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读中感受语言

时间:2022-10-26 06:13:19

从朗读中感受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要想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就要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1 融入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2 体会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2.1 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2 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2.3 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例如优美的散文,就是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3 句段训练,提高阅读水平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 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4 个性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要提高朗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能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上一篇:剖析课堂游戏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研学后教:粤教版必修模块文言文自主学习策略初...