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地位

时间:2022-10-26 07:20:43

科研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地位

摘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学校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简要阐述了大学生科研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关键词:科研训练 创新能力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导师制

同志向全党发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令。同志曾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又称为“科研训练”,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需求,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实施的一项措施,旨在给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形成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因此“科研训练”有别于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它产出的不是“科研成果”,而是“创新能力”。

良好的创新素质只有在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得到熏陶和培养。大学生具有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开发这种潜力是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标。辽宁科技大学和许多大学一样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本课题组也作为指导教师参加了学校的历届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从中感悟到“科研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一、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而科研训练给大学生选择研究课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了解选题立项、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全面构思并拟定项目方案、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交流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基本方法和原则。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的完成,让大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大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此外,通过选择性地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大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为“升堂入室”奠定基础。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做些辅的工作或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子课题研究,这样将提高大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向,拓宽科研思想,发现适应自己的科研问题,促使自己在专业上向纵深发展。

二、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自信心

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谈到创新,首先想到的是瓦特发明蒸汽机、陈景润攻克数学难题、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从而把创新想得很神秘,高不可攀,一般人难以达到。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狭隘的。创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创造力是多元化的,生活化的,它不

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不是只有著名数学家和发明家才能具备的特殊才能。现实中,创新的体现形式是多方面。从大的方面讲,有思想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具体到某个领域,有内容的创新,结构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角度的创新,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程序的创新,颜色的创新,包装的创新,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产生创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丰富的创新潜力,只要我们尊重它,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积极思考,不断实践,勤于反思和总结,就能使自己身上的创新潜能像流水一样涌现出来。创新源自生活,创新源自实践,创新源自学习。

三、科研训练提醒大学生创新应具备的基础

1.必须站在学术最前沿。创新,是要在前人研究或实践的基础上的创新,如果没有站在学术的前沿,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继承,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很难跟上学科理论和应用的发展。站在学术前沿来看待所学的内容,深刻地领悟所学学科的实践意义,激发自己学习兴趣,并对相关领域生疑,进一步主动研究、攀登科学高峰。

2.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注重各个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科学研究告诉学生: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做基础,更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任何一项科研都不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所能包容的,而是多学科的综合体现。所以,能够充分开发自己的创新潜力,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要注重各个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四、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精英的培养,而是精英教育与广普教育的结合;不是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大学生亲自参加科研训练,通过教学相长激发科研灵感和研究欲望,产生新的学习和研究动力。在我校历经六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本导师组指导六届共20余人次的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包括化工、冶金、生物、应用化学及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课题组,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优点。六届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做教师的科研助手、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的机会。通过科研助手的锻炼,使学生和导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学生获得了在其它地方得不到的隐性知识。通过一个贴近专业实际的研究课题,学生们亲自经历了科研项目研究的全过程(调研、开题、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数据整理、归纳总结、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既尝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大学生有机会体验自身学习进步、科研能力成长的过程;同时,大学生在具体的科研过程中也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体会到多学科交叉的真实意义。如一个科研训练课题――混合物分离,首先要懂化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要实现分离就必须使用仪器设备,这就要求了解电、机械和材料;数据处理要用工作站,这就涉及计算机;最终的结果要。什么材质的仪器设备适合该系统的物质分离?什么软件工作站适合处理所得到的数据?怎样以科学的语言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怎样把多学科的理论统一到一个载体上?这些是在理论课堂上很难想象的,而在科研训练中真实的体会到了。科研训练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基础理论和探索高科技前沿的重要基础。通过科研不断丰富更新本科教学内容,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经验能够完整而充分地体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获得高峰体验,得到一个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和总结,培养初步的探索型研究能力,实现了本科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应用研究项目资源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本科生阶段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通识型人才,使本科生能从大学研究特有的机会和资源中受益,在本科阶段受到最优良的培养。

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源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中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有利于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根据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生成、获得及其导师制的成功经验,提出几点建议。(1)重视科学研究。隐性知识的生成、获得离不开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大学教师应重视科学研究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大学老师只有自己是研究者,才能了解未知领域的学术前沿,才懂得学术的标准规则。通常,在这样的状态下才便于他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当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时,会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取到老师关于研究等方面的隐性知识、为使学生理解把握从而获得隐性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会更好地诱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于其隐性能力的养成。(2)加强师生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便于学生从导师或别的同学身上汲取营养,便于师生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流。(3)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4)建立导师制:导师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及其专业知识水平,因人而异地制定其学习计划,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凤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2010,(4):179-180.

[2]杨尧忠.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成功素质教育.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6):122-123.

[3]高丽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29(S).

[4]周城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辨析.理论与探索.

[5]王睿卓.高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探析.黑龙江科技信息,文化教育.

基金项目:辽宁科技大学2010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号kdjg 10-11]。

上一篇:从《圣经》典故看语言与文化内涵的关系 下一篇: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