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驻留行为特性及其对景观设计的指导研究

时间:2022-10-26 09:50:24

人的驻留行为特性及其对景观设计的指导研究

摘要:指出了人的驻留行为特性研究对环境景观设计具有现实指导作用,阐述了人的驻留行为特性与景观的相关性,探讨了人的驻留行为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为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驻留行为;私密;文化;生态;景观

1引言

城市化使得更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变得拥挤不堪,因此合理的配置户外活动、停留空间,增强人与自然的交流与融合显得尤其重要。

人的环境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怎样的环境适合,怎样的环境又不适合,需要景观设计者提高对环境的感知能力,组织和协调好空间环境、空间界面使之更符合人的环境审美。

2人的驻留行为特性与景观的相关性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人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会以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即为环境行为[1]。

人的驻留行为即是上述环境行为的具体体现,它有着鲜明的趋向性。人的心理和行为尽管有着个体的差异,但总体上依然具有某种相同和类似反应的共性。其中“趣味、生态、舒适、安全、恬静”的环境空间更加能够吸引人的停留,而“危险、嘈杂、惊恐、污浊”的环境人们往往趋避之。

景观应做到从人的行为趋势来进行环境的构成分析与判断,从而达到吸引人的停留、欣赏。一个能让人流连忘返、徜徉其中的环境景观,必是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

3人的驻留行为特性及其对景观设计的指导

3.1“私密”与“安全”的景观空间对人驻留行为的吸引

适宜的空间尺度首先应满足人们的基本行为活动不至于受到约束和限制,其次还要符合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不至于产生紧张、压迫和危机感[1]。不同的个体有着属于自己的“私密”心理空间,这种“私密”表现在特定界限内不希望有其他人误闯进来。

人类对于活动空间潜意识里的领域观念是一种动物本能,公共空间私密性是景观设计元素的构成如何适应人的需求的课题。人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公共景观空间本身又是公共性的,这导致我们难以对公共空间的“人”做强硬的分流,而是采取有限的私密界定来形成一种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引导,这种私密界定往往借助于景观小品、地形的起伏高差及植物群落的合理分布来实现。

景观私密空间的形式应多样化,不同数目的群体所需空间的布局形式亦不尽相同。一定的空间尺度的“距离”或“物”的隔离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私密”心理需求,因此人们总是寻求处在自身视野良好而又不易被他人发觉的地方。可见,公共景观的视距有时候并不是越通透越好,反而,在公共空间中有部分阻隔的更受欢迎。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营造私密空间最基本的手段,利用不同植物群落的不同高度和各异空间的布局来达到对人们视线阻挡,从而形成空间和环境的隔离与划分。景观设计中常见的环状丛林所包裹的斑块状草坪即是最基本的布局形式,由私密程度来控制斑块的面积和开口大小。这种块状的活动空间往往是公共景观中人们小型聚会活动最受欢迎的地方。

借用硬景元素在空间的分布亦能形成有效的隔离,如起伏的地形,其高差能形成不同程度的视线遮蔽效果,在景观的藏与露中进行局部小空间的配置也可不同程度的形成私密小空间。围合与半围合的一组片墙、一组小品也能产生相同的遮蔽效果,从而满足人们户外活动的私密性需求(图1)。

在中国的传统“四合院”文化影响下,人们对私密性的要求更高一些,因此公共景观空间布局的必须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形态才能符合人们的使用需求,才能让行人驻足流连其中。

安全则是人们潜意识寻求的一种庇护,对于环境空间而言则是人们对周边环境中的“物”可能造成的直接伤害,如滑倒、跌落、溺水、触电等不利环境因素的担忧[2]。

环境氛围同样引发人的安全思考,亦是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之一,一个让人压抑或心生恐惧的地方往往不能让人久留。这常常因为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但总体趋向性是一致的。

3.2景观环境的生态性对人休闲驻留的吸引

休闲是个古老而新鲜的词汇,是人们为了求得身心的调节、放松、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前社会节奏感越来越强,人们只能利用有限时间来放松心境、融入自然,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户外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驻留其间细听涛声、感受风声、静享鸟鸣,让疲惫的身心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当人们选择户外活动、亲近自然的时候,本质是一种摒弃次生环境、追逐更加生态的原生环境的过程。生态与休闲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们享受自然环境之美好的一种精神追求。同时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正在被不断破坏,原生环境日趋缩小的同时,其重要程度也在不断凸显。

