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一杆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时间:2022-10-26 07:28:11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这是美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并不等于忽视美术课堂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作为一门技能类学科,技能永远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良好的美术技能,才能使情感体验和创意构想得以形象化、具体化。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技能训练 高效课堂

徐志摩有诗云: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中学生若要在美术中寻梦,这支长篙便是美术技能。

我认为,若要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技能教学始终是绕不开的弯。下面就我近三年的探索总结成文字,以资探讨。

一、以发现学习领携接受学习

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各有一套理论方法。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认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发现获得对事物的认知,既不易忘记,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奥苏伯尔则倡导接受学习,通过语言的陈述传授知识,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教学途径。传统美术教学和技能传承往往更注重后者,但这使得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受到限制,使教学沦为枯燥机械的运动,基于此,带有启发、探究式的发现学习受到热烈的推崇,但美术学科特点和中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说,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保持学生的绘画兴趣,提升学生的美术境界,最好是让两种学习方式相互为用,让发现学习领携接受学习。

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呈现某些提示性线索,强调探究过程;在授受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在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发现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感知。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探究发现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交流,或教师总结,把知识技能再以接受学习的方式总结归纳到认知结构中。

如《从心底接触自然》一课,本着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步骤来学习。于是,我先引导学生临摹达・芬奇的《与西斯图合作的树的习作》,临摹之前提醒学生观察研究几个内容:1.观察树的结构和特点,表现一棵错综复杂的树,从什么部位入手比较合理?2.出枝的特点,以及大枝与小枝、前枝与后枝的关系及表现。3.质感与用线。4.根据自己的能力改创原作的某些元素,将自我表现融入临摹之中。在接下来的讲评中,我挑出临摹比较成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扬(有保持原作风格的,也有改创的),然后让临摹者说说自己临摹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并指出他们的绘画特色。在学生完成自我探究学习后,我带着学生一起学习和梳理画树的知识技能,逐一解决学生临摹中的问题,这里采用的便是接受学习方式。在此我以上述观察研究内容的第2点进行说明,先展示出枝画错了的作业(出枝的特点往往是很多学生不能注意到的),让学生说说这张作业出枝是不是符合树的特点,然后展示树枝丫的照片,进行比较,在技法表现上我用边讲述边示范的方法完成教学,这是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教”呈陈述性特点,而“学”便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为特征。从整体上来说,这课我先采用发现学习法,再采用接受学习法,细看,我是以发现学习为线铺开教学过程,再以接受学习为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多而且比较零碎,这个弊端对美术学科来说是不易忽略的,接受学习的最大优点是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较好地弥补发现学习的不足。

二、以临摹学习启发创新思维

在重视方法综合和变通的创新时代,临摹教学似乎已不受欢迎,这是有失偏颇的。自古以来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建立在传统这一丰厚坚实的基础之上的,美术的学习和传承不无例外。临摹作为美术教育的方法之一,有它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临摹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

康斯泰布尔说:“形成美术表现的个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模仿别人的作品,进行选择;另一种是从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中形成。”达・芬奇认为,能模仿者即能创造。临摹就是模仿,但又不只是模仿,而是一种学习方式,即通过临摹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物象的方法,并激发创新思维,形成创新基础。

在美术史上,很多杰出的画家都热衷研究和变造前辈画家的作品,他们抽取前人作品中的一些元素,可以是创意构图,可以是色彩,也可以是造型手法,并渗透自我表现,从而完成对原作的研究和学习,把学习行为转变成创作行为,如马奈《草地的午餐》的构图模式就来源于拉蒙弟在1520年模仿拉斐尔的《派利斯的评判》,而拉斐尔的作品又从3世纪罗马石棺雕刻的《河神》而来。在临摹前,鼓励学生“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可以选择性地借范本的树的形态结构,用自己的线语言,抑或借用范本绘画语言表现受范本启发而生发的树的新形态,结果让人惊叹,真是有一千个临摹者就有一千个达・芬奇,学生的临摹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们在临摹过程中的思考和创新。

新编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新增了《在临摹中感受》一课,足见临摹教学研究已经重新被重视起来,它以冲破陈规旧俗之势,开创临摹教学的新境界。当学生看到一幅幅大师们临摹的变体画被人们认可,听到巴黎卢浮宫及其他博物馆里都收藏鲁本斯和毕加索的临摹作品时,感到无比惊讶和振奋,因为临摹无论如何比创作容易多了,他们都有大致相似的想法:我也行,一下子兴致大涨、信心倍增。学生在作业中边临摹边创新,创新思维就是在临摹过程中被培养出来的。

三、以小环节承载大目标

创作由构想和实施两个过程构成,马斯洛用原发性创造(创造的灵感阶段)和次级创造(创造的实施阶段)说明创作活动的完整性。也就是说,无论多新颖、多绝妙的构思创意,如果不通过次级创造活动得以物化呈现,就无法展现自我。所以,一个完整的创作需要技能的支撑。

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以获得使用工具、改变媒材和表现物象的技能。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安排一个小环节,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进行专项技能的练习。如绘画课《熟悉的物品》,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明暗素描的表现,对没有任何专业素描知识和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学生来说,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明暗技法的表现显然成为这一课的难点,因此,我将明暗技法练习提取出来,在课首安排一个小环节――技法小练笔。这个环节我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窗口展示一个石膏球体,让学生观察光在球体上形成的光影的特点(明暗变化),然后截取局部的明暗以图片出示在多媒体上,再让学生用笔的轻重和疏密把这个效果表现出来(教师可加以示范)。通过这个小环节,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在单位时间里,学生致力于这一技能练习,收效比较好,这为接下来表现整个物品的明暗关系打下了基础,并且比较轻松地实现了技能目标。另一方面,这个小环节强化了学生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不但使得他们的绘画兴趣提到一个新高度,而且使他们对绘画的理解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因此,要使某一技法掌握得更实在、牢固,单独训练必不可少。

技能训练是眼、脑、手的协调和发展,中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不仅是技法表现的训练,而且是对学生技法思维的训练,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对技能内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在创作中又快又好地运用和变通,并使技能的发展与学生的内在思想和精神保持平衡发展,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蒋荪生.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与优化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披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