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2-10-26 08:23:16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不足、权力寻租现象比较突出以及行业垄断等。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民生财政,治理腐败与权力寻租问题。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对策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然而收入分配差距却持续扩大,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增多。和谐社会建设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是利益分配与利益调节,缩小收入差距、减少社会矛盾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建设成功。因此,分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找出理顺分配关系的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不发达。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扭曲了要素价格,加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涉入市场太深,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我国只有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环境,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的经济地位,同时加快政府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2.受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改革开放国家采取了“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走重城市轻乡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经济轻社会、先沿海后内地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虽然具有历史必然性,但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造成并固化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在“二元结构”背景下,城乡居民有着极不平等的待遇,尤其是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另外,在收入分配政策方面,采取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也扩大了人们的收入差距。

3.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不足。一是“调高”不力,我们的政策规定是要调节高收入,但在政策实施中却缺乏对收入监控的基本能力,致使高收入群体的逃税或避税较为普遍。二是“保低”不足,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缺乏有效的保护。三是许多再分配手段存在“逆向调节”,最突出的是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

4.权力寻租与行业垄断。权力寻租与行业垄断是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贫富悬殊的重要原因。国家对垄断性行业没有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再加上我国没有垄断利润调节税和合理的国有企业分红制度,致使垄断行业坐拥超额垄断利润。

二、要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1.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要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解决好公平分配问题。现阶段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

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将有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既要有市场机制的作用,也需要政府的宏观参与。作为市场主体的劳动者,必须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含量,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条件下,利用市场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劳动报酬,进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政府在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方面也应有所作为:一是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使劳动力供需双方在市场上公平竞争。二是严格执法。只有严格执法,才能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三是根据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资指导线,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劳动报酬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合理地增加。四是组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

3.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制度至关重要。

4.建立民生财政。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级财政应不断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二要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适应的财税体制。一方面应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另一方面要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适当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三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规范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

5.治理腐败与权力寻租问题。解决腐败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反腐的长效机制,实行民主管理,让群众参与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府和群众三方面的力量,是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郭 飞 王 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改革:成就、问题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

[2]杨 强:中国个人收入的公共分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陈宗胜:收入差别、贫困及失业[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麻 健:不合理收入分配原因、表现和对策[J]. 中国行政管理2008 (2).

上一篇: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演变探索 下一篇:城中村现代化改造对城市化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