动物采用迁徙的办法来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人类随着自身文明的发展,已经不能够像野生动物那样自由迁徙来适应环境,取而代之是改造环境,将已经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通过现有环境科学来加以改变,重塑生境系统,使其接近和超越原生环境,满足人类栖居要求。

人类随着自身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再创造,生态和文明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把自然引入城市、让城市融入自然”这一建设生态的思路成为景观设计的的重要理念。植被、空气和水作为原生环境的重要组成也成为景观环境设计与改造的重点。

空气的所特有的广域特性决定了它不能通过一般的景观行为加以改造,因此植物群落配置及水生环境修复成为生态型景观建设的重中之重。

植物具有吸收毒废气体、粉尘、噪音和抑制病菌的能力。不同的植物品种其环境特性的倾向性亦不同,生物种类成分越多则各种群的生态结构就会越复杂,其自身形成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使得环境有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能力,其丰富的色彩也更符合人的审美情趣。植被的覆盖率高的地方往往空气更加清新,其富含的负氧离子更加的充足,更加适合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需求。

水是园林景观不可或缺的构景元素和环境的承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以丰富的形态感染人,更能映照周围世界的美姿美态,古语有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正是水和周围环境共生的美好写照[3](图2)。

同时水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承载体和园林构景元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为活跃的和不可或忽缺的。人们崇尚自然,迷恋山水,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聚人气。因此水体的洁净尤为重要,园林景观的核心水体其水质与水量的保持同等重要,没有人会喜欢在一个臭气熏天、蚊蝇滋扰的水边驻足久留。

加强水生环境的生态设计,合理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增强水生和陆生生态的联系性,通过模拟自然界原始生境,提升水系的湿地和生态自净功能,营造一种“近自然”的水生环境,达到建设情境交融的生态休闲型园林景观的终期目标。

3.3适宜的景观文化内涵与视觉欣赏吸引人的驻留行为

文化内涵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它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既承载着历史,又联系着未来,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文化也极具地域特性,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每个城市都有着属于自身的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促使人们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在当今信息时代里,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形态、倾向、风格的文化,主流社会的文化的展现当以“通俗化、大众化”符合科学发展观及绝大多数人的文化层次和价值取向。当人类的脚步跟随着时代步伐越来越紧时,对传统文化会变得越来越依恋。人们总是希望留置在一个能产生思想共鸣的主体文化内,寻求一种文化的亲和感和认同感。文化发掘、传承与传播应能让传统的东西在新时期获得再生,并通过人的人视觉欣赏而产生共鸣。

公共景观应完善人们的的精神层面追求,展示地方文化底蕴,承接地方历史文脉,通过景观功能空间、视觉审美空间及区域主流文化形态共同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安抚城市快节奏下人们浮躁的灵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港湾”和精神归属的家园和面向城市与大众并提供优良的诗意环境的“栖息”场所。

景观的文化内涵与视觉欣赏价值的体现简而言之就是景观的美学价值体现。小品则是景观环境设计中美学的重要载体,它服务于景观同时又影响着景观。因此小品应符合地方的审美与价值取向,应与区域文化协调共生,应能小品展现地方风情、民俗文化,应突出地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特色以便增强景观亲和感和吸引力(图3)。4结语

园林景观是人们改造环境之手段的具体实现,是各类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有机组成,优秀的景观应具有视觉欣赏、人文内涵和生态休闲等多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协调共生。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对好的环境的追逐,一个优秀的环境景观必定会让人心生喜好、驻留其间、流连忘返。从人的驻留行为特性分析并重塑景观设计手法,更能体现出景观设计中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李文彬,朱守林.建筑室内与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 孙国奇.园林景观工程安全设计 [J].浙江建筑,2010,30(6):18~21.

[3] 吴晓.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美 [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4):86~87.

上一篇:浅析《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核算新亮点 下一篇: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特点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