按自愿原则,在居住市、县、行委申办城镇居民户口。

(三)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在州内务工(农)、经商定居生活的外来人口,凡符合在城市(镇)“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两个基本条件的暂住人口,准许本人及其配偶和未婚子女在居住地申请办理城镇居民户口。

(四)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妥善安置长期在务农的本省籍外来人口。在州内定居务农的本省籍外来人口,符合“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两个基本条件的,准许本人及其配偶和未婚子女在居住地申请办理城镇居民户口。对仍保留原籍户口的,准许本人及其配偶和未婚子女在居住地申请办理“蓝印户口”。

(五)完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体制,保障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实施居住证制度。在居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务工(农)经商暂住人口,持有效身份证件、居住证明免费申领居住证。持有居住证的暂住人口在居住地享有相应的权益、承担相应的义务。

(六)积极吸纳人才,进一步放宽科技人才落户政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高级技术工人,大学毕业生(省内生源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或在其他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员,允许本人在合法固定住所、单位集体户、直系亲属或人才交流中心集体户口落户。

(七)放宽投资兴业落户政策。个体私营业主在我州当年纳税5千元或3年累计纳税1万元以上,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凭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证明,准许本人及其配偶和未婚子女办理城镇居民户口。

四、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

(一)农、牧民转为城镇居民的人员,享有下列权益:

1、稳定农村土地和牧区草场承包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后,农牧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其原有土地、林地和草场承包经营权保持不变,土地、林地和草场承包经营权并可依法进行流转。

2、明确和规范宅基地处置机制。户籍制度改革后,农牧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其宅基地、住房的使用权和受益权不变。

3、保持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保持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政策和法律责任的连续性。农牧民转为城镇居民后,五年内继续适用国家奖励政策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农村、牧区居民的生育奖励政策及免费享受国家规定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过渡期满后,执行城镇计划生育各项政策。

4、保持农村、牧区集体福利待遇的连续性。农牧民整建制转为城镇居民的,除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外,原集体的福利待遇继续保留。

5、完善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村、牧区农牧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有关保障,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城镇居民有关政策逐步推行。

6、建立健全教育保障机制。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转户农牧民的子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读,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同等接受教育的待遇和权利。外省籍落户人员子女在参加高考的,按有关政策执行。

7、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机制。转户农牧民在已享受现有农牧区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基础上,转户后符合城镇住房保障条件的,可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转户农牧民家庭进入城镇购置商品房。

8、建立健全就业保障制度。转户农牧民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就业扶助政策;同时以提升综合素质和转移就业为目标,对劳动年龄段人口进行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转户农牧民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

9、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保障制度。转户农牧民中符合当地城镇救助政策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就近纳入城镇救助范围;原农村牧区五保对象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日常生活确有困难,需要集中供养的五保户进入当地福利机构进行集中供养。

10、建立健全优抚保障制度。转户农牧民子女应征入伍的,服役期间和期满后享受与城镇入伍兵同等待遇,其烈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执行城镇烈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的定期抚恤金标准,并享受相应的优抚优待政策。

(二)对于办理“蓝印户口”的暂住人员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1、子女接受高中教育;

2、参加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

3、依法承租城镇公共租赁住房;

4、依法参加社区组织和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5、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6、政府提供的其他服务。

(三)办理居住证的暂住人口,在居住地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1、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

2、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

3、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4、政府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5、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五、户籍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据《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工作要求,成立全州户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州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各市、县人民政府、各行委是户籍制度改革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本地区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报州户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尽快组织实施。

(二)明确部门责任。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措施的协调平衡;公安部门负责落实户籍管理各项政策规定,做好具体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筹措资金,为顺利推进改革提供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对外来务工(农)经商人员是否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认定并根据城市(镇)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农牧、林业、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制定土地、草场、林地、林木的承包经营和农村宅基地、农房处置的相关政策,引导依法流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是否具有“稳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的认定并落实就业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相关政策,促进新落户人员就业,及时参保;民政部门负责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等有关政策;教育部门负责安排好城市(镇)新落户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卫生部门负责加强城市(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为城市(镇)新落户人员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建立完善生育政策界定程序,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抓紧制定细化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三)突出工作重点。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政策解释、打消群众顾虑。在具体操作流程中要为户籍制度改革“开绿灯”,防止部门之间、环节之间出现脱节,影响群众办理热情。要重点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及时研究解决办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防止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四)深入宣传、广泛发动。户籍制度改革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部门及各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的相关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不定任务指标,不搞强迫命令。

(五)关注舆情,确保稳定。户籍制度改革时间紧、任务重,牵扯面广,政策性强。相关地区、部门要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改革动态,把握舆论导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户籍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六)强化督导检查。加强工作指导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切实保障在城市(镇)落户人员的合法权利,确保在城市(镇)落户的人员与当地原有城市(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各级政府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上一篇:手术病人心理护理探讨 下一篇:护理管理上的防范护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