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26 11:17:52

大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事关广大退耕农户的生计、致富和发展,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举措;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是实现“国家要生态、农民要效益”的“双赢”目标和“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要求,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及长远发展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剖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提高农村经济及农户增收的思路和策略。并阐述了大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对存在问题和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问题;对策

1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取得的成效

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平行岭谷西部中段,境内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呈“三山两槽”“川”字型排列,属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积温5496℃,年日照1146小时,年均降雨量1256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无霜期277天。大竹县是全省25个后续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自2009年启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以来,从规划、设计、实施、验收、资金等方面享受国家对该项目的优惠政策,在全县40个乡镇共完成后续产业12万亩,基本实现绿化、生态、产业“三赢”目标。

1.1 生态效益明显

增加了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人居环境得到美化,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水质,净化空气。

1.2 经济效益初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二郎乡、双拱乡、蒲包乡成片发展优质香椿4.5万余亩,椿芽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2013年全县鲜活椿芽4000余吨,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社会效益凸显

实现了“三个转变”:由过去以生态建设为主向巩固成果和关注民生转变,由过去林业部门单一责任主体向多个部门及社会各界协作推进转变,由过去单纯钱粮补助向全面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转变。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2.1建设标准偏低

受市场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后续产业建设补助标准偏低,农民积极性不高,施工难度大,应提高补助标准。

2.2 劳动力较为短缺

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有的举家外出,部分项目只能雇佣社会劳动力实施,但与“资金不能列支劳务支出”相矛盾,建议将劳务支出纳入工程支出范畴。

2.3 无工作经费

基层林业站无工作经费,资金缺口大,工作难以开展。基层林业站肩负发展、保护、服务等多种职能,而后续产业发展大部分工作都是基层林业站负责组织实施,造成一些技术人员力不从心,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工作经费及办公设施的投入。

2.4 规划欠科学

后续产业量大面广,农户多,任务重,时间紧,土壤结构复杂。在规划中,部分地方没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而是搞“一刀切”,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有的项目规划不切实际,需要加以调整和改革。在一些经果林苗木采购中,没有经过充分考察、论证,盲目引进品质低劣品种,挫伤农民积极性。

3 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3.1 重点扶持

一是落实有利于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上,结合实际制定扶持政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发展现代林业产业。三是加大财政投入,除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项目资金外,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林业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基地建设、种苗补助。四是切实用好林业项目资金,特别是产业发展资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资金要用到刀刃上。

3.2 科技支撑

积极开展科技推广富民行动。一研、产、销相结合,利用院县结合平台,将最新培育品种和科学栽培同实际相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规范栽培技术,确保建设质量,加大市场供求调查,科学把握市场销售动态,确保产品市场保有率。二组织技术培训,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实行片区技术包干责任制,大力推广普及丰产栽培、品种改良、良种繁育、林产品加工转化和保鲜储藏等实用技术。

3.3 突出特色

围绕“明确重点,发挥优势,突出特点,加强发展”总体思路,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培育。要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加快发展短期工业原料林、竹林和以香椿、核桃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优质香椿、优质竹林特色产业。一是借助“中国香椿第一县”名牌效应,抓好香椿基地建设,打响“巴山红”香椿品牌。二是按照“生态立竹,科技兴竹,体制护竹,加工强竹”的产业发展战略,对白夹竹实施丰产管理,提高林分质量和产量,实现竹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3.4 建管并重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护,确保“建好一个,管护一个,发挥一个”效益。一是落实责任,部门、乡镇、村组和实施方各司其职,实行技术员“一对一”或“多对一”驻地负责制。二是把好“三道关口”,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把好“进口关”,保证苗木质量;把好“监督关”,确保施工质量;把好“管护关”,确保无人畜践踏。三是抓好病虫害防治,有效预防和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3.6 明确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为专项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负责本乡镇组织发动工作;各项目牵头部门负责单项建设规划、管理、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农户负责实施专项建设任务。

上一篇:一例雏鸡球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影响道路作业市场化成败的几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