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视角

时间:2022-10-26 06:49:36

浅析《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视角

摘 要:自从亨利·詹姆斯颇有建树的探索以来,小说的视点问题备受作家和批评家关注。库切通过自由间接引语的娴熟运用,充分展示了《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K的内心世界。库切在创作该小说时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境,即如何让读者了解底层黑人K的真实故事,同时又能充分的展示K实际上的沉默处境。

关键词:视角;沉默处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61-01

自从亨利·詹姆斯颇有建树的探索以来,小说的视点问题备受作家和批评家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送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相反,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这个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作家通过对故事的信息流通量、信息来源、以及信息表达方式的精心设计来控制读者的判断。

库切在小说中往往借助一个白人的视角对黑人进行观察和描述,从而揭示白人视角的不可靠以及黑人的沉默处境。《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显然是一个特例,因为该小说以一个社会底层的黑人K作为聚焦者,虽然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写成的,但是事件是以K的眼光去观察和评价的,库切通过自由间接引语的娴熟运用,充分展示了K的内心世界。库切在创作该小说时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境,即如何让读者了解底层黑人K的真实故事,同时又能充分的展示K实际上的沉默处境。

在动荡的时局之下,K仿佛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身不由己而且危机重重,他不但被警察拘捕,被士兵抢劫,还受到其他同样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的欺侮,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走上暴力反抗的道路,相反,K一味的逃遁,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将K置于反抗种族隔离制度的正义斗争的大背景下,那么K的举动在他人的眼中无疑会是怯懦软弱的表现,这样的人物很难获得读者的同情,但是读者与人物的距离——无论是道德上的还是视觉上的——都是由叙述者所掌控的。“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同情的产生和控制是通过进入人物内心及与人物距离的远近调节来实现的。”库切让K聚焦和思考事件,起到了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的作用,这样K就不再是一个陌生怪异的沉默者,而是一个可以理解值得同情的弱势者,这种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的交流与那种单方面的人道主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视角并不是固定的,小说的第一章混合着K的母亲安娜的视角,例如小说开始时就以安娜的视角叙述K的出生和童年的情况,母子二人心目中理想的家园——平静祥和的农场——也是由母亲向儿子描述的,库切并不想将K塑造成先知或圣徒那种形象,所以,库切借安娜之口道出了K先天的残疾以及由此造成的孤僻的性格,在母亲眼中,K甚至有些头脑不灵,通过后文可以看出K并不是智力低下,他的迟钝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教育和环境造成的,他对自由的渴望及山顶上的那一番天马行空的幻想甚至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K正是这么一个令人困惑不解的混杂着平庸与超凡的矛盾人物,而营地医生则是这种困惑的见证者。小说的第二章以集中营里的医生为叙述者,讲述K在营地中的故事和营地的运行状况。医生目睹了种族冲突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他将K视作殖民历史和动荡时局的牺牲品,他将K的沉默解读为一种对生命的无意识,在他眼中,K仿佛是一个有待拯救的无理性的动物,医生对K做出判断时无疑是读者距离K最远的时候。医生的观点对于受过良好教育读者来说是很有说服力的,宽恕与博爱似乎是为已然病入膏肓的南非开出的一剂良药,库切对这种典型的西方思维模式是不屑一顾的,他在《等待野蛮人》和《铁器时代》等作品中揭示了殖民与被殖民的复杂关系并细致描述了人道主义精神在真正的暴力面前的溃退。医生对K的描述里夹杂着旧的殖民话语,延续了殖民者对黑人的一贯的看法,由于没有走出殖民思维的怪圈,医生对K的关怀只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K始终拒绝与他交流,K的沉默处境就再一次被凸显出来,只不过这一次发觉这一点的不是读者,而是小说中的一个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普通南非白人。

K走出了“乌有乡”,读者详细的了解到了他的故事,而正是故事使K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汉娜·阿伦特说过:“特定的人的生命,其主要特点就是充满着最终可以当做故事来讲的事件。”阿非利堪人在殖民活动中创造了自己的民族神话,在他们的民族叙事中黑人是被压抑、被妖魔化的他者,面对这种情况,最佳的反抗方式莫过于说出黑人自己的故事。但是与阿非利堪人建构的宏大的民族叙事相反,库切倾向于一种建立在个人体验基础上的私人叙事,他对“权力”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在小说中写道:“权力就是力量。它会入侵。这就是它的本质。它入侵到你的生命。”这或许就是库切禁止K陷入政治运动的漩涡的原因,在政治权力面前,K这种小人物根本无法全身而退,他只能成为牺牲品,而他的故事也会完全变质。

参考文献:

[1][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0.

上一篇:浅谈舞蹈编导的创作手法 下一篇:论色彩的意象情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