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滋润的情感

时间:2022-10-26 10:55:48

读出滋润的情感

摘 要: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品味和揣摩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轻读书”甚至“不读书”的非语文现象,结合《夜莺之歌》的教学实践,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减少繁琐的提问,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会文,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滋润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静心阅读;潜心会文;少问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课堂上开展扎实有效的读书活动,是学好语文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品味和揣摩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离开了多种形式的阅读,就无法真正学好语文。

阅读教学就是读书课,“多读精讲”也被很多语文老师时常挂在嘴边,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存在许多“轻读书”甚至“不读书”的非语文现象。有时,一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却没有完完整整地读上一遍课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二是老师注重课文内容的讲解,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阅读训练;三是课堂提问太多、太繁琐,教师不断地问、不停地讲,学生则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而没有好好地去读课文。

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让语文课堂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呢?其实很简单,记住八个字就够了——“听、说、读、写,字、词、句、篇”。一句话,就是用听、说、读、写的方式去完成字、词、句、篇的学习。而在这些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最为关键最为基础的莫过于反反复复地“读书”。

一、静心阅读,力求把文章读通顺

一堂课下来,学生起码要读上两、三遍课文,下课时,要是每位同学都能把课文读通读顺了,阅读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倘能如此,老师大费口舌讲解的许多内容,学生也就无师自通了。有的老师讲《夜莺之歌》时,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可是刚过了2分钟,大部分学生只读到一半时,就让学生停下来,说是“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谁来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挤时间,学生的理解不就成空中楼阁了吗?学生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知,怎能谈得上对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呢?到后来要求学生找出能够体现小夜莺崇高品质的重点词句来分析讲解,则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笔者认为,“快速浏览”是不能等同于“认真读书”的。浏览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关键词句,大部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寻求答案,而“读书”则需要静心思考,不放过课文中的任何一个字。只有认真读书,细细品味,才能读有所获。

二、潜心会文,读出滋润的情感

语文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语言的形式,即语言本身,这是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学习语言,就得深入地读书、思考,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理解语言的内涵,领会语言的韵味,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掌握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不能把阅读的目的仅仅定位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究竟应统一到哪里?根据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统一在语言文字上,应该落实到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上。

下面仍以《夜莺之歌》为例,加以说明。

德国军官问小夜莺村子里有没有人时,小夜莺这样回答:

“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在教学这段话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了一遍(但没有读出感情),然后说他从孩子巧妙的回答中感受到了小夜莺的机智聪明。我顺势引导,让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小夜莺,面对凶恶的德国军官,来读好这段话,学生读出了“不慌不忙”的感觉。我表扬同学们,读得有进步了,同时鼓励他们,还需要再用心读读,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才能理解得更深刻。学生不仅明白了引号之中再次出现引号,里面的引号要改为单引号,而且读懂了句中单引号的作用是引用他人的话语来痛骂德国鬼子,从而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小夜莺的机智和他面对敌人的勇敢。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来赞颂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同学们就读得很好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去讲解小夜莺为什么这么回答,没有去讲解野兽的含义,也没有问学生小夜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只是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关注语言的形式——单引号的使用。学生读懂了语言的表达形式,语言文字的内涵即小夜莺的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三、少问多读,保证读书的时间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式,好的提问对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问题太多、太繁琐。阅读教学的根本,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但有的教师真的没有引导学生好好读书,而是不断地提问,寻求答案。似乎认为答案出来了,书就读好了。例如,有老师讲上文中小夜莺和德国鬼子的对话,设计了一连串的提问:“德国军官问的是什么问题?小夜莺是怎么回答的?他为什么这么回答?野兽本来指什么?小夜莺说的野兽是指什么?你从小夜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其实,大部分问题的答案,课文写得清清楚楚,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完全可以自己读懂。同样的教学内容,我摒弃了这些繁琐的提问,整堂课只提一个主干性的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小夜莺是一位大英雄”?这个问题统摄全文,避免了分别在四个段落中重复提问,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边读一边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学生不但说出了那一串问题的答案,还明白了引号的使用方法,而且读得入情入境。没有充分地读,没有从读和思中产生情感共鸣,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

问出来的答案是干涩的,而读出来的情感是滋润的。因为充分地读书思考,用语感联结了文本与学生内心的感觉和情绪,从而触动了他们的心弦,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支玉恒.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0(11).

(作者单位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洪水小学)

上一篇: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有感 下一篇:如何优化识字教育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